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153、第三十二章 求雨為什麽會靈驗?這就是道的奧妙!——天地相合

153、第三十二章 求雨為什麽會靈驗?這就是道的奧妙!——天地相合

/s/lNWw198Wo4ljVCk9RTiAGg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們接著來聊《道德經》,看看老子又帶給我們什麽樣的人生智慧了。今天接著講第三十二章。前邊我們講了,老子說這道雖然很小,但是萬物是它構成的,是它所生成的,所以萬物不敢驅使它,如果“侯王”,這領導者,“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說領導者若能遵從道的原則,萬物都會來順從您,都來支持您,這是老子的壹個理念。

老子今天接著講“天地相合,以俞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這話什麽意思呢?老子說這天地、萬物是靠道來生成的,按照道的規則來生成的,所以妳領導者如果能遵從道的原則,萬物都會來順從妳,這是老子的思想。老子接著講了順從的結果是什麽樣,叫“天地相合,以俞甘露”,通行本是“以降甘露”,沒問題,是對的。實際上帛書甲乙本和郭店楚簡寫的都是“以俞甘露”,它寫的是比喻的喻字去掉左邊的口字,帛書甲乙本寫的這個。楚簡寫的是預期的“預”,實際靠音來假借的,這個字實際都是“雨”字。

老子在這裏講,妳領導者如果能夠按照道的原則去做事,萬物都來順從妳、配合妳,天地之氣交合,這叫“天地相合”。為什麽老子會說“天地相合”?因為天屬陽、地屬陰,這話實際講的是陰陽調和、陰陽均衡。這個世界如果陰陽平和的話,這世界都安泰;如果陰陽不平和、不均勻,陽盛或者陰盛等等,世界就會出現問題。比如陽盛,天就特別熱、炎熱、酷熱。這陰盛,就陰冷,所以“陰陽相合”,地氣上升,天氣下降,這叫“天地相合”,中間這人才能活得好。

“天地相合,以俞甘露”,就是說如果妳領導者按照道的原則做事的話,這個世界會風調雨順、天地相合,降下甘露來滋潤大地,這人就會活得很好。老子講了壹個人和自然界的感應關系,這是中國古代人深信不疑的。老子這兒提出,後世道家,大家知道老子《道德經》是道家,也是後來道教的重要基礎,後來道教特別相信人和自然有感應關系。之前我在《古代的中醫——七大名醫傳奇》這書裏邊寫過傅青主,我寫過傅青主的道教,傅青主是道人,他道教的師父就是這派的還陽真人,還陽真人雖然是全真派的,他也會神霄派的道法,這神霄派擅長祈雨,神霄派裏邊他會這五雷法,這五雷法有什麽作用?他們認為人和天地是有感應關系的,他們這派在祈雨之前要正心誠意,把心念變的特別純凈,然後想自己和大自然是怎麽感應的,開始坐壇祈雨。據說這效果還不錯。

今天我們未必相信它,大家說“有它還要氣象局幹嗎啊”,但是中國古人對此深信不疑,這種本事也不是需要我們每個人都會的,每個人您都跟大自然感應,這壹般人修煉不到那份上。但是古人認為有些人要懂的,比如道家、道士,您修煉這要懂的。有些領導,比如說縣令妳要懂得這道理,這天大旱的時候,不下雨,莊稼要死了怎麽辦?這縣令要反思自己有沒有什麽錯誤,先從自己、純凈自己開始,然後開始誠心祈雨,這是中國古代的壹個特別的著名的文化,當然現在沒有了,但在當年是著名的文化,這是非常重視的,是人們生活中的壹部分。

當年皇家就非常重視這個,比如說清朝皇帝康熙、乾隆年間,康熙乾隆他們特別重視祈雨,甚至在教育自己孩子、皇子的時候,還特別提到祈雨特別靈,壹定要好好學這個,很重視。當國家大旱的時候,不下雨的時候,他們要先反思自己,有沒有什麽錯誤,有沒有什麽該賑災的、該撥的款沒撥等等,要反思自己德行夠不夠,然後來祈雨。祈雨靈不靈呢?奇怪了,我們看清朝的檔案記載,祈雨多數時候是靈的,康熙對此深信不疑。

比如康熙自己說過,他說“有壹年,曾因大旱,朕於宮中設壇祈禱。常跪三晝夜”,跪在那三晝夜,“日惟淡食”,他每天就吃清淡的飲食,“不禦鹽醬”,不吃鹽和醬,清淡的飲食,“至第四日,徒步到天壇”,開始“虔誠祈禱”,突然間,他原文是“油雲密布,大雨如註。再步行回宮後,水滿雨靴”,就靴子裏邊全是水,“衣盡沾濕”,他就說這事靈到這份上,幾天以後到天壇祈雨,大雨下得還把自己給澆了。看他的記錄,確實有很多。

比如康熙17年,“上以盛夏抗旱”,皇上因為盛夏抗旱,“步禱於天壇”,步行禱告於天壇,“是日,大雨。”就是下大雨了。

康熙18年,也是天旱的特別厲害,然後“上”,就是皇上,指這康熙,“步禱於天壇”,又步行禱告於天壇,“是日,大雨。”

