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興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雨熱同季,溫光協調,降水充沛,光照充足,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全縣地勢西北和南部高,中部、東部低。山丘分布較廣,分別為天目山、莫幹山山脈之延伸。西南和西北部有壹片山間盆地,中部為平原,東部為濱湖平原,低山、丘陵與太湖相連接,地勢起伏,山清水遠,土地資源豐富,類型多樣,適宜多種動植物的飼養和種植。平原地區主產水稻和油菜籽,兼有瓜菜、蠶桑、畜牧、水產等業,低山丘陵地區盛產茶、果、竹、木。
長興處杭、嘉、湖“魚米之鄉,絲綢之府,文化之邦”的壹角。早在新石器時氏就有人類活動。春秋時,吳王闔閭使弟夫概於此築城,名長城(公元前514-前469年)。晉武帝太康三年(282年),分烏程地,建長城縣,屬吳興郡。隋大業末(618年),置長州。唐武德四年(621年)更置綏州,六年更名雉州,七年復置長城縣。後梁開平二年(908),改長城為長興。唐宋時享有望縣之稱。
適宜的氣候,豐富的資源,攸久的歷史,深淵的文化。富有創造、進取精神的長興人民,無論在古代、近代以及當代,都為中華民族的富強和發展作出過卓著的成績。在此將陸續推出壹些具有長興地方特色的名優特產,以部分地展示長興農業發展的成就。
長 興 三 珍
梅鱭
梅鱭,俗稱梅鱭魚,亦名鳳鱭、子鱭,因其尾部分叉,短呈紅色,尖細窄長,猶如鳳尾,故又稱鳳尾魚,與太湖銀魚、白蝦齊稱“太湖三寶”,也是太湖主要經濟魚類之壹,年產量在1-1.3萬噸,其中95%以上由長興運銷戶收購。我縣位於太湖沿岸的新塘鄉,每年到九、十月份就成為梅鱭魚的主要集散地。起捕的梅鱭部分以鮮貨供應本地市場外,大部分曬成魚幹,運往江西、湖南、遼寧、河北等地市場,還可加工成軟包裝或罐頭裝,成為旅遊休閑食品。
梅鱭肉質細嫩鮮美,營養豐富,特別是嫩骨和魚卵,含有大量的鈣質,屬滋補佳品。梅鱭可清蒸鮮食,也可曬幹食之。最佳的吃法是油炸,取新鮮梅鱭,洗凈晾幹,投入油鍋炸之,待魚體呈淡棕色即可起鍋,輔以調味品,食之酥脆清香而又鮮美,回味久在,久食不膩不厭,是下飯佐酒的佳品。
白蝦
太湖白蝦學名“秀麗白蝦”,是“太湖三寶”之壹。該蝦蝦體透明,煮熟後呈白色,由此而得名。白蝦殼薄、肉嫩、味鮮美,營養價值高,每百克白米蝦含蛋白質達四十七點六克。做成菜肴,色香味形俱佳。如醉蝦、油爆蝦、炒蝦仁等,各有特色,深受消費者喜歡。白蝦還可曬制成蝦幹,能久貯,食用方便,去殼後成為蝦仁,為太湖名產。
我縣太湖湖岸長達36公裏,沿湖漁農民歷來有下湖捕蝦的習慣,常年產量穩定在50噸左右。
銀魚
"冰盡溪浪綠,銀魚上急湍;鮮浮白玉盤,未須探內穴”。這是明朝詩人王叔承對銀魚的壹首贊詠詩。據史書記載,早在春秋戰國時太湖就盛產銀魚。
太湖銀魚主要有兩種:大銀魚和短吻銀魚。前者體長為8-20公分,後者3-6公分。銀魚身體細長,形如玉簪,肉色透明,是太湖主要經濟魚類之壹,也是我國淡水魚出口貿易的主要產品之壹,常年產量在千噸左右。我縣位居太湖西南岸,是主要的銀魚捕撈產出地之壹。自1995年開始,我縣進行太湖銀魚人工繁苗,***生產大小銀魚受精卵近4000萬粒,移植到全省二十多座水庫進行增殖流放獲得成功,被浙江省漁政局定為“太湖原種供種基地”。
銀魚肉質細膩,潔白鮮嫩,無鱗無刺無腥味,可制成各種美味佳肴。銀魚經爆曬制成銀魚幹,色香味形經久不變。近百年來,沿湖地區烹制的“銀魚炒蛋”、“太湖銀魚羹”等菜肴,壹直深受到中外顧客的歡迎。銀魚不盡味美,亦是長壽食品,在我國古代便歷受重視。《日用本草》、《食物本草》、《醫林篡要》、《隋息居飲食譜》、《本草綱目》等醫著說,銀魚有“補肺清金、滋陰、補虛勞”、“寬中補胃、養胃陰、和經脈”的補虛、健胃、益肺、利水等功能。現代醫學進壹步證明,銀魚營養極其豐富,含大量鈣質,美國醫學家研究證實,銀魚是結腸癌患者的首選輔助治療食品。
其它特產還有:紫筍茶、金沙泉、栝樓、青梅、銀杏等
關於長興的投資,可以看看這裏 /portal/main/TZPD/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