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風景優美,是當年秦始皇、隋文帝巡幸遊覽之所,位於京都長安西北80公裏,在“八卦”中屬於乾位,故將陵墓稱為乾陵。
乾陵修建工程浩大,征用了數萬名匠人和民工。
當時,有個叫冬娃的小夥子,從小失去母親,和父親兩人相依為命,他生性聰明,勤勞樸實,很受鄉鄰的稱贊。
誰料後來父親因病臥床,冬娃每天除了上山打柴外,回來還要給父親燒菜做飯,天長日久這樣幹,便練就了壹手做飯的烹調技藝。
修建乾陵征用民工時,他替父親去做工,因人多而活路又繁重,飯食往往不能按時吃,困苦不堪。
有壹天,他肚子餓得實在撐不住了,就悄悄地在路邊挖了壹個土窩窩,架上自己的頭盔,把面和勻放在盔內,在盔下燒著柴禾,過了壹會兒,他從盔內取出烙成的饃壹嘗,酥脆可口。
他高興極了,就把這個辦法告訴了同伴,讓大家改用鐵鍋去烙,結果吃起酥,聞起香,壹傳十、十傳百,就形成了這種獨特的鍋盔饃。
相傳武周(唐武則天)時期,官兵為武則天修建乾陵時,因工程鉅大,大量民工需要忙碌工作,且工地無烹調用具,所以官兵以頭盔為炊具來烙制面餅,故取名鍋盔。
“鍋盔”是四川等地的壹種烤的白面餅,大碗的碗口大小,有很多種類,白面鍋盔是最基礎和簡單的品種,將沒有任何調味的面餅慢火烘烤而成,外酥內軟,有面粉特有的香甜回味。
這裏特別強調壹下,四川鍋盔不是講究量的大小,而是質的優劣。
因此,壹般是二兩左右為宜,中間必須能夾進壹中碗涼粉。
材料是必須使用上等好面粉,要反復用力揉搓。
做成後在平底鍋上加少許油,兩面烙,烙兩三分鐘時間,就放在無煙的杠碳爐中慢慢烤制,壹直到其隆起。
所謂好鍋盔,我們把它叫做酥鍋盔,掰開,它是壹層壹層的,如千層餅,但是切掉邊後,它中間是空的,故可以夾進它物。
如果不起層,中間不空隆,我們認為那是歪鍋盔,不入流之類的東西。
鍋盔應該是由陜西傳入四川的,可是無論什麽吃食壹到了巴蜀兒女的手中就變得花樣繁多起來,變得香甜可口起來,不光鍋盔的品種增多,什麽混糖鍋盔、白糖鍋盔、牛肉鍋盔......吃法更是花裏胡哨起來,兼具了色,香,味,型,且經濟劃算,壹下子就進入了平常百姓家。
四川還有鹵肉鍋盔,就是將鍋盔剖開,中間夾上香濃的鹵肉,不光可夾鹵肉,還可以夾各種各樣的菜品,比如夫妻肺片、回鍋肉、雞米芽菜、泡豇豆肉末,或者全素的涼拌大頭菜絲、荷蘭豆、川北涼粉等等,總之妳能想到的東西都能往鍋盔裏夾。
我的記憶裏,普羅大眾喜歡的還是鍋盔夾涼粉,夾川北涼粉。
前面說了,正宗鍋盔做法,下面特別交待壹下涼粉。
四川以川北涼粉最為著名,其中的鍋巴涼粉又特別香,因為是在鍋底,量極少 ,看相不好,壹般是制作者自己享用。
下面簡說壹下家鄉正宗的川北涼粉。
川北涼粉,原為農舍小食,距今已有90多年歷史。
川北涼粉自清末問世以來,以其獨特的紅辣味醇、鮮香爽口的川味風格飲譽巴蜀,流傳至今。
當時,原南充縣江村壩農民謝天祿,在中渡口搭棚賣擔擔涼粉,他的涼粉制作精細,從磨粉攪制到調料、配味都有獨到之處,行人品嘗後無不稱道,謝涼粉便有了名氣。
其後,農民陳洪順悉心研究謝涼粉制作工藝,取其所長並加以改進,涼粉制作工藝得到進壹步完善。
他選用新鮮白豌豆用小磨磨細,十分講究攪制火候、所作涼粉質細柔嫩,筋力綿軟,明而不透,細而不斷,調料配味,更具匠心。
不到壹年,陳涼粉便名揚川北壹帶,“川北涼粉”也不脛而走。
至今南充市和成渝等地的壹些涼粉店都仍以“川北涼粉”為招牌,生意興隆,火爆不衰。
朱德、羅瑞卿生前回南充視察工作時,就曾特意品嘗了川北涼粉。
過去賣涼粉,多是挑著擔兒賣,或在街邊,或在十字路口,擔兒壹放,四面八方的顧客就來了。
吃鍋盔夾涼粉還有壹個便利,那就是妳忙著趕路,買上壹個,不用碗筷,拿著就走,裏面滿滿地夾著壹碗涼粉,可以邊吃邊走,也可以邊走邊吃,甚至還可邊吃邊扯談龍門陣,也可找壹個避日的樹陰下,坐在溜溜的青石上,涼風習習,自由品嘗,真是愜意得很。
當然由於時代不同了 ,鄉野的東西進了大都市,發生了變異。
成都有家專門賣鹵肉鍋盔的連鎖店,不光有幾十種菜供妳選擇,還很貼心地可以同時選兩三種菜品放在壹個鍋盔裏,而且,如果妳胃口小,人家還可以為妳將夾上餡料的鍋盔切成兩半,用紙袋裝好,這樣妳可以和妳的夥伴分享,幾元錢的生意做得暖心暖胃,既滿足了好吃嘴的口腹,又留有余地讓大家可以繼續尋摸其他好吃的,這已經不是鍋盔夾涼粉那麽簡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