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三蘇”是指紫蘇葉、蘇梗與紫蘇子三味藥。來源相同,功效相近,可以對比學習。
紫蘇葉為唇形科植物紫蘇之葉,蘇梗為其莖,蘇子則是成熟果實。因其莖與葉都是紫紅顏色,而“蘇”字與舒暢氣機的“舒”字同義,故此得名。全國各地均有產出,葉與梗夏秋采收,陰幹入藥。蘇子待果實成熟後采收,可生用或微炒,用時搗碎。
壹、三蘇的功效。
紫蘇葉味辛,性溫。歸肺、脾經。功效能 發表散寒,行氣寬中,解魚蟹毒 。常用於 風寒感冒,頭痛,咳嗽,胸腹脹滿 等證。
蘇梗味辛、甘,微溫。歸肺、脾、胃經。功效能 寬胸利膈,順氣安胎 。常用於 胸腹氣滯,痞悶作脹,胎動不安,腹脅脹痛 等證。
蘇子味辛,性溫。歸肺、大腸經。功效能 降氣消痰,止咳平喘,潤腸通便 。常用於 痰壅氣逆,咳嗽氣喘,腸燥便秘 等證。
名家名著摘要:
《本草備要》:“ 紫蘇味辛入氣分,色紫入血分。香溫散寒,通心利肺,開胃益脾,發汗解肌,和血下氣,寬中消痰,祛風定喘,止痛安胎,利大小腸,解魚蟹毒。梗下氣稍緩,虛者宜之。蘇子與葉同功,潤心肺,尤能下氣定喘,治嗽消痰,利膈寬腸,溫中開郁。葉發汗散寒,梗順氣安胎,子降氣開郁,消痰定喘。 ”
二、三蘇的配伍應用:
1.用於感冒風寒,發熱惡寒,頭痛鼻塞,兼見咳嗽或胸悶不舒者。 蘇葉能發散表寒,開宣肺氣。治壹般風寒感冒,可用蘇葉配伍藿香、蔥白、生姜,煮水溫服,或蓋被,取微汗,常壹劑而愈。若兼有咳嗽者,常配伍杏仁、前胡等,即 杏蘇散 。若兼有氣滯胸悶者,常配伍香附、陳皮等,即 香蘇散 。
2.用於脾胃氣滯,胸悶,嘔吐之證。 蘇葉有行氣寬中,和胃止嘔之效。偏寒者,常配伍藿香;偏熱者,常配伍黃連;偏氣滯痰結者,常配伍半夏、厚樸等藥。
若用於妊娠嘔吐,胸腹滿悶,常配伍陳皮、砂仁等藥,以加強止嘔、安胎之效。
以上諸證,亦可應用蘇梗,也較為適宜。
李時珍言:“ 同陳皮、砂仁,行氣安胎;同藿香、烏藥,溫中止痛;同香附、麻黃,發汗解肌;同川芎、當歸,和血散血;同桔梗、枳殼,利膈寬腸;同萊菔子、杏仁,消痰定喘;同木瓜、厚樸,散濕解暑,治霍亂腳氣。 ”
3 .用於進食魚蟹而引起的腹痛、吐瀉。 紫蘇葉可解魚蟹之毒,可單用或配伍生姜、白芷煎服。
4.用於咽中如有炙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之證。 常配伍半夏、厚樸、茯苓、生姜,即 半夏厚樸湯 。
黃元禦言:“蘇葉辛散之性,善破凝寒而下沖逆,擴胸腹而消脹滿,故能治咽中瘀結之證。發瀉風寒,雙解中外之藥也。”
5.用於痰壅氣逆,咳嗽氣喘。 蘇子有降氣消痰,止咳平喘之功。常配伍白芥子、萊菔子,即 三子養親湯 。
所謂“三子”,即三味種子類中藥,也有“兒子”之寓意。其中蘇子祛痰止咳平喘;白芥子祛肺竅之痰,且利氣寬胸止痛;萊菔子祛痰止咳。三藥相須配伍,相得益彰,***奏降氣消痰,止咳平喘之功,尤善治療頑痰、老痰、寒痰之實證。這類病癥,又以老年患者居多,故而有“養親”之意。本方名稱,既能體現出方劑功效特點,又有孝道可循,誠醫道之最佳體現。
若痰涎壅盛,喘咳上氣,胸膈滿悶,則常配伍厚樸、陳皮、半夏等,即 蘇子降氣湯 。
6.用於腸燥便秘。 蘇子還有潤腸通便之效。常配伍火麻仁、瓜蔞仁、杏仁等藥。
古人常有把紫蘇子或白蘇子做成蘇子粥食用者,作為食療之方,有很好的潤腸作用,可作參考。
三、三蘇的用法用量:
蘇葉與蘇梗用法相似,常入煎劑應用,壹般用量十余克。不宜久煎。
汪昂言:“ 氣香者良,宜橘皮。 ”
蘇子即入煎劑,也可加工丸散,入煎劑常用量幾克至十余克。宜搗碎入藥。
四、三蘇的應用註意:
紫蘇葉、蘇梗皆性溫,故 溫病及氣弱者忌服 。
蘇子性主疏泄,有滑腸之性,故 肺虛咳喘,脾虛便溏者禁服 。
《本草通玄》:“(蘇葉)久服泄人真氣。”
《本經逢原》:“(蘇子)性主疏泄,氣虛久嗽,陰虛喘逆,脾虛便溏者皆不可用。”
汪昂言:“表弱氣虛者忌用葉,腸滑氣虛者忌用子。”
~
清風拂面
這難得的壹分寧靜
我願與世界分享
寂寞卻總是笑而不語
~
——中醫實戰筆記20.7.18下午
#中醫實戰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