康熙19年,“四月丙子,上祈雨天壇,翌日,雨。”第二天就下大雨了。

這是在康熙的執政生涯中,有些靈驗的例子,所以他們特別重視這祈雨。到底這東西靈不靈?這有待於專家繼續研究,就是說他是不是把這靈的例子都寫出來了,不靈的都沒寫,還需要繼續研究。但是我們如果學完《道德經》以後,我們了解了有“天之道”之後,其實對這種現象我們是應該可以理解的。

講到這兒,我給大家講壹個我的小例子,就是說人與天地的感應,舉個小例子。我曾經帶朋友們去海南三亞的大小洞天景區去遊玩,因為我在海南住,朋友們到海南去都找我,我就開車帶大家去走去。這大小洞天這景區這地方有點特殊,因為這地方跟《道德經》有關系,就那景區裏邊的燈柱上寫的都是《道德經》上的話,到那我覺得特別親切。因為道教壹位著名人士叫白玉蟾,也是註《道德經》的壹位名家,曾經在這兒生活過,在這兒修煉過,所以這兒主打《道德經》的文化牌。去了以後我感覺非常親切,裏面都是《道德經》的字句。

有壹次朋友們來找我,我就開車帶他們到這大小洞天去走,去玩去,結果那天天色就很陰,有點要下雨的感覺,所以我就告訴大家咱們備著雨傘,然後玩玩壹路沒事,沒下雨,等到大家回來了,要上車了,快上車的時候,我們往上走臺階,我把車停到停車場了,上臺階時候我就突然間說這麽壹句話,我為什麽會這麽說呢?我也不知道,我就順口說的,我說“這馬上就下雨了,我們壹進車裏這雨馬上就下了”,我隨便講的,我感覺馬上要下了,所以我說壹進車裏估計馬上就下了,結果這神奇的事發生了,我們往車裏走,開車門的時候淅淅瀝瀝掉了幾滴,開始掉雨點了,我們壹進車裏邊,這前後沒有十秒鐘的時間,這大雨就“嘩”下來了。

當時大家都呆了,說妳說話也太靈了吧,其實我當時也驚呆了,我說這怎麽雨就突然像開關打開壹樣,“嘩”就下來,我們沒被澆到。我當時為什麽在上這個臺階?因為那個大小洞天景區出來要上個大臺階,上臺階時候我會冒出這麽壹句話,我說壹進車裏就會下雨,我也不知道為什麽,我順口說的,我覺得要下雨了,結果進車裏邊雨就“嘩”下了,前後不差十秒鐘。我覺得那個地方氣場特別好,跟《道德經》有關,我估計跟這“天道”就是溝通上了,所以我就冒出這麽壹句話來。

但是我是不是每次都這樣呢?不是,絕對不是的。我沒達到那種“天人合壹”的地步,我也曾經被雨澆得像落湯雞壹樣,這傘雖然帶著,雨太大了,這傘根本擋不住,結果鞋裏全是水,全都被水泡了,那為什麽有的時候我就能把握陰陽造化之間的秘密,有的時候我就完全控制不了,自己也被澆個落湯雞?我自己感覺因為大小洞天那地方那是空氣純凈、景色優美,又是道家修煉的場所,人到那去心就特別靜,這時候心裏就想著《道德經》那話語,又看著路邊都是《道德經》的話,所以我覺得這時候跟天道接的很近。有的時候我被澆特別慘那次在上海,澆得完全是透心涼,為什麽?我覺得這就是妳不在那狀態,所以這事只說明我沒修煉到那種在任何地方都能夠感應天道的地步,有時候像在繁華都市裏邊還會迷失。

但是從我這短短的人生經歷來看,我認為人確實是可以和大自然相通的,世界萬物絕對不是僅僅就是我們肉眼看到的這些內容,裏邊還有更深的規律在裏邊,這有可能是我們現在的智力所無法判斷的。所以對有些人來講,您說人和自然相通的,人可以和自然感應,有些人是完全不相信的。但是如果您人生經歷多了,您的國學涵養深了,您慢慢就會發現,人和大自然確實存在著感應的關系。這感應的前提壹定是您按照道的方式去做事,您內心純凈,無我利他,您就能夠接近“天之道”,能與自然感應。如果您為自己欲望叢生,完全是為自己,內心狀態是比較亂的,不是那麽安靜的,那麽您就無從感應了,甚至那感應是亂的氣場,所以這是老子《道德經》這章講的內容。

這章的內容比較玄,我們說這玄,我們說比較深,別人願意怎麽評價怎麽評價,我不管,我的觀點是這恰恰很有可能是我們這個世界運轉的密碼,真正的密碼在這裏邊,這些內容,我覺得不可以用智慧來形容它,它不僅僅是智慧了,這就是“道”。這些內容我們如果了解了,我們相信您的人生會從此不同的。

朋友們,我們今天就聊到這兒。明天接著來講我們跟大自然都感應了,我們跟周圍的人、跟我們的工作是不是能感應呢?這些內容我們明天再跟大家分享,今天就聊到這,謝謝大家,我們明天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