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嶺南三傑”、“嶺南三王”。屈大均、陳公胤、梁是清初廣東三大著名詩人。三位詩人都是明朝到清朝的遺民,所以拒絕與清朝合作。他們的詩都歌頌了明末的反清戰士,揭露了清軍在南方的種種暴行。他們的詩風格寫實,描寫明清之際的改朝換代,戰亂不斷,老百姓的疾苦。
基本介紹
中文名:曲大軍:字翁山,號飛馳,號。菜園;出生日期:1630—1696;籍貫:廣東番禺;王朝:明朝遺民;主要作品:《廣東新語》和《超越翁山詩集》。
概念介紹
屈大均、陳公胤、梁是清初嶺南著名詩人。他們的作品思想性和藝術性都很高,被譽為“嶺南三大詩人”。
代表性人物
屈大均(1630-1696)曾剃度為僧,改俗名,北遊,密謀反清,“歷盡艱辛”。詩歌是他心靈歷程的寫照。他冒充屈原的後代,學屈原,學離騷,學李白,學杜甫。他的詩豪放奔放,激蕩昂揚,氣勢磅礴,豪氣萬丈,在遺民乃至整個詩壇獨樹壹幟。
請點擊輸入圖片說明。
五律優秀,自稱“堪比太白”。大同之嘆,吼虎,哀菜人等。揭露清兵的暴行;老北京情懷,過大梁,登羅浮之巔等。訴說國家興亡的悲哀;《梅花嶺哀史墓》、《顧寧人哭》、《贈》等。表達對忠誠的敬佩,大部分都是當時的感受。
特別是表現出堅定民族立場和反清意誌的詩篇,可與顧相提並論,如“萬裏紅心懸山海,千年血照中華”(《隔著紫羅山看文心國墓》),“我是孤臣我是頑匪”(《關寧頌》),“七尺今猶強,故能捐於大漢”(《戴靜大夫起航於五屯》)
他也是信心滿滿,“雖灰寒不滅,諸神視之為海市蜃樓”(古銅色蛤蟆之歌),“幹坤終開而不滅,日月四方仍混”(耿武《元日左》)。他的詩,如《通州看海》、《狼山滿草,魚海昏黃。日月吞吐,幹坤交雜。如果沒有韓大使,就有皇帝的鞭石。萬裏扶桑客何時回故鄉?”
背靠大海,暢想奇景,英氣中藏著故國之思,我感到悲哀,卻也寫出了“超脫獨立”的英氣。陳公胤(1631 ~ 1700)有懷舊之情,抒發亡國之痛,偶爾也表達重見光明的決心。
熱情陰郁,擅長《七律》、《中野》、《讀季芹》,是所謂“數不清的人”的代表作。梁(1629 ~ 1705)任職於清代,散件來源與屈大均、陳公寅不同。其詩以寫風景為酬,七古蒼涼,壹水行、楊等詩寫社情,雋永獨特。
影響意義
“嶺南三傑”在清初文壇有很高的地位。在當時,他們不僅享有很高的威望,而且他們的散件來源和交接方式也很典型。受傳統文化影響,如何做人,如何交友很重要。在丁格朝之時,尤其是明清之際,人們更加重視士子的來源。但作為嶺南遺民的屈大均,在交接中自始至終都是自發行為。
不管對方是剛入仕途的清朝官員,還是頗受非議的二臣,都願意交朋友。在這方面他和陳紅音有很大的不同。康熙前十七八年,陳公胤交接很謹慎,但此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屈和陳是這壹時期兩種不同類型的代表。
同時,陳工銀交接態度的轉變也是當時最典型的。明朝遺民和清朝官員能夠認可彼此的政治選擇。特殊的時代帶來了選擇的多樣化。許多人能分清是非。政治對立壹般不會嚴重影響個人之間的友誼。人們對日常生活要素的全面關註比他們對政治要素的關註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