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麗娟
雙休日閑來無事,便到城邊的小山坡上漫步散心,在漫無目的的眺望中,歸鄉的思緒再次緊緊地將我縈繞。忽而,眼前壹片綠色閃過,細看,原來是幾棵榆樹排列於路旁。榆樹的樹枝已經變綠,微風中,枝條輕輕的搖曳著,在細密的枝條上,隱隱可以看到冒出的嫩芽,鮮潔而又細嫩。我的思緒也因這情款深深的榆樹飛回到了故鄉,仿佛又看到了在家鄉那些枝條繁茂的榆樹……
我的家鄉——七裏坪二道河村,那裏山清水秀,四面環山,環境怡人。村後是著名的旅遊景點---天心洞。時值春天,楊芽兒和柳葉兒剛過,榆錢兒又露面了。那壹顆顆榆樹想必又是碧玉滿頭簪,垂條似柳,輕柔妙嫚,隨風蹁躚;鵲巢其間,喜盈盈呼朋引伴;嫩黃馨香,簇簇成團。不少遊客在賞光之余,總是忘不了捋上壹些榆錢回家,品嘗山裏的綠色食品。
大人們喜愛榆樹,不僅源於榆樹易栽易活,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更主要的是,在那貧窮、饑荒的年代裏,榆錢使鄉親們度過了那些艱難的歲月,因為,榆錢是我們山裏人的救命糧。
家鄉的村前村後、山坡河灘,都栽滿了榆樹。春天,那壹棵棵榆樹枝繁葉茂,壹串串榆錢兒掛滿枝頭,就像壹串串霜淩冰掛,看花了人眼,饞得人淌口水。榆錢是榆樹枝條上開的花,初長成是很小的,像人的小拇指甲蓋大小,淡淡的綠,色澤嬌嫩。後來越長越大、越長越多,密密的,壹簇簇,像壹串串的銅錢似地掛滿了枝頭,顏色也變成了黃綠色,故名榆樹錢(也叫榆錢)。榆錢每年只有壹周左右的開花時間,壹旦花中的種子成熟了,花瓣的顏色就會發黃變老,雖風脫落後,就會長出新的榆葉,這時,就要等待著榆樹來年再長出榆樹錢了。因此,摘榆錢要挑好時辰,早了太嫩不受榨,老了太柴味不正。
榆錢嫩綠簇團,便是最好的采摘時間。於是,只要有榆樹的地方,便有采榆的鄉鄰。籮筐挑、袋子裝,車子拉,低處,大人們站著便購得著,高處,由小孩在上面壓枝或采摘。鄉親們便捋榆錢便說笑,歡聲笑語在小山溝裏回蕩。小時候,我像男孩壹樣淘氣、調皮,在柿樹上摘柿子、核桃、紅棗就像走大路,野性足,膽子大。壹到采榆錢,我便光了腳丫子,雙手合抱著比我的腰還粗的樹身,哧溜、哧溜,壹直爬到樹梢,騎在樹杈上,先嘗上幾口鮮榆,美美品上壹番,再在樹上大把大把地把榆錢捋到隨身帶著的籃子裏。那是壹些綠色的像蝴蝶壹樣的小精靈,它們活潑潑地在我的手中跳舞,有壹些從手指縫裏偷偷飛落下來,在空中,飄呀飄呀。
母親總是站在榆樹下,瞇起眼睛仰著臉兒,不停喊著:“二妮子,小心、小心!”
最難忘的是爺奶墳邊的那顆榆樹,根深葉茂,高大挺拔,就像壹個站崗的哨兵,守衛著爺爺奶奶的墓地。這壹棵是最茂盛的榆樹。每逢節氣,大人們壹上墳,我被媽媽逼著磕幾個頭後便壹出溜爬到樹上玩耍,在這顆樹上和母親捉過迷藏、捉過小鳥、知了……給我留下無盡的歡樂。這顆榆樹沒有樹林相伴,沒有野草應該擁有的空曠,可它依然堅強地聳立在那裏,用壹種無言的方式展示著自己的生命。春天,這顆樹上的榆錢結得最稠、最嫩,采得最多。孩提時,每當我們來采榆錢時鄰家大嬸大娘常打趣道,有這顆老榆樹在撐腰、保佑,妳家可要過上好日子嘍---年年有“榆”嘛!每當來采榆錢時,我總會想這榆錢兒要能當錢花該有多好啊!那麽多,我們就可以買新衣服了,爹娘也不用愁我們沒糧吃了,交不起學費了;每當來采榆錢時,我總會問爹娘:“爺爺奶奶會看見我們嗎?他們讓摘嗎?”母親便會笑著說:“爺爺奶奶看著我們有吃的啦,高興還來不及哩!”
