涮羊肉:起源於元朝。內蒙古涮羊肉多采用大尾羊的外脊、後腿、羊尾巴等部位,切成薄片,在火鍋沸湯裏輕輕涮壹下;然後取準備好的芝麻醬、腐乳、香蔥、蔥花、姜絲、蝦油等。作為調味品。肉片鮮嫩可口,不油膩,邊涮邊吃。值得壹提的是,現在流行的是以包頭“小肥羊”為代表的新吃法。
烤羊腿:是用羊後腿加骨頭、洋蔥、芹菜做成的。吃的時候換刀切塊,保持原狀,配黃醬、洋蔥、荷葉餅食用。這道菜造型美觀,色澤棕紅,肉脆爛,味道醇厚。
羊貝子:蒙古族人民喜愛的珍貴菜肴,只有在節日、婚禮、老人生日或歡迎親友的宴會上才能見到。制法:將全羊拆成七塊(不包括胸叉),將尾部放入鍋中,加鹽煮熟。先將四肢、羊背、頸葉放在大鍋上,將羊頭放在羊背上,以類似羊的爬行姿勢上菜。吃的時候,大家先用蒙古刀從羊尾巴上扯下壹塊肥肉吃,然後各取所需。
手抓肉:不吃手抓肉就沒去過草原!紅燒肉是內蒙古大草原各族人民千百年來最喜愛、最常用的傳統食品,也成為內蒙古的地方風味之壹。制作和食用方法很獨特:將羊按照各關節的骨頭分成幾塊,放入白開水鍋中,不加鹽等調料,用火保持原味,適當控制火候。只要肉變了顏色,就可以吃。肉質鮮而不嫩,肥而不膩,易於消化。
炸羊排:精選羊的肋骨炸制而成。烹飪後撒上鹽等調料。城裏大部分餐館都能吃到。
烤羊尾:以羊尾脂、蛋清、果脯、白糖為原料油炸而成。這道菜外形美觀,甜脆可口,有水果味,常用來接待客人的宴請。另外涮羊肉的時候也可以點羊尾巴片吃。
烤羊肉方:將羊肉塊裹上雞蛋和面糊,放入烤箱中烤熟。這道菜香脆可口,通常配以荷葉餅、蔥和甜面醬。
烤牛鞭:以內蒙古草原公牛的新鮮牛鞭為原料,配以枸杞制成菊花狀。此菜色澤鮮艷,味鹹,既有食用價值,又有藥用價值,具有補腎潤肺、強筋健骨的功效。(可以在夜市的燒烤攤品嘗。)
烤牛筋:用牛筋和蔥烹制的美食。這道菜用料考究,色澤潔白透明:油清底亮,入口香軟,營養豐富。它通常用於歡迎宴會。
馬奶酒:蒙古語叫“乞哥”或“阿裏戈”。用馬奶釀造的酒精含量低的飲料,是將新鮮的馬奶裝在生皮袋裏,掛在陽光充足的地方,用特制的木棍每天攪拌幾次,使馬奶逐漸發酵變酸。當馬奶變得清淡透明,嘗起來又酸又辣時,就成了馬奶酒。
奶皮:將鮮牛奶倒入鍋中,慢燉至其表面凝結壹層蠟狀脂肪,然後用筷子提起,掛在通風處晾幹,即為奶皮。制作方法和腐竹的制作方法差不多。奶皮是乳制食品中的精品。味道純正,營養豐富。
黃油:又稱奶油黃,將鮮牛奶倒入桶中,發酵成酸奶,用杵攪拌分離出白色脂肪,過濾去渣,在溫火上煮沸,水分蒸發,然後逐漸由白變黃,冷卻形成酥油。黃油口味獨特,營養價值高,中西餐均可飲用。
奶酪:將分離出酥油的酸奶用小火煮沸,放入布袋中,用酸水擠出,成片晾幹。質硬,酸甜可口,是蒙古族人民最喜愛的奶食品之壹。
酸奶:牧民壹般不喜歡喝鮮奶,喜歡喝酸奶。制作方法有兩種:壹是將鮮牛奶倒入大鍋中煮沸,然後放在通風處冷卻,使其發酵產生酸味;另壹種是將鮮奶放在太陽下或溫度高的地方,使其受熱發酵產生酸味,然後就成了酸奶。現代工藝的酸奶隨處可見,比如伊利蒙牛,就是牧民生產的。
奶茶:蒙古族傳統熱飲。由磚茶水和鮮牛奶制成。平時喝的時候加壹點鹽,也可以加黃油、泡過的炒飯、奶制品吃。可以喝壹整天。具有暖胃、解渴、充饑、助消化的作用。既能煲湯,又能招待客人。超市買的奶茶粉也很好喝。
內蒙古,簡稱“蒙古”,全稱內蒙古自治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壹個省級行政區,首府為呼和浩特。起於東經126 04’,西至東經97 12’,橫跨經度28° 52’;南起北緯37° 24 ',北至北緯53° 23 '。東、南、西依次毗鄰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陜西、寧夏、甘肅,橫跨三北(東北、華北、西北),靠近京津;北部與蒙古和俄羅斯聯邦接壤。全區總面積118.3萬平方公裏,轄9個地級市和3個盟,常住人口25201萬(2016年末)。
據史書記載,夏朝滅亡後,夏傑的兒子淳樸逃到北方建立匈奴。史書也大致介紹了春衛北逃壹千多年後的匈奴歷史。秦國的北方疆域壹直延伸到今天的內蒙古,成為西方的霸主。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國,54年後,元世祖忽必烈在中原建立了元朝。1947,內蒙古自治區政府成立。
內蒙古資源儲量豐富,素有“東采南耕北牧”之稱。其草原、森林、人均耕地面積均居中國第壹,稀土金屬儲量居世界第壹。也是中國最大的草原牧區。著名景點有:成吉思汗陵、呼倫貝爾草原、額濟納胡楊林、大興安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