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元代,首先重新調整了火藥的比例,使得同樣體積的火藥,在同樣的空間內,它所引起的爆炸氣流的壓力比原來的壓力提高了3倍左右,也就是說,彈丸的加速度是3倍,出射速度是1.732倍。相比之下,由竹子控制的槍管換成了生鐵管,大大提高了膛壓。這樣壹來,火槍的使用價值因威力、射程、耐用性的提高而大大提高。因為它的子彈主要是石頭和鉛彈,所以這種新式火槍被命名為“石火箭”。但由於體積大,重量重,並不是替代弓箭的絕佳裝備。同時元朝還生產了早期的手槍,便於攜帶,但威力和射程都少得可憐,基本沒有戰術價值。
至於西歐,類似的武器在14世紀中葉出現在意大利。它被稱為“火門炮”,與後來的“火繩炮”基本相似,但體積和重量遠勝後者,殺傷力似乎與火繩炮差不多。因此,這種武器主要用於城堡和要塞的防禦。當時騎兵還配有火槍,德國槍騎兵用“火門炮”恐怖地擊敗法軍。騎兵使用的火槍應該更短更小。射擊時,槍要用繩子系在脖子上,馬鞍上要支撐壹個Y形架子,用來裝槍管。後面的木棍要壓在胸甲上,右手點火。
15世紀初,戰場上出現了更小的手持炮,對最初的“火門炮”的木柄進行了重新設計,使其在射擊時可以靠在士兵的肩膀上,而不是安裝在支架上或地面上。因此,步槍的定義被正式定義為:單兵肩扛發射的長筒槍。此外,工匠們在新步槍的膛內安裝了壹個可以控制點火的機械裝置。但這種武器只有在近距離和無差別射擊的情況下才能發揮更大的威力。
到了15世紀中葉,在日本戰場上小有名氣的火繩槍終於出現了。原始火繩槍的點火機構是壹個簡單的“C”形掛鉤,壹端固定在槍托的壹側,另壹端夾著慢燃火繩。消防繩是用硝酸鉀或其他化學物質處理過的麻繩擰成的。後期也是用火棉膠(硝酸纖維素酯)拉成絲,用蓖麻油浸泡過的麻繩撚制而成。在阿拉伯地區,甚至用“燒水”(石油)浸泡麻繩制成。子彈是由鐵或鉛制成的。壹般來說,鉛比較軟,容易變形,所以在裝填和打擊目標時有相當大的好處。不然裝彈丸的時候,就要把鐵彈丸放在槍口裏,用木頭。?打子彈棍,把鐵棍推進膛裏都是浪費時間。火繩槍點火時,可用手指將金屬掛鉤推入火門中,使火繩點燃火藥,繼續點燃推進劑。這樣射手就可以壹邊瞄準壹邊推動火繩點火。火繩槍采用滑動槍膛技術。但由於是前室單裝,彈丸分裝推進劑,射速很慢,30秒左右,是訓練有素的高級火槍手。再者,外露的消防繩非常容易被風吹滅或被雨水澆滅,射擊非常容易失敗。槍手還需要用火折子直接點燃繩子,所以射擊失敗後再射擊非常麻煩。
隨著技術的發展,火折子需要直接點火的問題得到了圓滿解決。西歐的工匠們在槍的後部增加了壹個由扳機驅動的小火炬。這支小火炬在戰鬥中壹直燃燒著。需要射擊時,扣動扳機,使小火把向前移動,碰到插在前面的火柴繩。小火把是用蓖麻油浸泡過的布做的,上面燃燒的火不容易熄滅。這樣火繩槍手在射擊失敗後就不用再打火折子了,射程也方便多了。這種新型的觸發式火繩槍壹般是15到20毫米口徑,40到45毫米管徑比,最大射程60到80米。1543引入日本。“火槍”火槍——壹種螺旋膛的扳機擊發火槍,誕生於65,438+0,500年前的德國紐倫堡,又稱“步槍”。因為有了內膛線,步槍的精度得到了有效的增強,槍管的長度也得到了提高,可以更好的引導彈藥受力後的運動,也就是說它的最大射程得到了提高。而且這種火繩槍還有瞄準鏡和快門組成的瞄準裝置,所以精度大大提高。簡而言之,可謂是槍械行業的壹次大革命。遺憾的是,由於種種原因,這種線膛火繩槍並沒有得到廣泛應用。德意誌聯邦中只有普魯士、奧地利和巴伐利亞三個強國正式為其配備軍隊,這也是德意誌聯邦中這三個國家能夠全力壓制漢諾威等小國,並“威懾”意大利、法國等大國的原因之壹。但很明顯這種線膛火繩槍並沒有傳入日本,直到燧發槍的誕生,日本才取代了火槍。此後,火槍技術在兩個領域不斷革命,壹個是射擊技術,另壹個是彈藥技術。前者的發展,首先是在16世紀末,歐洲發明了壹種“引火”的方法。技術原理是在壹個小管裏放壹個“火”或者壹小段火柴繩,槍手在用槍的時候只會點燃火,以免晚上因為槍裏帶著點燃的火柴繩而暴露目標。“火種”式火繩槍是後來隧道槍的先驅。燧發槍是十七世紀法國人發明的。它的基本結構就像火槍壹樣,就是用錘子上的火石產生火花,點燃火藥。燧發槍平均口徑約為13.7mm,由於後裝滑膛槍尚未發明,對當時的彈藥裝填技術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按照以前的裝彈方法,裝彈時要放在槍口,用木頭。?送彈棒和把子彈推進槍膛是很費時間的。在戰場上,意味著浪費生命。
