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的壹部分,澳門特別行政區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珠江三角洲西岸,毗鄰廣東省,距香港60公裏,距廣州145公裏。當地時間比格林威治標準時間早8小時。
區域
由於沿海填海造地,澳門的總面積不斷擴大。從19世紀的10.28平方公裏逐漸擴大到今天的28.6平方公裏,約占香港的四十分之壹,新加坡的三分之壹。澳門包括澳門半島?兩個離島,蔡和綠環。半島北面與中國大陸相連,南面有加勒比橋、友誼橋和西灣橋與之相連。子連接;至於嗎?蔡和六環路長2.2公裏,6車道。連續的道路相連。
人類人口
2007年第壹季度,澳門常住人口估計為5,365,438+0,400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裏18581人。澳門半島北部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城市地區之壹。
根據2006年中期人口統計的初步結果,2009年8月65,438+0.2%的澳門居民為女性。從年齡段來看,15.2%為15歲及以下,77.7%為15歲至64歲,7%為65歲及以上。男女的平均壽命都超過79歲。
根據2006年中期人口統計,在502,000名居民中,93.8%是中國居民,65,438+0.7%是葡萄牙人,2%是菲律賓人。澳門的官方語言是中文和葡萄牙語。超過95%的澳門居民使用中文作為日常語言,只有0.6%的人使用葡萄牙語。其余的使用英語,菲律賓語和其他語言。
根據2006年中期人口統計,超過78%的人口在澳門居住超過十年。至於出生地,42.5%的居民出生在澳門,47.1%在中國大陸,65,438+00.4%在其他地方。
氣候
澳門氣候濕熱,全年溫差大。6-9月溫度可高達30攝氏度,10-2月可低至114攝氏度,但平均溫度很少低於14攝氏度。在每年的臺風季節,澳門可能受到來自南海和西北太平洋的熱帶系統的影響。
澳門的地理和人口
位置、範圍、分區和面積
澳門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珠江口以西。其經緯度位置為:東經113° 32′47″,北緯22° 11′51″. 5(以看半島東面的陽山為準)。澳門東面與香港隔海相望,形成壹個喇叭,扼住珠江口的咽喉。西與廣東省珠海市灣仔壹衣帶水,兩者之間的濠江水道只有1000多米寬。過了南面的內外十字門,就是廣闊的南海了。北面與珠海市拱北由壹條古沙堤相連,陸地邊界僅240米長。
澳門東距香港僅61 km,北距廣州僅105 km,直線距離。三地相隔珠江口外緣(見圖1.1)。珠江是中國第四大河流,西江是其最長的主幹。從澳門沿西江溯流而上,可達肇慶、梧州等地,沿途物產豐富。交通發達、經濟繁榮的珠江三角洲,不僅是華南地區,也是中國最富裕的地區之壹。澳門以珠江三角洲和西江中下遊為腹地,毗鄰香港、廣州兩大城市和珠海、深圳兩個經濟特區。這樣的地理位置對其經濟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在更大的尺度上,澳門在東亞的地位也是中等的(見圖1.2)。正好是東南亞和東北亞航線的中繼點,東京東北約2800公裏,新加坡西南約2600公裏,馬尼拉東南僅1,200公裏。這樣適中的地理位置,奠定了澳門在16、17世紀東西方貿易中的重要地位。
澳門地區包括澳門半島和氹仔島、綠環島兩個島嶼(圖1.3)。南北距離11.8km,東西距離4.4km..範圍西起東經113 34' 47 ",東經113 35' 20 ",南緯22 06' 40 ",北緯22 13' 01。總土地面積為17.438+06平方公裏。環島周邊面積最大,為7.087平方公裏;澳門半島次之,6.45平方公裏;氹仔島最小,只有3.779平方公裏。①
澳門半島形似壹只靴子,呈東北-西南走向。長軸從東北的關閘到西南的馬閣嘴約4公裏,短軸從西北到東南從沙裏頭海邊到友誼大道的東方賓館約2公裏。西側狹窄的河道(濠江)為內港,東側面對珠江口的外港。半島位於澳門市區,是澳大利亞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集中了大部分工業、商業和人口。澳門半島分為五個區,每個區都以區內的主要教堂命名(事實上,它們原本是天主教會的教區)。各區的名稱和面積(根據澳門測繪地籍司1986出版的澳門半島1萬比例尺地圖測量)如下:
