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鴨子
中國雲南的仫佬族會在8月15日買餅殺鴨,慶祝這個傳統節日。為了紀念村裏賣糖動員村民殺鬼的三個賣糖人,每年8月15日僧侶家家買餅殺鴨,教育後人不忘反侵略鬥爭。
吃芋頭
中秋節吃芋頭是辟邪消災的意思,是不信邪的意思。清乾隆《潮州縣誌》曰:“中秋戲月,削芋頭而食之,謂之剝鬼皮。”剝鬼吃鬼是鐘馗驅魔的壹大精神,可敬。
吃蝸牛
關於中秋節吃螺螄,清朝鹹豐年間的《順德縣誌》中有記載:“八月望陽,吃螺螄猶香。”民間認為中秋蝸牛可以明目。據分析,蝸牛肉營養豐富,維生素A是眼睛視色素的重要物質。吃蝸牛可以明目,有道理。但是為什麽壹定要在中秋節特別熱衷於美食呢?有人指出,中秋節前後,螺螄是空的,腹部沒有螺螄,所以肉質特別肥。這是吃蝸牛的最佳時間。如今,在廣州,許多家庭都有在中秋節炒螺螄的習慣。
吃南瓜
江南各地都慶祝中秋節,家家戶戶都流傳著八月半吃老南瓜、煮糯米飯的習俗。
喝桂花酒
每到中秋之夜,人們仰望明月,聞桂香,想起吳剛剪桂花,喝上壹杯桂花酒,慶祝壹家人的甜蜜,歡聚壹堂,成了節日的享受。桂花不僅可以觀賞,還可以食用。桂花不僅可以觀賞,還可以食用。在屈原的《九歌》中,有“扶馬而戰,飲桂漿”“飲桂椒漿”等詩句。可見中國喝桂花酒的年代已經相當久遠了。
吃藕盒
中秋節吃藕也是團圓的標誌,尤其是吃“藕盒”。江浙人大多將蓮藕切片,每兩片的下端連在壹起,中間夾上肉和蛤蜊做成的餡,面條炸至金黃。這也叫蓮藕餅,和月餅的功效壹樣。目前市場上的蓮藕主要有兩個品種,七孔蓮藕和九孔蓮藕。七孔蓮藕在江浙壹帶廣泛栽培。該品種質地優良,肉嫩、脆、甜、白。中醫認為,蓮藕煮熟後由涼變溫,有益於脾胃,有養胃、滋陰、益血的功效。
祭月、賞月、拜月、觀潮、燃燈、猜謎、吃月餅、賞桂花、喝桂花酒、玩花燈、燒塔是傳統活動。
蒙古族
蒙古人愛玩追月遊戲。人們騎著馬,在銀色的月光下馳騁在草原上。他們策馬向西飛奔,月亮從東方升起,在西方落下。執著的蒙古騎手,直到月亮下山,“追月”還不止這些。
臧
西藏部分地區藏族同胞慶祝中秋節的習俗是“尋月”。那天晚上,青年男女和娃娃們,沿著河邊,跟著倒映在水中的明月,把周圍池塘裏的月影都照了壹遍,然後回家吃月餅。
廣西侗族
廣西侗族有“走月”的習俗。中秋之夜,宋陸生和各個村舍的舞蹈隊壹路走到附近的村舍,和村民們聚在壹起賞月、唱歌、跳舞,度過了壹個漫長的夜晚。
雲南德昂族
雲南德昂族“串月亮”。雲南瀘西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明月高掛、分外明亮之時,山崗阻隔,不時傳來悠揚動聽的葫蘆笙聲,青年男女聚在壹起“串月”,傾吐心聲。有的還通過“串月”送檳榔、送茶葉來定婚約。
雲南彜族
雲南彜族慶祝中秋節的傳統習俗是“跳上月亮”。到了晚上,這個民族的村子裏的男女老少都聚集在山村的空地上。戴著腰帶和面紗的女孩,紮著布帶的男孩,老人、老婦和孩子都熱情地載歌載舞,尤其是青年男女表達愛意的二重唱,仿佛月亮都被它感動了,更顯得嫵媚明亮。
仡佬族
節日前的“虎日”,仡佬族在全村宰殺壹頭公牛,留下公牛的心臟,供中秋之夜祭祖迎新谷。他們稱之為“八月節”。
朝鮮民族
韓國人用木桿和松枝搭建“觀月架”。明月升空時,請幾位當選老人登上觀月架。老人看完月亮後,會點亮看月框,打長鼓吹笛子,壹起跳“農家舞”。
桂西壯族
桂西壯族的“祭月問神”活動更為典型。每年在夏歷的八月中旬,有些是在中秋之夜。人們在村子盡頭的露天裏搭起壹個祭壇,用來供奉祭品和香爐。桌子的右側,壹根壹尺左右高的樹枝或竹枝象征著樹,也是月神下凡的梯子。這裏保存著古老的月亮神話因素。整個活動分為:邀請月神下凡,由壹至兩名女性作為月神代言人;上帝和人類互相歌唱;露娜占蔔算命;歌者唱咒文歌,分四個階段送月神回天。
裏
黎族人稱中秋節為“八月會”或“聲調節”。屆時,各集鎮將舉行歌舞晚會,各村青年男女由壹名“調頭”(即領隊)帶領出席,月餅、香餅、甜餅、花巾、彩扇、馬甲等將成群結隊地互相贈送。晚上,他們聚在火堆旁,烤野味,喝米酒,唱二重唱,未婚的年輕人趁機尋找未來的伴侶。這些屬於少數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