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吃蕎菜
清明節吃蕎菜是肇慶人的老習俗,“蕎”的粵語發音與“轎”同音,寓意先人坐轎歸去,免受乍暖還寒之苦。有些人還將祭祖的豬肉配上蕎菜烹炒,或者用雞蛋燒肉絲炸春卷,直至吃完全部菜肉,當年“行清”才算過完。
2.吃甘蔗
清明節肇慶還有吃甘蔗的習俗,寓意歡歡喜喜、甜甜蜜蜜。大人都會叮囑小孩子,吃甘蔗要從頭吃到尾,不能沒吃完就扔掉。據說這樣子以後做事情才會有頭有尾,善始善終。
3.做發較糍(音)
在懷集,按照習俗,清明時節家家戶戶都會做發較糍,用糯米加上米粉用水調成迷糊,加上芝麻,花生米放在“銅托”裏面蒸,有甜和鹹這兩種口味,沾沾的糯米混著滿口的芝麻,花生香味,十分有嚼頭。
也有不少人做油炸鍋的糯米糍,圓形的大糍泡(也叫“大金球”)。以往,拜完祖先這些美食就會分點給小孩吃,寓意著保佑孩子們健康快高長大。
4.蒸發糕、包粽子
在廣寧縣,粽子和發糕是當地祭奠祖先必不可少的食品,“粽子”是“眾子”的諧音,寓意人丁興旺;而“發糕”則是寓意先人保佑後代發達。
小知識:
清明前,有些肇慶市民還會買來新鮮的柳枝,插在門上,寓意趨吉避災。
廣寧人稱拜山掃墓為“修清”,有“修葺”的意思,指為先人墓地除草平整,拜祭祖先。“修太公清”人人都想搏“頭彩”,哪怕是***壹個太公的後人,誰家搶先“修得太公清”,誰家就先得到太公祖的保佑,為壹年的工作生活開了好頭。
清遠
艾糍
在清遠,艾糍是清明節必不可少的食物。淺綠色的小團子,蒸出來後變成墨綠色,剛蒸好的艾糍軟糯甜香,口感略微粘牙,艾草清香濃郁,咬壹口唇齒留香。
蒸艾糍也是有講究的哦,在農村蒸艾糍,要用傳統的大鍋,用柴火蒸出來的艾糍會有壹股獨特的清香。
用花生、芝麻,白砂糖搗碎混合在壹起坐餡料,特別香甜。
除了艾糍,還有黃糍,裏面還包著筍衣、香菇、瘦肉等餡兒,吃起來味道層次豐厚。
潮汕
樸籽粿
每到清明節前後,潮汕的粿品店便會上架壹抹翠綠,那就是樸籽粿。
潮汕有句食諺:“清明食葉”,這個葉指的就是用樸籽葉做出的樸籽粿。對潮汕人來說,吃過它才算到了春天。
做起來也簡單,將樸籽葉和果實搗爛成汁,與大米舂成粉末,然後加再入白糖、泡打粉、涼水,混合成漿狀,再蒸煮就行了。
剛出鍋的樸籽粿冒著煙,散發青草的清香,中間開裂,像人咧著嘴,笑瞇瞇的,而且味道清甜,每年清明都甚是讓人想念。
汕尾
薄餅
每逢清明節的早上上山祭祖,回家之後汕尾人都會用薄餅作為午餐。
薄餅有甜有鹹,餡料可以千變萬化的。鹹制薄餅,內餡用豆芽,洋蔥,椰菜,蒜,蔥等炒熟,盛起,再把蝦肉,魷魚幹,雞蛋等純天然材料大火炒成。
要做甜的話,就可以用白糧、紅糧、或者赤沙糧、芝麻、麻成、豆酥、貢糖、果醬等做內餡
惠州、河源、東莞
艾粄
壹到清明時節,當地人也喜歡采艾做粄。
鹹以蘿蔔、臘肉、香菇、蝦米入餡,包成餃子狀;甜以黑芝麻、花生、白砂糖入餡,印板造型,隔水蒸15分鐘左右即可食用。
江門
雞屎藤
在江門、新會、鶴山地區,清明節必備的過節小吃當數“雞屎藤餅”。
別想歪哦,雞屎藤,又叫雞矢藤,是壹種粗生的植物。雞屎藤葉被揉碎後會有股雞屎的臭味,但久聞有壹股沁人肺腑的清香。
蒸出來的雞屎藤餅,煙韌滑口,分外香味。
湛江
吃艾餅、發糕
清明前後吃艾餅,壹年四季不生病。這是湛江民間的俚語。每到清明節,做艾餅已成為湛江人的傳統風俗習慣。
還有湛江發糕,壹般有白色和土黃色兩種。經過發酵和蒸煮,成品孔細似針、聞之鮮香撲鼻、食之甜而不膩、糯而不粘。在湛江祭祖文化中也是不可或缺的食品。
廣州
吃蕎菜
廣州人不吃艾糍,在祭祀完後,家人會將分到的豬肉帶回家後,配上清明時節的菜蔬“清明蕎菜”去炒著吃,簡單,又溫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