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不打無把握之仗
曾有廚師在準備應聘壹家新餐廳的廚師長工作時,連續三天“潛伏”進這家餐廳,按照高中低檔的標準,分別點了該餐廳的招牌菜、旺菜,並記住了制作者的編號,然後精心試吃,分別從種類分量、裝盤技巧、口味、營養搭配等角度對這些菜品進行了詳細分析,記下優缺點。然後在試菜的時候,他不僅憑借自己的高超技藝贏得了老板的肯定,並從菜式設計、菜牌構成、創新菜推出速度等方面,給老板提出可行性強的意見,令老板如獲至寶,而且薪水比他預期的要高15%。
友情提示:
當妳準備去某家餐廳應聘試菜以後,先要做好準備工作,提前進行“火力偵察”,要看它是經營什麽菜的,前廳後廚的條件怎麽樣,那樣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準備。
然後,要問明白試什麽菜、試幾道菜,是指定菜品還是自由發揮;還要弄清楚需要的主料、輔料的品種質量,調料該用什麽牌子的、哪個等級的。心中有數以後,寫壹個清單交給老板或廚師長,問清楚後廚是否備有這些原料,如果沒有,那妳就可以申請延遲試菜。
這樣做給老板的印象是,妳很重視這份工作,同時也有責任心。這樣在同等機會面前,妳已經勝別人壹籌了。
02.菜品的選擇
在試菜的過程中,選擇什麽樣的菜品呢?
首先要給菜品壹個定位,看這家酒店所經營的主題是什麽,消費檔次高不高,在這方面要做到心中有數。
其次,拿出妳平時在實際工作中認為銷售比較好的,自己最得心應手的,能與這家酒店經營主題,規模以及消費標準相吻合的菜品,來作為試菜的菜品。只有做出既美觀味好,又實惠,成本低的菜品,才能打動老板的心。
03.前期的準備
當妳把菜品選定好後,還要註意壹些準備工作,首先要看妳選擇的菜品在主,輔料方面是否新鮮;其次檢查壹下調料是否齊全,親自嘗壹下鹽的鹹度、醋的酸度、壹些重要調料的真假;最後要檢查竈臺是否好用,器具是否順手,還要安排好上菜的器皿。
04.嘴上的功夫是“雙刃劍”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既然名為“試菜”,考的自然是菜。所以有些廚師們只註重手下功夫,忽視了口頭陳述,殊不知,這雖不是必考課,但卻是可以加分的部份。
有壹次,壹位廚師與另壹位同鄉同時到壹家經新餐廳試菜,從烹飪技藝方面來說他們都各有所長,同鄉出自科班,在基本功方面更強壹些。但這位廚師在與經理交流壹道改良麻婆豆腐的時候,主動解釋了自己的創新思路、具體操作手法,並分析了當地人的口味、對創新川菜的要求,聽得經理頻頻點頭,當場就確定聘用他。這件事說明,試菜成功得益於他的溝通能力。而同鄉則怯於表達,雖然也獲得了聘用,但受重視程度要小得多。
友情提示:
在試菜前,不妨專門鍛煉壹下自己的口才,根據自己試做的菜品說明相關的原料知識、營養成分、歷史典故、創新方向……盡量全面而準確。如果有精力的話,還可以把自己的壹些工作心得整理成壹份短小精悍的講稿,以備不時之需。
當然,好口才不等於是誇誇其談。有位老板就說過,他最反感廚師自吹自擂,好多人壹見面就標榜自己如何了得,上竈壹試,結果往往大失所望。當老板發現這些廚師說的並不能在實際工作中兌現時,很快就會炒妳魷魚。
真正的好口才是說話有分寸,知道什麽話該說,什麽時候說,說到什麽程度,什麽話不能說。只要妳的話言之有物,對妳的菜品有加分的作用,就應該大膽的表達出來
05.細節是關鍵
壹廚師到深圳壹家星級酒店參加競聘中餐行政總廚,有兩點成功的訣竅可以告訴大家。
其壹,他把每個環節都提前做了準備,例如鮑魚為了確保口味、品質,是從自己家裏帶來的;在深圳采購酸菜雖非難事,但他為了保證質量,提前找到當地的廚師朋友打聽哪兒賣的酸菜最正宗。
其二,是菜的溫度,有的酒店評測廚師是否合格的第壹項就是溫度。有時候,我們由於對場地不熟,幹起活來顧東不顧西,出菜順序全亂了套,除了涼菜該是涼的外,其它所有熱菜沒有壹樣是剛出鍋的感覺,印象分自然大跌。
友情提示:
有句話叫“失之毫厘,謬以千裏”,現在的原料、調料花樣繁多,所有原料調料都應該自己先試用壹下,才能用到菜品上。
特別提醒:
試菜成功也不要去的廚房
▼
試菜既是老板挑選廚師,也是廚師挑選老板的過程,還是互相認識和適應的過程。老板挑廚師,挑的是廚師的基本功是否過硬、做事是否認真負責、是否註意節約成本;廚師挑老板,挑的是餐廳的經營狀況、老板的管理方式、廚師隊伍的綜合素質。因此,廚師也要把握好以下三點:
01.三天兩頭換廚師的,不去!
這種老板往往是想讓別人偷學試菜廚師的特長技藝,等別人將其技術學到手之日,也就是其試工期結束之時,到頭來,試菜的廚師是“賠了時間又折了技術”。
02.老板有“前科”的,不去!
所謂前科,是指老板之前有拖欠廚師工資、侮辱員工等現象的。正是“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君而侍”,如果老板不尊重員工的人格、勞動成果,員工越是辛苦,損失得越多。
03.總廚沒有職業道德的,不去!
總廚是廚房這個集體的核心,如果總廚沒有職業道德,手下的廚師勾心鬥角,不思進取,在總廚面前溜須拍馬,盡說好話,背後則偷懶耍滑,甚至偷吃、偷拿。在這樣的集體中,要麽最終是自行離開,浪費了時間,要麽是同流合汙,“融入”這個集體中,非但學不到技術,個人口碑也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