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樞神經系統影響
中樞神經系統對射頻微波電磁輻射敏感,因此受到研究者的重視,特別是職業人群暴露於射頻微波電磁輻射對神經系統影響的流行病學調查,國內已有報道。射頻微波電磁輻射對健康的危害主要表現為神經衰弱綜合征,其癥狀主要有頭痛、頭暈、記憶力減退、註意力不集中、抑郁、易怒[1-4]。王紹光等人[2]報道,對293名暴露於脈沖微波的人進行了調查。微波暴露頻率為400-9400MHz,功率密度為0.07-0.18mW/cm2,神經衰弱綜合征發生率為40.3%。在348名連續微波職業接觸者中,微波暴露頻率為3400-8600MHz,功率密度為0.06-0.15mW/cm2。神經衰弱綜合征的發病率為37.65438±0%,而對照組僅為5.65438±0%,表明微波電磁輻射可顯著增加接觸人群中神經衰弱綜合征的患病人數。丁朝陽等人[1,4]也有類似報道,認為暴露於微波會降低睡眠質量。趙慶波等[3]報道,職業暴露微波頻率為3500-4200MHz,場強小於0.050 mW/cm2(通常為0.010-0.030 mW/cm2)時,神經衰弱綜合征發病率為765438±0.8%,明顯高於對照組(13.6)。馮等[5]報道,壹組接觸0.30 mW/cm2的職業人群頭痛和脫發的發生率明顯高於對照組。而頭暈、乏力、失眠、記憶力下降等其他癥狀無明顯差異。郭保科[6]等人認為全身無力、頭痛、頭暈、失眠、多夢等神經衰弱綜合征的發生率無顯著差異。職業接觸者中脈沖微波場強為65,438±0.75 MW/cm2,連續波場強為0.05mW/cm2者與對照組相比,但對視力、晶狀體損傷和眼部癥狀(如幹澀、疲勞)有顯著影響。
近年來,關於射頻微波對人體神經行為影響的報道很多[4,5,7,8]。馮等[5]對74名微波暴露人群(平均場強:0.053 mW/cm2)進行了核心行為測試,結果顯示,每日劑量為0.3 mW·h/cm2的微波暴露職業人群神經行為功能各項指標與對照組相比無明顯影響。但朱啟興等人[7]對38名接觸低場微波的人進行了行為學測試,認為即使在微波電磁場暴露功率密度小於0.01 mW/cm2的環境中,工人也可出現情緒不穩定、註意力下降、反應速度、聽覺和記憶、視知覺運動速度、心理運動穩定性等神經行為效應,這些效應與工齡呈負相關。龍等[8]對50名接觸微波的工人進行了核心行為測試,發現在低強度微波(0.035mW/cm2)環境下,工人表現出明顯的情緒狀態特征變化,其中,除了強烈和活躍指數外,其他指標與對照組差異顯著;工作後數字廣度和簡單反應時與對照組差異顯著,其他項目無顯著變化。
許多實驗室研究認為,環境電磁輻射是壹種低強度、長期效應的非熱效應,這種效應已被動物實驗所證實。劉尊勇等[82]報道微波輻射可使大鼠腦組織耗氧速率減慢壹倍,大鼠腦組織氧代謝能力減弱,耗氧能力降低。姚耿東等[9]報道,在微波頻率為3 GHz,電磁場強度為1mW/cm2和5mW/cm2的條件下,微波照射壹個月以上,可觀察到小鼠下丘腦超微結構的改變,主要表現為線粒體結構的損傷。劉巧寶等[10]用不同劑量的微波照射大鼠100天,發現劑量小於1mW/cm2照射的單個大腦皮層細胞和全腦組織的RNA和DNA僅出現無意義的減少;當微波強度達到5mW/cm2時,明顯低於對照組。作者認為,持續暴露在這種劑量下會損傷腦細胞和組織,導致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障礙。同時,作者使用紅外輻射作為對照,當紅外輻射使體溫升高約5mW/cm2時,不會造成損傷。因此,筆者認為紅外熱效應和微波熱效應的生物效應是完全不同的。蒲景穗等[11]將小鼠連續7天暴露於3GHz、5mW/cm2的環境中,發現部分腦區的腦電總量下降,腦電峰值能量明顯降低。下丘腦和海馬琥珀酸脫氫酶含量明顯下降,與江淮等[12]用新生小鼠報道的結果基本壹致。但也有報道稱,當功率密度低於2W/cm2(9370MHz)時,不會造成大腦和眼球損傷。
陶等[13]用微波治療儀以20 mW/cm2、10mW/cm2、1mW/cm2的功率密度對大鼠照射1小時。在電環境下,觀察到兩組大鼠腦神經細胞均有不同程度的變化,其中線粒體變化明顯。線粒體腫脹、融合、變形;脊缺陷、斷裂和氣蝕等。,三個實驗組壹般可見到稀疏、溶解的核仁等。作者認為低功率密度的微波對大鼠大腦皮層細胞的超微結構有壹定的影響。當頻率為4GHz,功率密度為0.5-3mW/cm2,每天照射3小時,持續365,438+0天時,小鼠全腦5-HT含量明顯下降[65,438+04]。
2.微波對眼睛的影響
無論是職業暴露人群的流行病學調查,還是動物試驗,國內都有大量關於微波對眼損害的報道。許多報道認為高強度微波照射會引起白內障[770],動物實驗也有同樣的報道[17,20-23],但低強度微波的慢性效應是否會引起眼損傷(尤其是晶狀體混濁和白內障)尚無定論[15-18,20,24]。
