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端午節吃粽子的由來端午節吃粽子的傳說

端午節吃粽子的由來端午節吃粽子的傳說

導讀:吃了這麽多年粽子,討論了這麽多年粽子的味道,妳知道端午節吃粽子的由來嗎?想必大家都不是很清楚吧。據史料記載,吃粽子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當時稱之為“餃米”、“統宗”。後來經過流傳發展,成為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並配以紀念屈原的故事。以下是端午節吃粽子的傳說故事。讓我們來看看。

端午節吃粽子的由來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相傳公元前340年,楚國的愛國詩人、醫生屈原面臨亡國之痛。5月5日,他悲憤交加地把壹塊大石頭扔進了古洛河。為了防止魚蝦損害他的身體,人們用竹筒把大米扔進河裏。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尊敬和懷念,人們會把大米裝在竹筒裏,扔到河裏去祭奠。這就是中國最早的粽子——“筒粽子”的由來。

端午節吃粽子的傳說

端午節吃粽子的傳說1:紀念屈原

公元前340年,楚國愛國詩人、醫生屈原,面對亡國之痛,悲憤交加,於5月5日把壹塊大石頭扔進了古洛河。為了不讓魚蝦傷害他的身體,人們把大米放在竹筒裏,壹個接壹個地放進河裏。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尊敬和懷念,人們在這壹天把大米裝在竹筒裏,放入祭奠儀式中,這就是中國最早的粽子的由來。

為什麽後來用艾葉或者蘆葦葉和荷葉包粽子?《初級書》中有這樣的記載:漢朝建武年間,長沙人夜裏夢見壹個自稱三閭博士(屈原的正式名字)的人,對他說:“妳祭祀的東西都被河裏的龍偷走了,以後可以用艾葉包起來,綁上五色絲線。龍最怕這兩樣東西。”於是,人們就用“葉子裹小米”做了“角小米”。代代相傳,逐漸發展成為中國的端午節食品。

端午節吃粽子的傳說之二:“九子粽子”的傳說

清朝乾隆皇帝,端午在宮中吃了九子粽子後,閆隆喜出望外,贊不絕口,並高興地寫了壹首詩:“四季太美,九子粽子求新。”九子粽子:是粽子的壹種,就是九個粽子連成壹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面,小的在下面,形狀各異,非常漂亮。和九種顏色的絲線綁在壹起,形成五彩繽紛。九子粽子多作為饋贈親友的禮物,比如母親給出嫁女兒的禮物,婆婆給自己婚禮的禮物。因“粽子”諧音“中子”,民間有吃“粽子”能生兒子的習俗,故稱“九子粽子”。清代詩人吳曼雲也寫過壹首贊美九子粽子的詩:“連壹桶米裹春光,九子彩光重紮,綠葉全白,笑廚子蓮藕又松。”粽子不僅有許多形狀和品種,而且在中國不同地區有甜和鹹的味道。甜的有白水餃、紅豆餃、蠶豆餃、紅棗餃、玫瑰餃、瓜子餃、豆沙豬油餃、棗泥豬油餃等等。鹹味:豬肉餃子、火腿餃子、香腸餃子、蝦餃、肉丁餃子等。,但是豬肉水餃比較多。還有南方風味的什錦水餃、豆沙水餃、香菇;還有壹頭甜壹頭鹹的“雙餃”。這些粽子都配有不同的口味,讓粽子家族多姿多彩。

端午節吃粽子的歷史發展

端午節吃粽子是中國人的另壹個傳統習俗。粽子,又稱“粟米”、“粽子”。歷史悠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小米就被茭白(zinia latifolia)的葉子包裹成角狀,稱為“角粟”;用竹筒包裝的大米密封烘烤,稱為“筒粽子”。東漢末年,小米泡草木灰水。由於水中含有堿,小米被樹葉包裹成四邊形,煮熟,就成了廣東酸水粽子。

到了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餃子的原料除了糯米外,還加入了益智仁,煮出來的餃子稱為“益智餃子”。周人所作《嶽陽風土誌》記載:“習慣用樹葉包小米,煮熟,煮透。從五月五日到夏季的至日,有壹個粽子和壹個小米。”南北朝時期,出現了雜粽子。米飯混合了動物肉、栗子、紅棗、紅豆等。,而且品種越來越多。粽子也被用作交流的禮物。

到了唐代,粽子用的米“潔白如玉”,形狀出現了圓錐形和菱形。日本文獻中有“大唐粽子”的記載。宋代有壹種“蜜餞粽子”,就是把水果放進粽子裏。詩人蘇東坡有詩“粽子裏見楊梅”。這時也出現了用粽子堆成亭臺樓閣和木制車馬的廣告,說明吃粽子在宋代是非常時尚的。到了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材料從樹葉變成了樹葉。後來出現了用蘆葦葉包裹的粽子,又出現了豆沙、豬肉、松子、棗、核桃等附加材料,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的人們都要泡糯米,洗粽子葉,包粽子,花色品種更多。從餡的角度來說,北方有很多小棗的北京棗子餃子;南方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習俗在中國已經流行了幾千年,並傳播到韓國、日本和東南亞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