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壹個路過的韓國網站的評論

壹個路過的韓國網站的評論

這兩天,漢服之爭的話題引爆了網絡。事件的由來和事實並不復雜,但透過這場文化之爭的表象,折射出的本質卻是壹場糾纏了東亞或漢字文化圈各國400多年的歷史悲劇——文化認同的斷裂。

回顧歷史,這個歷史悲劇的源頭壹定是明朝的覆滅。與其他被農民起義推翻的中原王朝相比,不僅在於明朝的繼承者是來自關外的蠻族,還在於這個部落不僅用武力征服了中國,還用武力改變了傳承了幾千年的服飾、禮樂。剃光頭發,換上衣服,這是以前所有征服者都沒有做到的事情。這種行為讓前現代的中國以壹種審美可鄙的面貌永遠定格。以至於辮子成了西方人對中國傳統服飾和發型最粗暴的標簽。

東亞的崩潰持續了400年。

日本人曾在朱元璋的壹首中國詩中寫道:

國多中原,民同古人。

服飾唐制,禮樂漢君臣。

銀甕用來清酒,金刀用來鰱魚。

每年二三月,桃李春。

這首詩雖然讓朱元璋夠憤怒,但也說明了壹個事實,東亞曾經有過統壹的文化認同感,其核心是中原統壹政權與中國禮樂的政治文化結合,而其最鮮明的標誌之壹就是壹個右發的漢服。

關於滿洲入主中原,日本人根據儒家的中外之辯理論——中國人和外國人的蛻變,提出了壹個聽起來很刺耳的論點,認為這是文明從野蠻走向滅亡。自然,* * *日、韓、越這些都有儒家價值觀的國家,在情感上是厭惡清朝的,並不真正認同清朝的法制和正統。以至於到了清末,日本人用這種理論鼓勵革命黨滿員,恢復中國,不過那是後話了。

越南阮朝也自稱中夏,並將其征服印支土著視為推行王化、變夏為夷之舉。指責恐嚇那些不想加入中原皇帝的南方蠻夷。

雖然日本、朝鮮、越南普遍存在對漢服禮儀制度的好感,但要想堅持大明衣裝的禮儀和音樂,首先要推廣朝鮮。明清易代已成定局後,朝鮮將記載訪京活動的筆記《朝田錄》改名為“燕”,不再有中國,只有訪燕了。從敬佩和尊重的角度對中原進行平視。不僅如此,它還長期使用明朝的年號,以至於把崇禎年推到了200多年。建大報壇祭祀萬歷皇帝“重建諸侯國”和崇禎皇帝的恩情。甚至,他尋求北伐清朝。

清朝剃發易服後,邊民的接觸讓朝鮮和越南都面臨壹個問題——清朝的服飾風格可能會影響到他們的臣民。對此,雙方都頒布了禁令,嚴禁其臣民模仿清朝服飾。不過相比之下,韓國人更在意的是堅持明朝的衣服。

乾隆時期,朝鮮、越南等國的使節來北京訪問,越南使節提前換上清朝服飾取悅乾隆,自然讓他高興。然而,散會時,朝鮮密使抓住越南密使問道:“我不知道妳們國家的著裝制度是這樣的。”。越南使者知道自己錯了,掩面不羞。還有壹次,壹個朝鮮使節去清朝訪問,回來的路上路過。壹個當地人看到了他們穿的漢家衣服,他希望特使能脫下衣服讓他試穿。當他穿上它們時,他向朝鮮特使鞠了壹躬,兩個人哭了。

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上大學的時候,我對葛在國外的漢學著作中的這些章節頗為震撼,覺得自己徹底打開了壹扇新的歷史之門。面對這些故事,腦海裏突然蹦出壹個詞“離別的悲傷”。

然而,歷史是殘酷的。清朝入主中原後,雖然原漢字文化圈的成員私下裏鄙視他,但面對清朝龐大的規模和強大的實力,這些關註中國禮樂和漢家服飾的“表兄弟”們,只能望著中原,各自前行。

現代化和國家化,東亞漸行漸遠。

韓國人雖然保持了內心對前王衣裝的堅持,對義氣的堅持,對華夷之分的堅持,但還是需要面對向清朝投降的現實。更不用說日本人和越南人了,漸漸地,懷念中國人悲傷的陳箓的情緒開始發生變化。三國都自稱中國,認為自己繼承了中州已經消失的文明。而且為了與清朝保持文化距離,留下明朝與中原互動互鑒的養料,雙方在服飾方面不可避免地向更本土的方向發展。

李朝前期的服飾和明朝的服飾差別不大,不僅僅是因為他們仰慕中國,更是因為中原接納他們為大中華世界的壹員,他們主動學習。更重要的是,明朝通過不斷的服侍,保證了朝鮮貴族的著裝制度與明朝保持大體相似的面貌。可以說,漢服制度在中原的湮滅,間接導致了以右領為特征的周邊民族在服飾演變中母體營養的枯竭。

後來,眾所周知,當千年不遇的巨變降臨東亞時,各國不同的道路又壹次將殘存的文化認同撕得粉碎。日本不僅在軍事上和政治上與鄰國對抗,而且在思想上跳出了儒家文化構建的大中華認同圈,離開亞洲走向歐洲。朝鮮和越南,面臨著現代化的困境和殖民的危險,成了重中之重,幾百年前中國和外國人的爭論就沒那麽重要了。