後來,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炮手創造了壹種加速裝填法,用亞麻布或鹿皮片蘸油包裹彈丸,裝入炮口,減少摩擦。這種方法不僅加快了灌裝速度,還起到了封閉空氣的作用,從而提高了精度和射程。如果說燧發槍的出現標誌著純機械點火技術時代的結束,那麽接下來的爆炸點火技術則是瞬間點火時代的開始。開展炸藥點火技術激發試驗的第壹人是壹位名叫亞歷山大·福賽思的蘇格蘭牧師。富克斯開始用器皿盛裝雷酸汞粉末。後來,水銀射線粉末被鋪在兩張紙之間。更進壹步,制成了紙卷“火帽”,大大加快了火器的擊發速度。
19世紀
1808年,法國機械師包利用紙火帽,用針尖點火。1821年,伯明翰的理查茲用紙火帽發明了壹種“引爆炸彈”。後來,有人在壹張長長的紙或亞麻布上按下“爆炸彈”,自動供給炸彈,由錘子發射。就這樣,擊發槍更加完善,在19世紀,針灸擊發槍也誕生了。最早出現於1840,由德國德萊塞發明,所以也叫德萊塞針射槍。其技術特征在於,彈藥從槍管後端裝入,用針擊發。這種武器首先由普魯士軍隊裝備。在普魯士的三次王國統壹戰爭中大放異彩,讓丹麥、奧地利、法國三國的騎兵壹聽到槍響就面無人色。與擊發技術發展同步的是裝填技術的發展。
1840鴉片戰爭中,英國標準配備的是著名的布朗貝斯滑膛火石火槍,帶炮口裝藥,而不是1776年英國上尉帕特裏克·弗格森發明成功的後膛裝步槍。“弗格森”後膛裝步槍是弗格森上尉參與英軍鎮壓1776。在美國肯塔基式槍口裝藥步槍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英國陸軍曾經生產了100門新式槍械,裝備了由他率領的百人團隊,有效射程提高到200米,最大射速為每分鐘6發。但由於他本人的去世,這種槍直到1853才在英軍中普及。後來在1860年,美國首次成功設計出13.2 mm機械連珠槍,開創了彈匣的先河。這把槍的槍托裏有壹個彈簧彈匣,直接通到槍膛。子彈可以壹顆壹顆裝彈,自動運進槍膛。連珠槍的出現使步槍進入了壹個新的階段。
壹戰和二戰
壹戰後,各國都積極發展手槍、左輪手槍、沖鋒槍、手動步槍、半自動步槍、自動步槍、狙擊步槍、機槍。這壹時期,許多新式槍械相繼出現,如蘇聯的莫辛納甘步槍、德國的卡爾98k毛瑟步槍、MG34和MG42、美國的M1加蘭步槍、M1卡賓槍、勃朗寧自動步槍、英國的李恩菲爾德步槍、布倫輕機槍等。
到二戰末期,出現了自動步槍和突擊步槍,比如1944出現在戰場上的德軍7.92mm StG44突擊步槍。其特點是火力強,輕便,在連發射擊中比機槍更容易控制。它是世界上第壹支突擊步槍,也對世界各國槍械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
AK-47戰爭後,蘇聯研制出著名的AK-47,美國也研制出M14自動步槍和M60機槍。越南戰爭期間,沖鋒槍和自動步槍成為戰爭的主要武器,如60年代美軍裝備的7.62x51mm M14自動步槍,說明大口徑的子彈不適合戰時使用突擊步槍,後來被研制出來。
摩登時代
P90個人防身武器在世界各國把小口徑子彈作為制式槍械彈藥的時候,也已經開始改進槍械的設計,包括改進槍機的操作方式,開發新的彈藥,增加各種配件等。,火器的質量也逐漸提高。
然而,由於環保意識,槍支作為狩獵工具正逐漸被淘汰,出於安全考慮,個人擁有槍支成為只有部分國家的獨特文化。與此同時,出於安全考慮,專門用於防暴的非致命彈藥,或者用於保護重要人物和非前線士兵自衛的槍械(如個人防身武器,PDW)也問世了。
將來的
XM29 OICW在20世紀發明了導彈,創造了壹種高科技精確制導武器。至於發射後無法控制的炮,功能有爭論,但沒有導彈可以替代小炮。
在壹些軍事科技實驗室和大部分科幻故事中,雖然也出現了名稱和外形與槍械相似的新型武器,但原理卻各不相同,比如激光槍和軌道炮。但實際上,與此同時,也有人制定了繼續使用槍械的原則,但使用了高科技和新結構,如金屬風暴、無殼彈、液體推進劑推進、電炮、理想單兵作戰武器等。,可見槍械還是有發展空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