微波的生物作用有熱效應和非熱效應,對人體各系統均有危害,眼睛的晶狀體是主要靶器官[19]。壹般認為,晶狀體本身沒有血管組織,因此成為微波熱損傷的敏感部位。但目前微波致白內障尚無公認的臨床特異性形態學特征,因此對人眼臨床微波性白內障的判定存在爭議[15,25]。
有報道稱,長期在壹定強度的微波環境下工作,可使眼睛的晶狀體混濁、致密、空泡,且與接觸時間有關。晶狀體混濁的形狀和位置沒有壹定的規律性,形狀有點狀、片狀、條狀、網狀、脆狀等。,有後囊,後下皮層,後極,赤道,前皮層[15-17,19,25-29,33]。此外,微波還對眼睛的其他部位,如結膜、角膜、虹膜、眼底等造成損害,包括疲勞[19,30,31]、視力下降[15,16,24,32,33]和結膜充血[20]。陳舊性黃斑病變[27],對光反應微弱[20,33],眼底小血管痙攣出血[17,26],視網膜微小出血[19,21,33,34,]等等。
戴等(1994)報道調查了142名雷達操作人員,其暴露於微波功率密度為100-300 m w/cm2。結果表明,微波照射組的晶狀體混濁發生率(76.05%)明顯高於對照組(48.78%),且兩組間的混濁程度也有顯著差異。混濁形式多為後束下的點狀、片狀,混濁進展速度也有顯著差異(與6年前相比)。接觸組與對照組眼底變化無明顯差異,視盤、角膜、虹膜未見異常變化[29]。
四川職業預防醫學院(1982)報告調查職業接觸者296人。微波功率密度為10-100 m w/cm2。結果表明,微波組視力下降發生率(32.65%)明顯高於對照組(15.75%),並發現晶狀體後皮質。
潘大彥等(1992)報道了壹項對33名接觸微波功率密度為75-175m w/cm2的工人健康影響的調查,發現結膜充血、黃斑變性、晶狀體混濁的檢出率分別為(76.4%,21.1%,27.3%。
此外,還有壹些報道稱,低強度微波照射對眼睛沒有明顯影響。周從勤等(1981年)調查了海軍部隊251名雷達人員,其暴露於微波的功率密度分別為0-35 m w/cm2和77000m w/cm2。結果顯示,接觸組的視力、視野、晶狀體、晶狀體。李煥英等人(1993)調查了144臺微波通信機。微波輻射的功率密度為10-450毫瓦/平方厘米。144人中有14例(9.72%)有不同程度的晶狀體混濁,對照組有65436人。
3.微波對循環系統的影響
低功率微波輻射對循環系統的影響在國內已有廣泛報道,結果基本壹致,主要表現為心悸、心前區疼痛、胸悶等癥狀,心電圖異常率增高,竇性心動過緩和心束支傳導阻滯等。此外,血壓、血象、腦血流量、微循環也會有不同程度的變化[20,24,31,32,36。
江淮(1982) [31]暴露1664微波工(功率密度
潘大彥等(1992) [20]調查了33名在微波室接觸微波功率密度為75-175m w/cm2的工人,發現與對照組相比,微波接觸組的心悸癥狀有所增加,但無統計學意義;心電圖異常率明顯增加;低血壓的檢出率明顯上升;血紅蛋白和紅細胞的平均值顯著增加。
4.電磁輻射對免疫系統的影響
機體的免疫系統在抵禦外界病原體入侵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與腫瘤的發生密切相關。近年來,隨著微波的廣泛應用,人們越來越關註微波對免疫功能的影響。壹般認為,微波對免疫功能的影響與微波頻率、功率密度、暴露時間有關。低強度短期照射可激發免疫力,而長期或大功率照射常表現出對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42]。
研究發現[43]用頻率為2450MHz、功率密度為65438±0mW/cm2的微波連續7天照射小鼠65438±0小時/天,可明顯提高動物的免疫功能(P
5.微波生殖效應
生殖系統對微波電磁輻射敏感,加熱微波對生殖系統的損害是明顯的[50-53]。但國內也有不少關於非熱微波對生殖系統危害的報道。
1的形態變化
微波對男性生殖系統的影響在國內是壹致的。壹般認為,2450MHz微波輻照附睪或睪丸的溫度,可引起生精上皮、附睪上皮、生精小管周上皮和生精小管上皮超微結構的改變,破壞睪丸的生精過程,導致初級精母細胞和早、晚期精母細胞的形態異常[51-58]。有學者認為微波對雄性生殖系統有累積作用,但也有研究發現壹次暴露也可導致小鼠精子畸形率顯著增加,DNA含量顯著降低[59,60,61]。
已經發現[62]低強度微波輻射的非熱效應也可以影響精子細胞。人精液在2450MHz下輻照65438±0小時,功率密度分別為3、5、7和9mW/cm2。發現5 mW/cm2的微波輻射對人精子的活力、存活率和卵子穿透率有顯著影響,而3、7、9 mW/cm2的微波輻射對上述指標無明顯影響。還發現7mW/cm2組的人精子染色體異常發生率明顯高於其他組。上述研究表明,微波暴露對人類精子的影響似乎存在功率密度窗口效應,但尚未得到其他研究的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