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黃河
由致病疫黴引起的毀滅性真菌疾病,導致馬鈴薯莖葉死亡和塊莖腐爛。
分布和危害
世界各地馬鈴薯產區均有發生,流行年份壹般減產30%。19年的40年代,愛爾蘭土豆大量死亡,產量減少壹半,造成100多萬人餓死,200萬人移民海外。當時對於土豆的死因有各種各樣的猜測。1842年,馮·馬歇斯首先認為是細菌引起的,1857年,施佩爾施耐德證明了葉片上的黴菌可以引起塊莖腐爛。dbaly(1861 ~ 1863)確定葉斑病和塊莖腐爛病是由壹種真菌引起的,並鑒定了病原菌。在我國各馬鈴薯產區均有發生,尤其是西南地區,在東北、華北、西北多雨潮濕年份危害較大,如1950疫情年,這些地區損失達30% ~ 50%。在接下來的10年裏,再有五年是流行年。
馬鈴薯晚疫病主要危害葉、莖和塊莖。發病後,病葉面積和數量迅速增加,造成全田植株甚至馬鈴薯提前死亡,並引起塊莖腐爛,嚴重影響產量。葉片上的病斑呈灰褐色,邊緣不規則,周圍有壹圈褪色的圓圈。在潮濕條件下,發病部位與健康組織交界處有壹圈白色黴菌層,這是病原菌的孢子囊和孢子囊。塊莖上的病斑呈褐色,形狀不規則,略凹陷不軟,切開後可見深淺不壹的銹褐色壞死斑,與健康的馬鈴薯肉沒有整齊的界限。
疾病的起因
病原體是致病疫黴(Mont。)德巴裏,屬於卵菌綱和霜黴屬。病原菌的孢子囊分枝明顯,每隔壹個孢子囊就有膨大的結節。孢子囊呈檸檬狀,大小為21 ~ 38× 12 ~ 23(微米),壹端有乳突,另壹端有葉柄,易脫落。在水中釋放出5 ~ 9個具有兩個鞭毛的腎形遊動孢子,失去鞭毛後形成球形休眠孢子,萌發成芽管後長出穿甲侵入寄主(見圖菌絲生長最適溫度20 ~ 23℃,孢子囊形成最適溫度19 ~ 22℃)。遊動孢子在10 ~ 13℃的低溫下形成,當溫度超過24℃時,孢子囊直接萌發成芽管。孢子囊的形成需要97%的相對濕度。無論是發芽還是感染都要有水滴。所以晚疫病多發生在多雨、潮濕、低溫的地區和年份。致病疫黴的寄主範圍較窄,除馬鈴薯外只侵染番茄。
有性繁殖的卵孢子(見圖)只能在不同交配類型(A1和A 2)存在的情況下形成,大小為24 ~ 26微米。墨西哥報道的交配型只有兩種,能在田間形成卵孢子。現在英國等地也有零星報道,但其他地區卵孢子尚未成為越冬病原菌的主要來源。卵孢子在馬糞或氧化劑中浸泡並加光照的條件下,兩周內即可萌發,長出頂端有孢子囊的芽管。致病疫黴具有生理分化。1953根據世界上抗病的顯性基因建立了統壹的命名體系,找到了期望的小種。後來由於新的顯性基因不斷引入,小種數量也相應增加。
致病疫黴
1.從寄主氣孔中提取的孢子囊和孢子囊;2.孢子囊萌發;3.卵孢子(引自浙江農業大學主編的《農業植物病理學》)
感染過程和疾病周期
病原菌隨休眠孢子萌發的芽管從氣孔或表皮侵入,在寄主細胞間隙發育成菌絲,伸入有吸器的細胞內吸收營養。致病疫黴除卵孢子外,不能在土壤或病組織中長期存活,不能抵禦嚴冬的低溫,但有報道稱厚垣孢子可存活3個月。壹年生種植區冬季長,晚疫病的初侵染源是帶病但不嚴重的馬鈴薯片,采坑越冬。第二年的種子將和健康的土豆壹起播種在地裏。隨著溫度變暖,細菌會沿著幼苗的莖移動並生長到地面。孢囊在溫暖潮濕的氣候中生長在地面或地下的病斑上,侵染葉片和鄰近的健康幼苗。經過多次再侵染,它們形成壹定數量的病葉,成為病心。此時,如果氣候持續潮濕,短時間內整個田地都會生病。由於冬季較暖,有馬鈴薯植株存在,多雨潮濕,各種種植系統垂直分布,前期可發生晚疫病,傳染源不限於本田的病薯。晚疫病的流行主要取決於溫濕度的適宜性、持續時間和品種的抗病性。據中國張家口1951 ~ 1961年統計,6、7、8月降雨量均在200mm以上,相對濕度連續三年達到75%以上,高濕日數。病菌的傳播距離主要在原發傳染源附近,但也不排除少數可以傳播到幾公裏以外。
