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了解水體,辨別風向
所謂水體,就是由漁場的水面和地貌組成的平面圖。這種水體形態可分為靜水和流水。在平靜的湖泊、水庫和池塘裏,魚喜歡生活在蜿蜒的岸邊。這是因為彎曲水體中的天然浮遊生物容易在此停留,食物充足。風大的時候,風的作用比空曠的田野小,水體相對穩定,魚有安全感。
有流水的堰和溪,由於水層較深,通常很好地隱藏在灘趾附近,而且由於這裏水流緩慢,環流較弱,魚在頂水上遊時有在此停留的習慣,所以灘趾就成了它們經常聚集的地方。
至於乘風釣魚,這是常有的事,但只要是微風,就弊大於利。壹是因為表層浮遊生物中的各種水生昆蟲被海浪擊落,成為魚類的美味佳肴;二是因為風吹水,空氣中的氧氣可以溶解在水中,形成氧氣增加水的活性,魚容易上鉤;第三,由於風浪的蕩漾,下降氣流中的水渾濁,光源減弱,增加了魚的安全感。
但是遇到風的時候,壹定要選擇順風而下:春天大部分時間都是偏東風,釣位要選在風口;蟄前和初霜後,氣溫較低。這期間冷風從西邊吹來,釣位要選在平靜的背風面;盛夏多東南風,風力比其他季節強。這時,在魚不咬鉤的情況下,釣位應選在陰涼適中、有水生植物的水面上。
2.取決於地形和位置。
因為水體形成的漁場的地形、地貌、風向都直接關系到魚類的生存環境。選擇釣位時,地理條件尤為重要。有經驗的漁民往往會做出以下選擇:(1)河寬漁窄,漁窄漁寬,不占凸地就占彎。這是因為:如果水域特別寬闊,特別是在壹年中魚比較活躍的春夏秋三季,往往會逃到狹窄的地方覓食。另壹方面,如果水域太窄,他們往往會躲在寬闊的地方。突出到河中央是魚上下遊的必經之路。在轉彎處,有茂密的水草,更多的浮遊生物和避風避浪的地方,正好是它們覓食棲息的安全港灣。
(2)方正要守池塘四角,長堰中間釣魚。之所以選擇當堂四角,是因為四角往往是魚類沿著海岸向四個方向遊去的角落,所以有逗留片刻的習慣,而且無論風向如何,下風處總有兩個角,所以自然浮遊生物很多。特別是養殖池的進出水口、排水口、洗衣房、洗菜處的位置更好。水面無凸凹的長堰,直在岸邊。除了冬春兩季堰頭和堰尾外,夏秋兩季魚類大多在中間堤岸覓食。
(3)流水釣,到草邊下竿。在岔河主要支流入口處,三條河流交匯,有許多天然浮遊生物。如果是灘腳,上遊愛在水裏遊的魚多,下遊想逆水遊的魚多。在草叢附近垂釣,是因為草叢食物豐富,氧氣充足,水流穩定,有利於春季垂釣,夏季避曬,冬季保暖。這是他們壹年四季都喜歡居住的地方。
(4)在淺水區和深水區邊界找壹個坑,在巖石墩的樹下。河上有大石頭,河底有暗礁和橋墩的地方,大樹下,水壹般很深,尤其是兩季的夏冬,是大魚的藏身之處。在深淺水位的交界處,河底壹定有壹個坑,鯽魚和鯉魚經常在這裏的泥裏紮營嬉戲。其實最佳釣位的選擇遠不止以上,但值得壹提的是,如果在晴天釣魚,無論在哪裏選位,都要臉對著陽光,避免人和竿的反光,影響出釣率。即:上午西釣,下午東釣。
3、分別測定溫度和水溫,確定深度。
壹年四季,氣候決定溫度,溫度改變水溫,水溫隨著水層的深淺而變化。這是自然界的循環規律。魚是水生動物,水溫直接影響它的生存環境。根據水生動物的資料,魚類最適宜的水溫是25℃左右。如果在10℃以下,30℃以上,魚會出現厭食。如果低於5℃或高於34℃,魚基本停止進食。
因此,漁民要根據不同季節的水溫來確定捕魚的水深和釣點的距離。壹般來說,從立春到下雨都是早春。水溫達到15℃左右時,水深應在1m以上,2m以下。盛夏,水溫22℃的話,水深4米左右;初霜寒露至深秋,水溫16℃時,水深可達3米左右;從大雪到冬季的至日,當水溫降至5℃時,水深至少應達到4米。
至於釣點的距離,因為釣點的距離和水底的深度不同,所以無法壹概而論。不過釣友可以靠“春釣離岸3米,夏釣8米。”秋釣最高5.6米,冬釣可達壹半遠。有時候天不壹樣,及時巧妙地調竿,冬春中午會有變化,夏秋早晚釣魚。
擴展數據:
水庫釣魚餌料的配制
餌料的配制應遵循無毒、無汙染、不惡心的原則,對餌料有三個要求:形、味、色。所謂“形”,就是魚餌壹定要松,要松,要軟,這很重要。添加市售餌料中的添加劑,如大麥粉、紅薯粉等,以滿足“形”的要求。松、松、軟為宜,2-3分鐘融餌最好。有的釣友覺得這種餌料操作困難,不能上鉤;因為經常換餌太麻煩,在餌料中加入過多的粘合劑,使餌料達不到“型”的要求,往往會降低上鉤率。如果不能滿足“形”的要求,那麽追求“味”的意義就不大了!
餌料的“味”可分為香、腥、辣、臭四類。因為餌料的“味道”要看水庫具體分析,壹般場合都說不請自來,而且由於市場原因被過分誇大,這也讓很多漁民對其感到神秘。其實關於餌料的秘方,各種釣魚書籍、雜誌、網站都有。其實,魚餌的“味道”關鍵在於把握壹個“度”。只要口味和濃度的選擇恰到好處,壹定是好餌。當然,這取決於妳自己的學習和實踐。經過探索,妳壹定會在妳的水庫裏找到不同季節的最佳餌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