從技術指標來看,鏡頭厚度僅為23.7mm,重量約為105g,掛在EOS M3的機身上非常合適。鏡頭裝上後,鏡頭前端只是比機身稍微突出壹點,用手拍攝時妳幾乎感覺不到多余重量的存在。
EF-M 22mm f/2 STM有銀色和黑色兩種,其中銀色的那款非常漂亮,有金屬質感,市面上很少見。妳需要和商店討論訂單。這個鏡頭是三個“餅幹頭”中唯壹壹個最大光圈能達到F2光圈的(價格略貴的原因之壹)。光通量大,對焦速度快,等效焦距視角類似於全畫幅的35mm鏡頭。EF-M 22mm f/2 STM的前置鏡頭不大,濾鏡孔徑43mm,遮光罩(EW-43)小,像個鐵圈。從實際拍攝來看,讓助手或其他人使用遮陽板幫助逆光遮擋人像比依靠遮光罩更方便。鏡頭背部卡口采用金屬材質,比同價位的EF50mmf/1.8鏡頭采用的塑料材質更讓人放心。
EF-M 22mm f/2 STM餅幹頭的後置卡口為金屬材質,由於成像質量高,成為EOS M系列定焦鏡頭中性價比最高的壹款。
EF-M 22mm f/2 STM的透鏡結構為6片透鏡7組,包括1片非球面透鏡。這對於沒有內置畸變校正功能的EOS M系列相機尤為重要。其孔徑采用7個圓孔,葉片安裝方向為正向重疊設計。它的對焦方式很特別,全組移動完成對焦過程。這款鏡頭有壹定的近景能力,最近焦距0.15米,放大倍數0.21倍,比單反35mm鏡頭更強,為拍攝壹些小物體提供了方便,也可以拍攝街拍和風景主題。
EF-M 22mm f/2 STM清晰度、銳度、色彩還原都相當不錯,接近真實色彩,照片幹凈,細節豐富。需要註意的是,F2最大光圈並不是最佳成像光圈,降兩檔才能達到最佳成像效果。如果是用來拍人像,模糊前景比指望背景有好的虛化效果要好,更容易拍出優秀的畫面。這個鏡頭有利於拍全身人像,後期可以簡單PS處理。用法類似於50mm鏡頭,視角類似於35mm鏡頭,服務於更多的拍攝主體。大到人像、大合影,小到風景、紀實、掃街、娛樂、偷拍,其用途遠遠超過標準鏡頭。
與其他兩款佳能的“曲奇頭”不同,這款微單鏡頭沒有配備手動/自動對焦開關,需要設置在機身上。同時,它的對焦環是由電子信號驅動的,所以當鏡頭沒有通電或待機時,旋轉對焦環不會有任何反應。另外,EOS M機身啟動和鏡頭啟動都比較慢,要抓拍的時候壹定要隨時處於待機狀態。
EF 40mm毫米f/2.8 STM
售價1099元的EF 40mm f/2.8 STM是佳能首款單反“曲奇頭”,市場份額較大。鏡頭最大直徑約68.2mm,厚度22.8mm,重量僅為130 g,比上面提到的“餅幹頭”略重,但也支持全時手動和靜音對焦。EF 40mm f/2.8 STM鏡頭也采用了七片圓形光圈葉片,具有微距特寫功能。其最近對焦距離0.3米,放大倍數約為0.18倍,方便拍攝靜物特寫。與EF-M 22mm f/2 STM不同的是,其鏡身配有AF/MF選擇開關,現場拍攝時切換非常方便。EF 40mm f/2.8 STM的濾鏡尺寸為52mm,通用,容易找到同樣濾鏡效果的鏡頭。如果長時間不拍攝時處於休眠狀態,想要鏡頭對焦馬達再次工作,需要按下快門半拍才能喚醒。EF 40mm f/2.8 STM非常流暢的對焦操作在拍攝時是壹種享受,對焦環上的防滑線觸感很好。EF 40mm f/2.8 STM不僅在成像質量上不如“紅圈”鏡頭,而且在鏡頭本體上還有AF/MF選擇開關,更方便用戶操作。EF 40mm f/2.8 STM鏡頭適應性廣,可以處理全身人像、半身像、環境人像、時尚人像、旅遊人像等。但在拍攝人像特寫時,由於距離被攝主體較近,會對被攝主體產生壹定的心理負擔,所以在拍攝前需要多與被攝主體溝通。這款鏡頭從全光圈看成像更銳利,絲毫不遜於“紅圈”變焦鏡頭。拍攝壹些小場景或較小的被攝體時,攝影師需要半按快門連接電路進行精細手動對焦。相比其他又高又粗的紅圈,這個“餅幹頭”給人壹種低調的感覺。
EF-S 24毫米f/2.8 STM
EF-S 24mm f/2.8 STM是APS-C機型專用鏡頭,價格約為1299元。鏡頭厚22.8mm,重約125克。它的遮光罩是ES-52,和EF 40mm f/2.8 STM常見。EF-S 24mm f/2.8 STM最近對焦距離約為0.16 m,最大放大倍數約為0.27倍。它可以在近距離拍攝主體,並可以在名片大小的對象範圍內覆蓋整個畫面。換算成35mm規格可以獲得相當於38mm左右的焦距,成像效果更加自然。其最大光圈為F2.8,適合拍攝接近被攝主體的人像,並利用前景的虛化來強調近大遠小的透視效果。從實際拍攝效果來看,鏡頭的虛化程度平滑柔和,明暗層次過渡良好,適合外景人像和婚紗。相比較而言,雖然都是“餅幹”鏡頭,但EF-S 24mm f/2.8 STM的畫質要弱於EF-M 22mm f/2 STM,尤其是光圈全開時,暗部細節的表現有待提升。目前這款EF-S 24mm f/2.8 STM從網上購買價格大概是1100。從市場的角度來看,這個鏡頭屬於三大“餅幹頭”之壹。原因很簡單:目前使用APS-C相機的攝影師,考慮到未來升級全畫幅造成的投資浪費,往往會選擇50mm全畫幅標準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