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蘭克寒假從圖書館借了壹本羅伯特·弗蘭克寫的《牛奶可樂經濟學》。起初,我害怕我看不懂經濟學的書,因為我沒有很好地理解經濟學的必修內容。當我打開書的時候,我立刻消除了所有的顧慮。我覺得即使是沒學過經濟學的人,只要會讀書,也能看懂書中的大部分內容。這讓我感覺好多了,幸好我沒有借壹本無聊的理論書。我曾經認為經濟學的硬性規章制度是沒有用的。這本書完全否定了我的觀點。它從各個方面詳細闡述了經濟學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但它並不總是在空中說教。它通過引用我們身邊最常見的、我們不常註意的例子,為理論提供了堅實的後盾。
看完這本書,我不明白為什麽要選這個名字,但是有所收獲就好。走在街上,我會下意識地挑選壹些關於侃侃的話題。書中有幾個例子我覺得很有意思。比如“為什麽硬幣上的人像是側面人像,而紙幣上的人像是正面人像?”(當然是美元,人民幣硬幣上刻有花。)因為在硬幣上刻畫壹個辨識度很高的正面形象是非常困難和昂貴的,而且在流通中很容易磨損,所以沒有必要。但在紙幣上畫正面像,精致復雜,成本低,還能辨別真假。另壹個有趣的例子是“為什麽鯨魚瀕臨滅絕,而雞卻不擔心繁殖?”第壹次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被忽悠了,但是看完之後覺得這個推理很可愛。書上說因為鯨魚不歸人類所有。捕鯨者知道,如果他們自己不捕鯨,就會被其他捕鯨者搶走。但是雞大多是人擁有的。如果殺了壹只雞,主人肯定會要求賠償,然後再買壹只雞來保持平衡。雖然鯨魚和雞很值錢,但是因為沒有所有權,鯨魚瀕臨滅絕。
看完這本書,我深深明白了對生活中的每壹個細節多問為什麽的重要性,也許我在思考為什麽的答案中找到了很多樂趣。
看完弗蘭克的《牛奶可樂的經濟學》第二部分經濟學?!並不是我們習慣披著恐怖外衣的那些鋪天蓋地、令人費解的公式和概念。在本書中,羅伯特·弗蘭克教授用生活中的小例子讓我們認識了壹個不壹樣的經濟學。平日裏,我們總是抱怨課堂上的經濟學早就拋棄了生活,毫無用處。看完這本書,我發現,其實經濟學正在生動地編織著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身邊所有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可以用經濟學的原理來解脫。
在序言中,教授提到他自願加入和平隊,去了尼泊爾。在出發前的尼泊爾語訓練中,他的尼泊爾語老師花了13周,通過模仿寶寶們的母語,教他們說尼泊爾語。這是訓練妳思維的壹種方式。講師從常見的語境中找了壹個簡單的例子,讓他們反復讀,然後稍微改壹下,反復讀。等到能有目前水平的對話,再教更深層次的內容。目標是讓他們能夠不假思索地回答問題。這種“少教多學”的方式提高了學習的效率,使得弗蘭克教授將這種方法運用到經濟學核心概念的學習中,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書本上的經濟學原理,更是壹種思維方式。
弗蘭克教授喜歡在課堂上給學生布置“自然歷史經濟學作業”,讓學生寫短文,提出生活中的問題,從經濟學的角度回答。就像他書中的例子壹樣,都是我們習以為常,沒有註意到的現象。比如為什麽牛奶是方盒子賣,可樂是圓瓶子賣?為什麽打開冰箱冰櫃就亮了,冷凍的時候就不亮了?為什麽自動售貨機在賣報紙的時候允許顧客付壹份錢買幾份報紙,而在賣飲料的時候卻不允許?這是因為產品設計既要包含最符合消費者意願的功能,又要滿足賣家保持低價、方便競爭的需求。換句話說,產品設計必須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產品設計的功能要符合性價比原則。廠商對某個設計功能的戰略決策(這個功能會如何影響產品的使用)會在產品中體現出來。為什麽很多酒吧對飲用水收費,卻提供免費的花生?為什麽印度高層建築最貴的房間在樓上,而低層建築最貴的房間在樓下?為什麽壹輛2萬美元的新車壹天要40美元,而壹件500美元的晚禮服壹天要90美元?這是因為要考慮各種經濟現象中的實際供求關系。酒吧裏的免費花生可以刺激飲料的需求;在高層建築中,上層可以在安靜的環境中欣賞到更多的美景,而在低層建築中,即使是最高的樓層也無法隔絕聲音,但可以享受下層的便利;出租的汽車可以打折出售,而衣服可以低價出售。
看了弗蘭克的《牛奶可樂經濟學》,在學姐的推薦下了解到這本書——《牛奶可樂經濟學》。之前看的時候覺得這種“經濟學”會和老師上課講的“政治經濟學”或者“微觀經濟學”不壹樣,因為它把“牛奶可樂”和“經濟學”放在了壹起。然而,事實證明我的猜測是正確的,盡管我剛剛讀完這本書的第壹章。
這本書很有趣。它不像教科書那樣有很多空洞的名詞解釋,有無數的理論推導方法。也不像很多經濟學經典那樣深奧。它講的是我們生活中的各種現象與經濟學的關系,它讓我對經濟學中抽象的名詞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而獲得這種深刻理解的過程是壹個輕松愉快的理解過程,沒有使用太多的宣傳和圖表。當然,作者羅伯特·弗蘭克在寫這本書時就已經預料到了這壹收獲。這本書所選的問題不僅有趣,還因為它們應用了基礎經濟學中的重要原理。我希望妳會發現通過這本書學習這些原則是有趣和放松的。另外,這些問題很有趣,回答也很簡短,可以給讀者提供很多聊天的樂趣。——摘自《導言》)那麽,作者是如何得到這種預期效果的呢?現在,讓我與妳分享我的觀點。
(壹)“精彩預習”等“介紹”
眾所周知,很多新上映的電影在上映之前,總可以在網上或者電視上看到壹兩個精彩的電影片段。它的作用無非就是制造壹個懸念,讓觀眾對電影產生興趣,然後購買電影票。同樣,作者在進入書的正文之前,巧妙地用引言“預習”了書的內容,引起了我對這本書的極大興趣。之所以巧妙,是因為作者用講故事的方法把讀者帶入了他的世界,他的所有問題(比如“為什麽高速路邊ATM的鍵盤上有壹些盲文?”“為什麽新娘通常會花上幾千美元買壹件再也不會穿的婚紗,但新郎卻經常租便宜的婚紗——即使他們將來可能在很多場合需要它們。”)都很有意思。表面上看,他們與經濟學無關,但他的回答卻處處體現著經濟學的影子。
(2)把握讀者心理,以獲得讀者。
在引言中,作者用幾個例子提供的數據證明了壹個社會普遍存在的問題:很多上過經濟學課程的學生似乎都無法理解經濟學的基本原理。然後作者結合心理學原理(記敘文學習觀點),用大篇幅闡述了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法:用記敘文的方式講解經濟學原理,可以讓學生輕松掌握經濟學原理。作者恰恰抓住了“大部分人腦會有相對容易的方式吸收信息”這壹特點。這本書是用故事的敘述語氣方法寫的,所以這本書很受經濟學初學者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