每次我們捋滿幾大籮筐,拉回家去,母親便忙碌開了。
榆錢兒嫩,吃法多。生吃、用開水焯了拌著吃、蒸著吃、做榆錢兒蒸拿糕吃、做榆錢窩窩頭吃。生吃最為便捷,不用洗,折下壹枝,捋壹把塞進嘴裏,慢慢地嚼,越嚼越能體會到榆樹錢那清新中帶著淡淡的香甜味兒,粘粘的,甜甜的,淡淡的、純純的,清香四溢,那清新和甜香吃到嘴裏就使人有壹種說不出的愉悅,咽下去,忍不住就要再吃。
榆錢蒸著吃,這種吃法也很方便。母親最拿手的當屬榆錢兒蒸拿糕。榆錢兒蒸拿糕,做法簡單,先將榆錢兒洗幹凈,放入小盆中,再撒上玉米面,攪拌均勻,鋪在籠屜上,八成榆錢兒攪合兩成玉米面,上火蒸上個把小時,即熟。出鍋後,待蒸好的拿糕稍晾壹會兒,然後,把切碎的碧綠白嫩的青蔥,泡上隔年的老腌湯,拌勻,就可食用了。春天吃些榆錢兒,既可去燥,也可安神。吃著很順口,吃飽了仍有壹種戀戀不舍的感覺。
榆錢窩窩頭是最有趣的壹種吃法。就像是過去人們吃的玉米面窩窩頭那種形狀。母親把榆錢揀摘淘洗幹凈,拌上玉米面或是面粉,揉成窩窩頭的形狀,再上鍋去蒸。父前就會在蒸榆錢窩窩頭的時候,把要蘸的調料調好。而我們迫不及待地等在旁邊,有時候就會不自覺地咽幾口口水,看到我們這個嘴饞樣,爹娘就會露出微笑,我也會討好地陪著笑,眼睛卻壹直盯著鍋,希望榆錢窩窩頭趕快蒸好,生怕吃不到。等到揭鍋,不等榆錢窩窩頭放涼壹點,就會抓起壹個,又是顛倒換手又是口吹,忙得不可開交,然後咬上壹口,猛嚼幾下,咽了下去,結果被燙得直跳。此時,母親就會叫我吹涼了再吃。每次蒸完榆錢窩窩頭,相鄰們就會端上壹些,互相品嘗品嘗,***同分享快樂。
無論怎麽個吃法,只要壹出鍋,母親總讓我送壹些給村裏幾個孤寡老人。
後來,我考上學,遠離了家鄉,走上了工作崗位,再後來,成了家,調進了縣城,父親知道我最喜歡吃榆錢,即使在母親死後這22年裏,只要到榆樹長出榆錢的時候,總會蒸些榆錢窩窩頭帶來。每次吃著父親送來的榆錢窩窩頭,總會讓我再次感受到榆錢曾帶給我童年的無限快樂,讓我感受到家的溫馨,感受到父親對兒女那份濃濃的親情。
如今,看著路邊發芽的榆樹枝條,使我再次回憶起童年那些難忘的趣事,更增添了我對榆錢的懷念之情,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故鄉的榆樹,妳是我心裏長滿枝頭的路,妳是我心裏樹蔭依依的路。故鄉的榆錢,妳是我心中永遠不老的歌,無論何時、何地,我總會把妳深深牽掛。誠然,如今的鄉鄰們早已解決了溫飽,在農業稅廢除以後,在九年義務具有普及以後,農民們更是邁著大步奔小康!細米白面、雞鴨魚肉成了老百姓的常餐,人們為了嘗鮮才偶爾把妳端上餐桌,可妳曾帶給我們的歡樂、對我們的款款深情永遠定格在我們的心中!
(責任編輯:副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