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
1.竹林外兩三朵桃花開,戲水的鴨子最先註意到早春河水的變暖。
2.沙灘上長滿了藜蒿,蘆葦也長出了短芽。這個時候,河豚就要從海裏遊到江河上遊了。
註意事項:
1、藜蒿:草名,有黃花蒿、藜蒿等種類。蘆葦芽:蘆葦的幼芽,可食用。
2、河豚:魚的壹種,學名“魚”,肉質鮮美,但卵巢和肝臟有劇毒。產於中國沿海及部分內陸河流。每年春天逆水而行,在淡水中產卵。上:指逆流而上。
3.上:指逆流而上。
贊賞:
1.這首名為《鴨戲圖》的詩,再現了原畫中的江南仲春景色,融入了詩人合理的想象,與原畫相得益彰。
2.“竹外有三兩桃花”。透過散竹望去,幾朵桃花搖曳。桃花和竹子形成對比,紅紅綠綠的,春天特別迷人。雖然這只是簡單的壹句話,卻透露了很多信息。首先說明竹林稀疏。如果天晴,就看不到桃花了。其次,顯示季節,指出“早”字。倒春寒剛過,還不是桃花盛開的時候,但是春天的無限生機和潛力已經顯露出來了。
3、《春江水暖鴨先知》,視野由遠及近,即從河岸到江面。春水在江面蕩漾,活躍的鴨子在江面嬉戲。“鴨先知”的側影顯示,春水還略顯寒意,所以其他動物對春天的到來並不敏感,這與第壹句中的桃花“三兩枝”相呼應,預示著早春時節。這句詩意的句子用了壹句唐詩:孟郊“什麽最有預言性?”草是空的草是空的”,杜牧(許渾作品),“普根水暖雁初,梅徑香寒蜂未知”(初春舟楫次)。蘇軾學古不渾,把前人詩詞的意圖,結合自己的觀察,提煉成了這句妙語。“壹只鴨子知道如何溫暖水”,這訴諸於感情和想象,很難在畫面中傳達,但詩人通過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在詩歌中表達了這壹點。在河中自由嬉戲的鴨子最先感受到泉水溫度的上升,“溫暖”的觸覺印象與畫面中泉水的視覺印象相得益彰。鴨子之所以能“預知泉水加熱”,是因為它們常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河水不結冰,他們總是跳進水裏玩。所以,正是這些與水息息相關的鴨子,最先知道了春江的水溫變化。這說明妳要經歷壹切才能有真實的感受。這首詩不僅體現了詩人對自然的細致觀察,也體現了詩人對人生的哲學思考。鴨子入水便知春江暖,可與“壹葉落,天下為秋”相提並論,有知彼知彼的道理。
4.“藜蒿。”這兩首詩至今仍與《早春》息息相關。藜蒿。,短短的蘆芽,綠黃相間,艷麗迷人,呈現出壹派春意盎然、欣欣向榮的景象。《河豚欲上》利用了河豚只在春江回暖時逆流而上的特性,進壹步突出了“春”字。這是畫面中所沒有的,用畫筆難以企及的東西,但詩人成功地“形似當下”,為整個畫面註入了春天的氣息和生機。蘇軾的學生章雷也在《明道》雜誌上記載,長江土著吃河豚,卻用藜蒿和竹筍,即蘆苞和薺菜來煮,認為這三種與河豚最配。這說明蘇軾的聯想是有根據的,也是自然的。詩的美也在於此。
5.《是河豚要上來的時候了》這幅畫雖然沒有描寫河豚的動作,但是詩人從蘆蒿的瘋長和蘆葦的萌動中知道了“河豚要上來了”,從而畫出了春江花開時海豚沿河而上的形象,以虛補實。蘇軾正是通過這種筆墨,將寂靜靜止的畫面轉化為生動活潑的詩境。在蘇軾眼裏,這幅畫不再是框內的平面靜止的紙上圖畫,而是給人以生態感的深刻體驗和細微觀察。前者如畫,後者寫實,兩者混淆。我不知道哪個是如畫的場景,哪個是真實的場景。詩人的藝術聯想拓寬了繪畫所表達的視野之外的世界,使詩情畫意完美結合。
6.這首詩成功地描繪了早春的春色。蘇軾以細致敏銳的感情,捕捉到季節變換時景物的特點,表達了對初春的喜悅和贊美。全詩充滿了春天的氣息和活力,給人壹種清新舒適的感覺。詩人蘇軾提出了“詩畫同源,精益求精,清新脫俗”(蜀中炎陵王主簿畫的兩枝)和“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東坡題跋·馬舒藍田雲雨》卷五),這在他的詩《惠崇河畔夜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