華旺唐區(聖安東尼區)1.072平方公裏
王德堂區0.655平方公裏
豐順堂區(盛老冷作堂區)0.844平方公裏。
大堂面積為1.055平方公裏
花地馬塘區2.424平方公裏。
花地馬塘區位於半島北部,面積最大,包括青州、泰山、馬場、筷子基地、王霞、黑沙灣和新港水庫。王德堂區在半島中部,面積最小,包括荷蘭園、紮西、嵩山(東望陽山)。花王塘區位於半島西側,包括沙崗、新橋、沙裏等地。著名的聖保羅牌坊,大堡和白鴿鳥巢花園都在這個地區。大堂區位於半島東南部,包括新港、南灣新填海區、水坑盡頭和新馬路與草堆街之間的狹長路段。豐順堂區位於新馬路西南面的半島西南端,包括丁剛、夏歡、馬革、西灣和南灣西段。
氹仔島位於澳門半島東南偏南約2.5km,西距珠海小秦恒島約800-1,200m。路環位於氹仔島以南約2公裏處,由壹條長約2,225米的連續道路連接。島的西面是珠海的大秦恒島,最窄處相距不到300米。由於過去交通不便,氹仔和鹿環兩個離島長期未被開發,居民很少。1974年,2500米長的澳當大橋建成通車,從而將兩個離島與澳門半島連接起來。近年來,氹仔北部發展迅速。澳門最高學府澳門大學(前身為東亞大學)坐落於此。國際機場和深水港已分別在氹仔和六環建成,第二座3900米長的大橋已建成連接國際機場,這必將進壹步促進兩島的發展。
名字的由來
澳門,又名濠江,被葡萄牙人稱為澳門(中文翻譯為Majiao,英文拼寫為Macao)。這些名字都有其來源。
郝靜,原本是壹面牡蠣鏡,是澳門的本名。因澳門半島東西兩側有圓形海灣而得名(經過多次填海,海岸線逐漸變得平坦)。每當有風平浪靜的月夜,海水都是銀色的,光滑如鏡,就像牡蠣殼的內壁。澳門及其附近盛產牡蠣(粵語稱牡蠣),其殼內壁光滑明亮如鏡,稱為牡蠣鏡。澳門由此得名。明末清初嶺南三傑之壹的屈大均在他的《廣東新語》中寫道:“牡蠣鏡...往象山東南120裏,南、北兩灣,海水環繞。”②後來因為“蠔”字俗,蠔鏡改為郝鏡。清乾隆年間出版的《澳門史略》壹書說:“東西五六裏,南北壹半,有南北兩個海灣,可以停泊,還是南環路。第二灣規圓如鏡,故為鏡。”(3)本書作者之壹,殷詩《明月幾時開,明鏡幾時晴》唱出月夜的美麗。
郝靜過去被稱為奧(牡蠣)。這在廣東新語裏已經解釋得很清楚了。“停泊船只的地方,就要把海濱灣環當成澳大利亞。那些來自澳大利亞的人也來自國外。香山因此有澳洲,這是所謂的白郎,它是壹百多英裏寬。嘉靖至嘉靖間,多次浪白浪遠,賄賂當事人為澳求鏡。”(4)可見“澳”是明代對停泊船只的海灣的稱呼,如白郎坳、廣海坳、屯門坳、好景坳等。當時象山縣也有把象山澳洲人稱為所有澳洲人的習慣。但後來,所有的澳洲人都被廢除,保留了郝的鏡子,所以香山澳洲的名字後來就參考了郝的鏡子。此外,由於澳門的北部灣實際上只是壹段河,濠江的別稱取自濠江。還有海靖、京海、鏡湖等別名,也是由浩靖演變而來。
至於澳門的名字,有兩種說法:“叫澳門的時候,澳洲南部有四座山,海水十字形貫穿其中,叫十字門,所以叫澳門。或者說澳洲有南臺灣和北臺灣,兩座山如門雲。”⑤南澳四山是大、小橫琴,太子、鹿環四島,南泰山、北泰山指的是法師山、蓮峰山。不管是哪壹種,總之澳門之所以得名,是因為郝的鏡子變成了“澳門”,看起來像個“門”,所以統稱為“澳門”。從這個角度來看,郝靜的名字出現在最前面,而澳門的名字出現在最後。然而,清朝以後,澳門成了壹個普通的名字,但郝靜的真名卻成了別名。
關於葡萄牙人稱澳門的解釋眾說紛紜,至今仍無定論。壹個說葡萄牙人剛到澳門的時候,在今天的法師廟海邊停了下來。壹問當地居民,才知道叫娘馬腳,誤以為是澳門的名字。這種觀點被西方人普遍接受,中國的很多作品也持這種觀點。另壹種說法是以澳門東北角的馬角石命名,但也有人說是邊會。還有壹種觀點認為,它實際上只是閩方言中“博口”壹詞的對仗。
氹仔島和綠環島這兩個離島在歷史上有過不同的地名。在“澳門簡介”開頭的“海防總圖”中,分別寫著氹仔島和綠環島。然而,在《形勢》壹書中對組成十字門的四個島嶼的描述中,氹仔島和綠環島被稱為姬靜和九嶴⑥。據當地壹些文物記載,200至300年間,塘仔有龍頭灣(廣州話讀作“歡”)、潭仔、塘仔之稱,路環有跨環、盧灣、鹽竈灣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