二戰後,越南的文化面貌已經被殖民者改變,方塊字退出社會,法國人發明的拉丁拼音成為了官方文字。在日本殖民統治下,朝鮮半島壹直在不斷探索團結人民反抗日本統治的文化力量,其中世宗發明的諺語和從西方傳入的基督教成為重要的文化武器。有漢字的日語已經成為需要掃除的殖民時代印記。

今天的喧囂是400年前的余波。

近400年來,東亞地區的國際關系體系逐漸從傳統的儒家世界結構轉變為以民族國家為主體的現代國際體系。曾經滋養整個漢字文化圈的文明資源,成為了容易引發紛爭的導火索。

日本作為島國,在漢字文化圈開始本土化較早,從9世紀開始參照漢字創造了假名的書寫符號。而且對於服裝、音樂、建築等來自大陸的文明元素的態度是超然的,普遍認為它們起源於中國,但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化。

當然,中國人民能夠感受到日本人的這種姿態,並為此感到欣慰。但作為曾經的侵略者,今天中國所有帶有日本印記的文化符號都容易引起負面聯想,有時這種聯想甚至會傷害到自己。比如有春熙路燒漢服事件。

曾經以繼承大明衣缽為榮的半島,壹分為二。韓國在經歷了經濟高速增長的上升期後,通過文化強化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是必然的。此時,許多文化元素壹度面臨與中國對抗的危險。這樣的例子簡直太多了,端午端午,中醫(中醫),韓醫。拋開圍繞這些事件的媒體添油加醋,我們可以看到壹個事實:400年前中華大文明圈所使用的文化資源,與今天民族國家的獨立性和民族文化感是格格不入的。

17年漢服復興的故事還在繼續

從2003年王樂天勇敢地穿上自己縫制的漢服走上街頭,已經過去了十七年。然而,在被稱為同袍的漢服從業者中,也存在著許多理論、實踐和商業上的差異。作為壹個從2011才參與現代漢服的野伴,我看到了很多問題和爭論,但大部分都是漢服的興盛。

周宗或崇明是最大的問題。壹個服裝系統如果需要識別,必須有壹個相對統壹的外在形象。周是中國禮樂的源頭,明是中國服飾的最新斷裂面。

這種爭論和實踐壹方面給外界迅速重新接受漢服造成了壹些困擾,但也釋放了幾千年的文化資源,豐富了大家的選擇。在幾十年的實踐中,曲曲的流行風格逐漸冷淡,但現在很多以唐、宋、明風格為主的風格逐漸成為主流,明華堂等壹批明漢服商成為行業標桿。周宗和崇明之間的爭端在實踐中看到了希望。

這也是漢服與漢服之爭的壹個伏筆。幾百年來,漢服在東亞是缺席的,現在又回來了,但還是面臨很多問題,並不是所有漢人都完全知道。它的近親韓服以韓國影視劇的強勢輸出,在中國很多人的認知中留下了鮮明的標簽。難怪國內很多人把明代制作的韓服誤認為韓服。這是歷史的悲劇和無奈。請不要大聲斥責不明真相的同胞。

大眾對漢服認識模糊的原因,不僅在於它被迫退出歷史舞臺,還在於影視劇題材偏頗,服務馬虎。題材偏好大家有目共睹,清宮劇和民國劇占據熒屏。拿最常見的邋遢服舉例——金翅良冠+明黃色長袍。可以說,就我所見,在《女博士費明傳》之前,我還沒有看到有像樣的明朝服飾出現在電視劇裏,《大明劫》的影響也比較有限。

漢服運動的發展間接促進了明代電視劇中服裝水準的提高。首先,大量觀眾開始關心明朝服飾的正確性,將其作為評判壹部電視劇評分的指標之壹。其次,許多漢服領域的個體研究者和商人開始重新發現歷史圖案、色彩和造型,並制作現成的衣服,這為那些劇組提供了借鑒或復制的捷徑。第三,漢服已經成為壹種文化現象。在Z世代,與古樂、動漫疊加,形成可觀的商業市場。壹旦產生了消費者,品牌必然會討好他們。

因此,漢服重新回到了大眾的視野。隨著參與者的增多,成衣水平不斷提高,新的消費文化逐漸形成氣候,然後反饋到文藝創作領域。這樣壹來,以明朝為背景的影視作品就不敢這麽明目張膽的糊弄大眾了,甚至標榜自己的考證來博取好感,因為更多的人知道明朝的漢服不是壹根帶羽毛的頭發,頭上的明器,身上的薄紗。

所以很多網友能在這次糾紛後第壹時間拿出這麽多歷史文獻和繪畫資料進行反擊,國內的研究機構也參與其中。回想壹下,妳有沒有看過《大長今》上映時的這樣壹幕?反正看的津津有味,還是覺得挺貼心的。

希望未來是壹個和解的時代。

明朝的崩潰造成了東亞文化認同的斷裂。中原剃發易服後,朝鮮延續了漢服的壹個重要分支。然而,事情發生了變化。當中國人忘記了漢服,韓國人認為自己的衣服是自己的,漢服回歸中原。

雖然明朝是東亞的中心,向朝鮮輸出了大量的文化元素,但在文化認同相同的背景下,雙方也有相互交流。比如馬尾裙就是從朝鮮傳入北京的。

但是,現代國家已經不是明朝了。復興自己的文化,反駁外界之後,壹定不能再陷入中國的大國中心,讓人反感。我們應該珍惜我們曾經共享的文化資源。希望歷史根源清理完畢後,大家平等相待,妥善處理爭議,走向和解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