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傳說故事和傳說
端午節傳說故事1
端午節的第壹個版本是為了紀念歷史上偉大的詩人屈原。這種說法在全國廣為流傳,人民群眾最為認可。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人,他和三閭壹樣,是壹位左傾官員和醫生。屈原為人正直,憂國憂民,致力於國家的政治改革。然而,他卻屢遭讒言的攻擊和傷害。此外,楚懷王是無知的,不區分忠誠和叛徒。滿懷忠君愛民之心的屈原被異化流放,終於在悲痛絕望中於五月初五死於汨羅江。人們只有端午節紀念他,有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
端午節傳奇故事2
第二個版本的端午節是為了紀念伍子胥。伍子胥的名臣,楚人,父兄,都被無情的楚平王冤死了。後來伍子胥逃到吳國,幫助吳國富國和,幫助吳國征服楚國。第五次世界大戰後,他進入了楚國的首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下,為父兄報仇。吳王闔閭死後,他的兒子夫差繼位,吳國變得更加強大。他攻打嶽,壹舉拿下。越王勾踐求和,夫差答應了。此時的吳王夫差被勝利沖昏了頭腦,開始驕橫起來,不聽逆耳忠言。伍子胥建議他徹底消滅越國,以免後患。夫差非但不聽,反而相信了誣陷伍子胥、逼迫伍子胥自殺的讒言。伍子胥臨死前對鄰居說:“我死了以後,要把我的眼睛挖出來,掛在吳涇東門上,看著越軍進城滅吳。”然後他拔劍自殺了。夫差得知此事後大怒,於五月五日將伍子胥的屍體裝入皮囊,拋入河中。因此,據說端午節也是紀念伍子胥的日子。
端午節傳說故事3
端午節的第三個版本是為了紀念東漢孝順的女兒曹娥。曹娥,東漢上虞人。她父親在河裏淹死了,但她打撈了幾天也沒找到屍體。那時,曹娥,壹個孝順的女兒,只有14歲。她傷心欲絕,日夜在河邊哭泣。十七天後,他在五月初五跳河,五天後,他抱著父親的屍體浮出水面。曹娥的孝感驚天動地,在民間廣為流傳。當時,學者和作家紛紛發喪,贊揚曹娥在河裏尋找父親的孝心。孝女曹娥的墓在今天的浙江紹興。墓前有碑,相傳為金所書。後來,為了紀念曹娥的孝心,在曹娥投江的地方修建了曹娥廟。她居住的城鎮被重新命名為曹娥鎮,曹娥死去的河流被重新命名為曹娥河。人們也在五月的第五天來祭奠曹娥,當時她跳入河中尋找她的父親。
端午節習俗
其實,中國很多傳統節日的起源,大多與季節、農耕時間、農耕需要等因素有關。壹旦被認定為國家節日,就必須附加很多習俗作為基本內容,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地域的不同,還會增加很多不同地方誕生的習俗。雖然吃粽子和賽龍舟壹直都是如此,但正是這些新習俗讓傳統節日獲得了新的活力。
1,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大概是現在人喜歡的壹個重要原因。粽子又叫“嬌妻”、“童子”。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名字和風格,但吃粽子的時間是幾千年來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民間傳說說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但其實早在春秋時期就有關於粽子的記載,糯米用葉子(茭白葉)包裹成喇叭狀,稱為“角粟”;用竹筒包裝的大米密封烘烤,稱為“筒粽子”。東漢末年,小米泡草木灰水。由於水中含有堿,小米被樹葉包裹成四邊形,煮熟,就成了廣東酸水粽子。
2.龍舟比賽
龍舟是壹項水上運動項目,船裝扮成成龍,然後多人集體劃水。至於龍舟的起源,大概不是為了紀念屈原而來,因為早在戰國時期就有了。在鼓中雕刻龍形獨木舟,玩賽跑遊戲,是儀式中半宗教半娛樂的節目,慢慢賦予龍舟賽不同的意義。如今,龍舟比賽逐漸被大眾接受。1980年龍舟比賽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賽事,2010年成為廣州亞運會體育項目之壹。
3.雄黃酒
端午節期間及之後,天氣炎熱,蚊蠅滋生,毒氣上升,流行病萌發。古人認為人吃五谷雜糧,生諸病,病從口入,多為邪雜之氣,通過口鼻吸入。古人在與各種疾病的長期鬥爭中,發現喝雄黃酒可以殺死各種毒物。在傳統節日端午節,人們會將雄黃倒入酒中,塗在孩子的耳朵、鼻子、額頭、手和腳上,特別是在額頭上畫壹個國王,希望這樣可以保護孩子免受蛇和昆蟲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