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羅布村最後的羅布人。

羅布村最後的羅布人。

羅布人是新疆最古老的民族之壹。他們住在塔裏木河上的小海子河附近。“他們不種谷物,不放牧牲畜,只在小船上覓食。”其方言也是新疆三大方言之壹,其民俗、民歌、故事都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他們與世隔絕了幾千年,現在沙漠裏只剩下幾個“最後的羅布人”。他們在沙漠中靠海子打魚打獵種植莊稼,保持著原始的風俗習慣,生活充滿了神秘。

羅布人,又稱羅布淖爾人。據北魏(即六世紀中葉)舒威屠谷渾說:“屠之北有敵國,風俗與屠相同。我不懂五谷雜糧,只吃魚和紫蘇。”吐谷渾當時生活在青海北部和新疆若羌、且末地區,是鮮卑族的壹員。羅布人也有同樣的習俗。

羅布人和蒙古族等遊牧民族壹樣,靠水草為生。不同的是,他們的生活方式不是遊牧,而是漁獵。

羅布人世代生活在與世隔絕的海子群體中,封閉的生活環境造就了適宜的生活方式。他們不種糧食,不放牧牲畜,只在船上打魚為食,或采野麻,或捉哈希鳥剝皮做衣服,或用水獺皮、哈希鳥羽毛在城內販賣,輕易分發,不做衣服(這裏的“城”指庫爾勒回莊)。

搶人沒有錢的概念,只是物物交換。羅布人物質生活條件極差,但適應能力極強。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它們在羅布泊水域和周圍的濕地及其原始胡楊林中茁壯成長。

唐朝時期,絲綢之路中線衰落,洛布人仍生活在卡拉庫勒和卓海之間。羅布生活在壹個荒涼僻靜的地方,在經歷了流行病和自然災害後,他們搬到了其他地方定居,遊牧和農耕。只有卡爾曲嘎村的居民還保留著許多羅布人的實物和文物。解放初期,只剩下幾十戶人家。卡爾曲嘎村的羅布人熱愛勞動,年近七八十歲了,還在堅持耕作。他們經常召集五六個人,用野麻、魚叉、大棒織成的網劃入湖中。打漁回來,村裏家家都是隨意吃,吃完再抓,不分彼此。

長壽是羅布人的壹大特點。因為他們生活在偏遠的羅布泊地區,遠離環境汙染,百歲老人很多。雖然老氣橫秋,但他不聾不瞎,思路清晰,樂觀豁達豪放,還能歌善舞。

歷史上最著名的搶人是Aldek。作為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的向導,他帶領探險隊發現了震驚世界的樓蘭古城和小河墓地。羅布村有壹座阿爾德克紀念館。

羅布村的正門形狀像壹個戴著帽子的人頭,兩邊有魚圖騰。在羅布人的小村莊,遊客可以同時看到四個有趣的人和事,那就是羅布人、海子、胡楊和沙漠。其實我們現在看到的都是人文景觀,都是近幾年研究考古的教授設計建造的。以前,羅布村的真實生活場景是看不到的。聽說這裏只住了幾戶人家,而且各家相隔很遠,現在都搬走了。現在只能說恢復羅蔔村原有的村公園比較合適。可以向導遊學習壹些原始的村落知識,也可以玩玩沙山。羅布的民歌代代相傳,自成體系。大多以愛情為基礎,生命力極強。比如心愛的女孩這樣唱:

我來自卡爾庫加,

就像魚在水裏遊壹樣。

自從我遇見妳,

我睡不著。

親愛的女孩,

因為路途遙遠。

天空中的月亮,

帶來我深深的祝福。

我心愛的女孩,

妳是我心中最明亮的月光...

唱羅布山歌,男聲壹般低而粗,聲音很重,有時極其響亮;女聲悠揚,清亮細膩,有時音域很廣,節奏感很長。羅布的《拉面小步舞曲》就是最好的證明。這種舞蹈的整個過程,從揉面、揉面、從下面擠壓面團到拉面煮面,都能生動地表現出搶人待客的場景。

羅布人的“舞獅”是中國西部少數民族動物性舞蹈中的瑰寶。它有特制的道具,有壹個人戴著胡須和青銅裝飾。舞者隨著那格拉鼓的節奏起舞,不僅模仿了壹只獅子的雄壯的手、眼、身、法、步,還有撲、刨、騰、動、跳等驅魔和捕食的形式。無論是表現形式還是藝術風格,意境深遠,震撼非凡,具有無可比擬的藝術價值和研究價值。

羅布人的舞獅和漢族人表演的舞獅完全不同。壹般漢族的舞獅是兩個人演的,而羅布人的舞獅是壹個人演的。這種舞獅生動地展示了百獸之王的招數,其表演節目顯然是搶人的絕活。表演者在表演舞獅時面部表情飽滿,幽默風趣,經常贏得觀眾的熱烈掌聲。羅布人世代以捕魚為生。他們認為魚是人類的祖先,也是男女有性生殖的象征。門是魚的圖騰,兩邊是搶人,男(左)女(右)。他們崇尚愛和毅力。上木圖表示男性在追求女性。兩邊是陰陽門,男根生機勃勃,女性繁衍給人壹種神聖感。在古代,人們在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的過程中,對兩性有壹種神秘的崇拜。進去的時候,男的進左邊,女的進右邊。出來的時候,每個人都要從權利中走出來,以示對女性生殖的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