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描述:
我有個親戚(女)手術後三個月體力還不能恢復,經檢查是白血球減少,請問是什麽原因引起的?怎樣治療?
解析:
白細胞減少常繼發於多種全身性疾病,臨床表現以原發病為主。多數白細胞減少者病程常短暫,呈自限性,無明顯臨床癥狀或有頭昏、乏力、低熱、咽喉炎等非特異性表現。中性粒細胞是人體抵禦感染的第壹道防線,因而粒細胞減少的臨床癥狀主要是易有反復的感染。患者發生感染的危險性與中性粒細胞計數、減少的時間和減少的速率直接相關。
粒細胞缺乏與壹般的白細胞減少表現完全不同,起病熱、出汗、周身不適。幾乎都在2-3天內發生嚴重感染。肺、泌尿系、口咽部和皮膚最易發生感染。黏膜可有壞死性潰瘍。由於介導炎癥反應的粒細胞缺乏,所以感染時的體征和癥狀通常不明顯;如嚴重的肺炎在胸片上僅見輕微浸潤,亦無膿痰;嚴重的皮膚感染不致形成疥腫;腎盂腎炎不見膿尿等。感染容易迅速播散,進展為膿毒血癥,死亡率甚高。本癥常見的病因是藥物反應,可有相關的病史。停用藥物經搶救治療,體溫恢復正常,外周血白細胞回升,表示病情好轉。
慢性特異性粒細胞減少癥:系慢性粒細胞減少癥中最常見的類型。以中青年女性較多見,無明確的特殊服藥史及化學品接觸史。臨床無癥狀或有疲勞、低熱、盜汗或失眠等。周圍血細胞及骨髓塗片檢查均無特殊發現。
周期性粒細胞缺乏癥:以反復周期性粒細胞減少伴全身乏力、發熱及輕度感染為其特點,大多數病人於嬰兒期即起病,也可起病較晚。可累及家庭中幾個成員。發作期約4-14天,間歇期12-35天,癥狀可完全消失。
家族性良性粒細胞減少癥:系顯性常染色體遺傳性疾病,發病年齡較大,成間歇發作,粒細胞中度減少,過程良好。骨髓象粒系停滯於中幼和晚幼粒階段,可伴有低丙種球蛋白血癥。隨年齡增長,可自行緩解。
病人僅有中性粒細胞減少,無原發病亦無反復感染者可統稱為良性粒細胞減少癥,包括家族性、先天性和假性粒細胞減少癥在內。
1.對密切接觸放射線或苯的人群(高危人群)應作定期檢查。
2.對服用有可能引起粒細胞減少的藥物的患者,要嚴密隨訪。
3.慢性白細胞減少患者,長期隨訪若血象穩定可不必服藥。對白細胞數較低而有癥狀者可選用利血生、沙肝醇、維生素B4等藥物中的1-2種。
4.對起病急驟的粒細胞減少癥或缺乏癥,應送血液科搶救。
白細胞減少癥的藥膳
白細胞減少癥,是指周圍白細胞計數持續下降所引起的壹組癥狀。典型表現為頭暈、乏力,肢體酸軟,食欲減退,精神萎靡、低熱,屬祖國醫學“虛勞”範疇。中醫治療白細胞減少癥采用益氣養血,補腎益精,健脾養胃諸法。民間流傳的藥膳療法,基本符合上述治療原則,現推薦幾種,供患者選用。
四味膏 生地黃250克,天門冬150克,黃精150克,蜂蜜500克。將天門冬、黃精熬成汁液,生地黃切片,用紗布擠汁液,將天門冬、黃精、生地黃汁液混合,拌勻,放入沙鍋內,加入蜂蜜。將沙鍋置武火上煎熬至沸,改用文火繼續煎熬至稠,成膏狀停火即成。每日早、晚空腹食用,每次5~6克,黃酒調勻,溫熱食之。該藥膳有補氣補血、填精補髓的功效,適用於白細胞減少頭暈、乏力、失眠等。
龍眼蓮子粥 龍眼肉5克,蓮子肉10克,大米100克。將龍眼、蓮子、大米同煮粥服食。以上為1日量,分早、晚兩次食用。該藥膳有健脾養心、益氣補血的功效,適用於治療貧血及白細胞減少癥。
芝麻粥 黑芝麻25克,粳米50克。先將黑芝麻淘洗幹凈,曬幹後炒熟研碎,同粳米煮粥。此為1日量,分早、晚兩次食用。該藥膳有補肝腎、潤五臟的功效。適用於白細胞減少、頭暈目眩、貧血、大便幹燥等。
糯米阿膠粥 阿膠15克,糯米50克,紅糖少許。先用糯米煮粥,待粥將熟時,放入搗碎的阿膠,邊煮邊攪勻,稍煮二三沸即可。此為1日量,分早、晚兩次服食。該藥膳有養血補虛、止血的功效。適用於氣血虛虧、頭暈、乏力,白細胞減少、貧血諸癥。
當歸羊肉羹 當歸10克,黃芪15克,黨參10克,羊肉250克,蔥、生姜、料酒、味精適量。羊肉洗凈,當歸、黃芪、黨參裝入紗布袋內,紮好口,與蔥、姜、鹽、料酒壹起放入鋁鍋,加水適量。置武火上燒沸,再用文火煨燉,直至羊肉熟爛即成。食用時加味精。吃肉、喝湯。此為1日量,分早、晚兩次服食。該藥膳有養血補虛的功效。適用於白細胞減少及各種貧血癥。
靈芝甜酒 靈芝50克,糧食酒1000克,蜂蜜20克。靈芝切條,浸入酒中,兌入蜂蜜,密封,浸泡15~30天。每日1次,每次10ml。該藥膳有補肝腎、益精氣、健脾胃的功效。適用於因化療、放療引起的白細胞減少癥。
黃芪粥 黃芪20克,大米50克。將黃芪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置武火上熬煮,取汁去渣。大米淘洗,放入鍋內,加黃芪汁熬成粥即成。此為1日量,分兩次服食。該藥膳有健脾益氣、攝血的功效,適用氣虛血虧型白細胞減少和貧血癥。
香菇粥 香菇30克,牛肉30克,大米50克。香菇切絲、牛肉切丁,大米洗凈,煮至米開湯稠粥熟。此為1日量,分兩次食用。該藥膳有益氣解毒的功效,適用於白細胞減少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