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總有壹個美食節目能讓妳在家做出家鄉風味。

總有壹個美食節目能讓妳在家做出家鄉風味。

最近的生活,除了每天朝九晚五的上班,周末自己餵飯,都很平靜簡單。我懶的在沙發上用iPad刷視頻。最近皮膚正在從爛臉恢復正常(以後寫經驗),購物欲望降到冰點,再也看不下美妝視頻了。

我很自然的掉進了中餐節目的坑裏,對著屏幕咽了口唾沫,看著那些好吃的。我越看他們,我就越餓,我越看我的想法。來聊聊我會反復看的美食節目吧。

首先,這些是電視節目,不是自媒體的視頻節目。因為“只在中國大陸播放”的原因,我都是在YouTube上看的。

1,日常飲食

家裏寒暑假的時候,遙控器壹換臺,我就會瞟幾眼。那時,主持人還是劉儀偉。誰能想到,十年過去了,這壹集15分鐘,在我出國之後,已經成為了中國美食的經典。當我想做壹道菜時,我的第壹選擇是去YouTube搜索日常飲食。

裏面的廚師都是正經廚師。他們會告訴妳最基本的中餐做法,以及在家裏做菜應該註意的小細節,包括各種食材的加工方法和用量,煮、炒的熟的時間和判斷方法。這15分鐘的純幹貨,對於中餐初學者或者高級學習者來說已經足夠了。

我最喜歡的是余詩慶師傅教的面食系列,比如紫薯饅頭,冬菜饅頭,煎包,蒸糯米,梅幹菜煎餅...對於我這個愛吃面食的南方人來說,每次看她教的面食,隔著屏幕都能聞到面條的香味。我最喜歡她的壹點是,她會詳細講解如何揉面、搟面,如果新手做的話應該怎麽做。多貼心的廚師啊。

唯壹遺憾的是,這檔節目在2015年底停播,取而代之的是王主持的《回家吃飯》,壹檔訪談烹飪節目。不知道吃的好不好,但是面試不是很有意思。

但是從1999到2015,16的節目數量足夠日常家常菜參考,而《日常飲食》公布的系列菜譜就不用買了,菜譜簡單到不行。

2.紀錄片編輯室

YouTube偶爾的推薦會讓人驚喜,比如《紀錄片編輯室》。推薦的壹期是《上海炸圖》。鏡頭掃過的街道是我曾經生活過的街道,我拍到的商店是我曾經去過的商店。這種親密感挺奇妙的,盡管我在那個城市只生活了6年。

我會壹直看我喜歡的系列,中間不會換其他視頻。那個周末,我在紀錄片編輯室壹口氣看完了所有關於上海菜的部分:《湯圓裏的上海味》、《阿達的故事》、《記憶中的熟食》、《記憶中的排骨年糕》...我聽的上海話比我在國外五年聽到的還多,到周日晚上。

回去還會不會吃節目裏拍的食物,很難說。很多食物我看到的時候聞起來很香,但是就像坐下來吃壹樣。但是當妳回上海的時候,有兩樣東西妳壹定要吃:小楊生煎和佳佳湯包。

壹疊醋姜片,壹籠鮮肉和楊鍋貼,是我對那個大城市的回憶和懷念。

3.臺灣省1001故事。

看這個節目很愜意的壹點就是上傳者會把壹集上傳成幾個部分,然後上傳壹個完整的版本。每部分只有7、8分鐘,因為前後沒有故事關聯,所以看起來很輕松,點開看就行,下次看也不用忘了上壹集在哪看的,就不看了。

而且這個節目還在更新,已經播了七年多了。早期節目中介紹的壹些餐廳,現在大概都關門了,比如亞歷杭德羅·德爾非諾(Alejandro Delfino)多年前在臺北開的“港心茶餐廳”。

相對於這些大張旗鼓開門迎客,悄無聲息關門的明星餐廳,很多代代相傳的老店、小店更有看點。有三代草魚粥,巷子裏排著隊的豆腐包,清代老房子裏的早餐店…

早期隨軍的很多人都是北方人,但現在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看起來很正宗的北方面館:蔥油餅、山東大饅頭、韭菜盒子、雞蛋餅...

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美食,對我的吸引力遠比那些米其林餐廳或者帽子餐廳大得多。

但就像節目裏經常出現的臺詞,我不知道這些難忘的老味道還能持續多久,是否有壹天不會流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