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魔芋的農戶從加工魔芋幹片的實踐中認識到利用太陽曝曬的自然幹燥法,易受氣候影響,尤其是持續較長陰雨天氣,曬場條件差,對魔芋幹片的質量影響很大,最為突出的是色澤差,易返潮變質,費工費時,而且因色差質次銷售價格低,從而使魔芋種植戶收益變差。因此,采用現成的爐竈,略加改造,進行人工加熱幹燥,利用爐中無煙煤燃燒產生的熱量和持續高溫,使魔芋片、條、角中含的水分揮發,降低含水量,使鮮魔芋由含水量80—85%降至15%以下(鮮魔芋水份約占80—85%,葡甘露聚糖約占7%,澱粉、纖維、雜質約占8%)。由於葡甘露聚糖吸附水的能力很強,鮮芋中的水份以三種狀態存在,即遊離水(又叫自然水)、膠體結合水和化合水,烘幹脫水非常困難,在幹燥過程中,應在不同時期作適當溫度調節、時間調節,使自由水和膠體結合水排除,從而制作成為幹魔芋片、魔芋角、魔芋條等簡稱幹片或魔芋角。既節約工時,又能克服太陽曝曬產生的不足。土法烘烤是壹種投資小、方便簡單、立竿見影的初加工方法,在農村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價廉物美的可推廣性,經濟適用的易接受性。
燃料:無煙煤是烘烤的最理想能源,用於加工魔芋幹片、優質的無煙煤燃燒時起綠色火苗、能結塊、火溫高而持久。若燃燒時不能結塊,可用黃泥漿拌合。火力不大火溫不足及黃泥漿仍不能使之結塊的煤不能使用。若無優質無煙煤資源,煤的性能又不能確定、穩定,切記不要盲目起竈建造小加工坊。
操作流程:鮮芋 → 選芋 → 清洗 → 去皮 →切片(角、條) → 漂白 → 烘烤 →幹片(角、條)→ 包裝
加工方法:爐竈烘烤法、烤煙房烘烤法(以下簡稱烤房烘烤法)、烤箱烘烤法、機械幹燥法。
(壹)爐竈烘烤法:
利用現成爐竈烘烤芋片,在山區,不少芋農因陋就簡采用現成爐竈烘幹魔芋,設備簡單,操作方便。在貧困山區,將竈臺上沿沿竈孔架上高40厘米至60厘米的鐵架或用磚砌架,四周成圓筒狀。在鐵架上放篩狀竹篾墊或者木條框若幹層,勿用鐵篩。竈內燒木炭或無煙煤,要求火力均勻,使竈內四周溫度壹致。將切好的芋片均勻排放在竹篾墊上,彼此勿黏連,不堆疊,以免影響受熱均勻度。烘烤時,開始溫度為80℃,持續30-50分鐘,待烘烤至芋片表面開始收縮時(不黏手為度),可逐壹輕輕地翻動壹次,烘烤另壹面。當兩面都開始收縮時,烘烤溫度降至50-60℃,持溫2-3小時,再繼續緩慢地邊翻動邊烘烤,至六成幹;4-5小時後,到七成幹時可彼此重疊,溫度降至30-40℃,用微火烘至全幹。為提高烘烤芋片的質量,在烘烤過程中,嚴格掌握溫度的變化。即以高溫——中溫——低溫為控溫梯度,烤出的芋片色澤好、質量優,售價高。
(二)烤房烘烤法:
利用烤煙房烘烤魔芋幹片,可使閑置的烤煙房壹房兩用,對烤煙房略加改進後,用於烘烤魔芋幹片,可避免煤、柴等燃燒物的灰燼粉塵對魔芋幹片質量的影響。改進的目的在於能調控烤煙房內的溫度、濕度和通氣條件。當房內溫度升至80℃左右,持溫20-25分鐘後排濕,相對濕度為40%-75%;當溫度下降至60℃左右時,持溫8-10小時,相對濕度為50%-60%;前5小時關閉門窗,沿門窗外縫用紙條貼封;後5小時逐漸開窗排放濕氣。察看下層芋片是否失水、不黏手,若已失水,不黏手,溫度可降至50℃,持續12-15小時,前6小時繼續排濕,後5-6小時逐步烘幹。當下層芋片有七成幹時,將上層與下層互換位置。當上、下幹濕度基本壹致時,溫度可降至30℃左右,持溫8小時左右,直至全幹。幹芋片含水量12%-15%,此時門窗完全打開,置壹天後收集芋片分級包裝待銷。
(三)烤箱烘烤法:
購買烤箱或自制烤箱壹個,烤箱高5000px,長2500px,寬2500px,箱體內分上下層,下層放置加熱爐竈,高為2000px,爐竈可用鐵爐或自砌竈臺,但上面必須放鐵板壹塊,以免火力集力於壹點,散熱不均勻,也可避免爐竈正上方的芋片被烤糊、烤焦,上層安裝12—16層金屬網,金屬網層與層間200px—250px。烘烤時將準備好的芋片均勻平鋪於金屬網上,關上烤箱門,過壹段時間把上下層對調,輪流烘烤,直至芋片完全幹燥為止,壹般10—15小時可烤壹箱,用蜂窩煤20—30個,每箱可產幹片12—16千克。該烘烤法占地面積小,可根據需要移動烤箱,投資少,操作簡單,烘烤出的芋片色澤白、質量高。此加工方法簡便易行,成本低,見效快,效果好,易推廣。
(四)機械幹燥法:
機械化魔芋幹燥設備壹般有隧道式幹燥設備、網帶式幹燥設備、振動流動床幹燥設備、氣流幹燥設備、高效強力快速幹燥機等。此法壹般不為農戶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