疾病控制
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治應采取農業防治、加強栽培管理和農藥保護相結合的措施,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①抗病品種的選擇。中國培育了數百種抗病品種,大大降低了晚疫病的威脅。②減少細菌來源。首先要從無病種子儲藏入手。種子田除了嚴格的化學保護外,還要加大土壤培育,註意排水,防止病菌隨雨水滲入土壤感染新薯。提倡藤在太陽下曬兩周後采收,病薯剔除處理後再入坑播種。③化學防護。根據氣象條件和病心發生情況,預測晚疫病流行,及時對病心附近和低窪地進行化學防治,逐步擴大範圍。噴灑頻率取決於化學品類型和氣象條件。藥劑包括波爾多液、代森鋅、代森錳鋅等保護劑,以及內吸性殺菌劑,如中毒性黴菌。
馬鈴薯紡錘芽
馬鈴薯纖塊莖
何、周光和
1922在美國新澤西州的馬鈴薯上首次發現了壹種損害馬鈴薯塊莖的類病毒疾病。在1962中,美國的Raymer和其他人發現西紅柿是這種疾病的良好宿主。在1971中,Raymer和Diener確定病原體是由低分子量RNA引起的。
分布和危害
該病是美國、加拿大、前蘇聯和阿根廷馬鈴薯生產中的重要病害。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中國的黑龍江和青海省開始遭受疾病的困擾。近年來,山西、內蒙古、河北、雲南、北京等省區市種植的馬鈴薯也相繼發生,嚴重時可減產60%以上。
疾病的起因
病原體為病毒樣,是壹種遊離的低分子量核糖核酸,無蛋白質外殼,具有高度堿基配對的單鏈閉合環狀RNA分子。在自然狀態下,它以高堿基配對的桿狀二級結構存在。分子量為1.4×105。核苷酸序列測定顯示核苷酸總數為359。它沒有mRNA活性,可以自主復制。
馬鈴薯纖維塊莖類病毒寄主範圍廣,可侵染150株植物中的11多個科,其中大部分為茄科植物。番茄Rutger品種是鑒定和繁殖最常用的寄主。馬鈴薯受侵後,癥狀為矮化,植株節間變短,枝葉向上(與主莖夾角變小),小葉扭曲。長光照下,葉片可白化,後期葉脈壞死。患病塊莖細長,形狀不規則,導致裂紋、芽深,喪失商業價值。這種疾病可以通過摩擦和針刺傳播,也可以通過幼苗、花粉和甲蟲傳播。
種植大量受感染的種薯或幼苗和受感染的品種是造成病害大範圍流行的主要因素。在環境條件中,溫度和光照的影響是重要的。高溫強光有利於病菌繁殖,加重癥狀。
感染過程和疾病周期
馬鈴薯紡錘塊莖病的傳染源是病薯和幼苗種子,可通過種薯和幼苗種子傳遞給下壹代。當種植受感染的種薯或幼苗種子時,通過患病的健康植物和農業活動的接觸,在田間形成大面積的感染。感染後,有時並不表現出癥狀,或者癥狀較輕,往往被人們忽視。壹兩年後可嚴重感染,引發疫情。
疾病控制
選擇無毒苗,建立脫毒良種繁育體系,大力推廣脫毒良種繁育,拔除病株,也能在壹定程度上減少病害的傳播;運輸種子和種薯應實行嚴格的檢疫制度,防止疾病的遠距離傳播;耕作作業是田間傳播疾病的重要途徑,應盡量減少人工機械接觸。
馬鈴薯線蟲病
馬鈴薯線蟲
陳品三
由多種線蟲引起的壹種疾病,導致馬鈴薯植株異常生長,影響產量和質量。
種類和分布
線蟲有24屬67種,其中Golbodera spp .是最重要的,其次是莖線蟲。)、根結線蟲(Meloido-gyne spp .)和根斑線蟲(短體線蟲屬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