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的電影告訴我們什麽是緊迫性?
看完電影《魯》之後,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顧阿敏離去的悲傷,還有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農村貧困導致教育落後。在電影《魯》中,顧阿敏和顧茶女的家庭都很貧困。特別電影裏有壹個場景,顧阿敏家沒錢買農藥,可憐的兩個孩子只好幫父親在山裏捉茶蟲。另壹個場景,因為家裏沒錢,古茶女只好聽父親的話,讓顧阿敏上學,在家幫父親幹農活。這都反映了孩子因家庭困難而輟學的問題。影片中,管教主任在決定顧阿敏或林誌鴻是否有資格參加縣藝術比賽時有壹場戲。他最重要的原因是顧阿敏的畫不好,因為他看不懂。林誌鴻的畫是可以理解的,所以它們是好的。這說明教師的專業素質和人文素質較低。此外,由於教師素質低,在鄉長選舉中,壹些教師因為壹身西服、壹個外衣而選擇為校長選舉打工,這反映了教師道德水平的低下。2.電影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郭雲天河和顧阿敏。作為壹名美術教師,郭是壹個追求完美的理想主義者,壹個真正的藝術家,壹個熱愛藝術,懂得尊重藝術創作規律的人。作為壹名教師,他依然有著這種藝術家的氣質,這讓他顯得與世俗格格不入。在我看來,這樣追求完美而不與世俗妥協的老師永遠只能是少數,這樣的老師永遠是值得的。影片壹開始,郭就被從大城市臺北調到這樣壹個落後的鄉村當美術老師。至於從大城市轉到這麽偏僻的鄉村的原因,這應該和郭在電影之後離開水城小學壹樣——他無法容忍藝術的世俗曲解,無奈接受了顧阿敏的作品。我個人認為,在我們的生活中,尤其是小時候,能遇到郭這位懂孩子、懂藝術、尊重孩子天賦和藝術創作規律的老師,是壹種福氣。顧阿敏是幸運的,也是悲劇的。他是幸運的,因為他終於遇到了壹個懂孩子懂藝術的老師,他終於可以避免重演去年的悲劇了。在郭的支持下,他終於可以進入美術班了。在藝術課上,他就像壹條遊回水中的魚壹樣舒服。在這裏,顧阿敏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天賦和孩子們的想象力。在這裏,顧阿敏得到了認可和鼓勵,但這壹切的前提是,懂藝術的郭老師在這裏。如果郭不來水城小學,顧阿敏還會被無視嗎?從這裏開始,顧阿敏就慘了。壹旦郭不在或者不能給他應有的庇護,還有誰會關註他?郭是壹個好老師,因為他能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和挖掘孩子的天性和想象力,而不是像其他老師那樣,只註重教學和灌輸,而不註重開發孩子的天性和創造力。因此,在藝術課堂上,顧阿敏和林誌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當顧阿敏很快完成壹幅狗對著月亮吐口水的畫時,林誌鴻正趴在桌子上發呆,他不知道如何開始繪畫。這只是因為郭沒有提出話題,而又不懂畫畫。於是,影片在此對比鞭撻傳統灌輸式教育扼殺孩子天性和想象力。好在這個時候有郭這樣懂孩子的老師。可惜這裏只有郭壹個老師,而且還不被身邊的人理解。從教育學的角度來說,為了教育孩子,作為老師,必須和學生家長溝通。在這方面,郭無疑是壹位優秀的老師。郭去顧阿敏家的時候,顧阿敏正在和姐姐、爸爸壹起為茶樹捉蟲子。當顧阿敏的父親拿起壹個碗,給郭倒了壹碗茶時,郭接過那碗茶,毫不猶豫地喝了下去。作為壹個來自臺北的年輕人,郭對人的尊重無疑拉近了自己和父母之間的距離。當他知道顧阿敏有壹個理想,要把家鄉的美麗畫出來讓全世界都知道,但他沒有錢買足夠大的八色畫筆和紙張時,郭雲親自為他買了八色畫筆和紙張。由此可見,郭作為壹名教師,是尊重、理解和關心學生的。作為壹個得不到大環境認可的優秀教師,郭始終在扼殺孩子天性的所謂“教育”中掙紮。他因為顧阿敏不能代表四年級參加比賽,和學校老師吵架甚至打架。當他看到學生們做作的手勢和自命不凡的語氣時,他憤怒地離開了。他反對教育中束縛孩子天性的東西。不能容忍教育中那些扼殺孩子天性和想象力的成分。郭作為這樣壹個理想主義的美術教師,註定是孤獨的,是不能被大多數人理解的,這也是他最終離開水城小學的壹個原因。顧阿敏慘了。他沒錢治病,少年英年早逝。他來不及看壹眼自己獲得世界大獎的作品,就黯然離開了這個世界。而郭也是壹個悲劇。作為壹個理想主義的老師,他處處得不到周圍人的認可,壹如既往的孤獨。在這裏,我不想說那些有影響力的人是如何在獲獎後稱贊顧阿敏的。我只想說:如果我們身邊還有壹個郭,請多給他壹些理解和支持,不要再讓他感到孤獨了!如果我們身邊有壹個古代的阿明,請多給他壹些幫助和鼓勵,不要讓他這麽年輕就死去!總之,我們不希望看到類似郭雲天河和顧阿敏的悲劇再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