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的藥性,又稱藥性,是指藥物本身與治療作用有關的壹些特性。它是歷代醫家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逐步探索和總結出來的對中藥功能基本性質和特點的高度概括。在中醫陰陽五行、臟腑經絡、治療規律等理論的指導下,根據各種藥物的性質和療效總結用藥規律。
四種性質
四性是指藥物的四種不同性質,即寒、熱、溫、涼。四氣?。其中,溫與寒屬於兩種不同的性質,而溫與熱、寒與寒只是藥性程度的差異。寒為陰,寒次於寒;溫暖屬於陽,而溫度與熱有關。藥物的寒、熱、寒不能靠人的主觀感受來感知,而是根據藥物作用於機體的不同反應和治療效果來概括的。如石膏、知母可治高熱、煩渴、脈沈等實熱證,故認為是感冒藥;附子、生姜可治畏寒、肢冷、脈遲等寒證,故認為為熱。可見,藥物的寒熱涼是相對於疾病的寒熱而言的,是藥物作用後機體的實際反應。寒涼藥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養陰的作用,適用於陽證、熱證;溫藥多具有溫陽散寒、搶救不良反應的作用,適用於陰證、寒證;另外,還有壹種是冷靜,表示藥物溫和,寒熱偏向不明顯,寒證熱證均可適用。但其實還是有溫涼之分的,所以還是叫四性。
五種味道
五味是指藥物有辛、甜、酸、苦、鹹五種不同的味道,所以有不同的‘療效’。五味既是藥物味覺的反應,也是藥物性能和功能的概括。其實藥物不止五味,也有淡、澀之分。但受限於五味入五臟,
前人壹般把淡附加在甜上,把澀附加在酸上,至今仍稱為五味。從各自的功能來看,澀味類似於酸味,而淡味則與甜味完全不同。因此,臨床實際藥物口味分為六種。
辛:就是辣?能分散做嗎?具有散結、行氣、活血、開竅、祛濕的作用。
阿甘:就是甜。能不能和好,能不能和解,能不能緩壹緩?具有補益、調和中焦、調和藥性、止痛等作用。
酸:酸的或澀的。妳能接受澀嗎?具有收斂止汗、斂肺止咳、斂腸止瀉、斂精止遺的作用。
苦:?腹瀉和幹燥能嗎?具有清熱瀉火、瀉下止瀉、燥濕降逆的功效。
鹹:?能不能軟軟的?具有導瀉、通便、軟堅散結的作用。
輕:?能滲透並受益嗎?有利尿、利尿、排尿的作用。
藥物的性味從不同方面表現了藥物的壹些性質。只有綜合分析藥物的性味,才能全面認識藥物的性質和功能。比如麻黃味辛能散,性溫能散寒,所以能散寒。
時好時壞;起伏波折
盛衰是指藥物在體內的不同走向。他在調節疾病的發病機理或證候所表現出的疾病的不同傾向方面起著特殊的作用。上漲和下跌,浮動和下沈都是相反的行動趨勢。上升是指上升和上升;跌是跌了又跌;浮是浮,發散;下沈就是下沈和滲透。壹般來說,升降浮體的藥物能上表,促進人體的氣機上行或達表,具有升陽沈、散表邪、祛風散寒、散毒透疹、嘔吐開竅的作用。而沈積物則能內降,促進人體氣機向下或向內運動,具有清熱瀉下、潛陽熄風、減不良反應止嘔、利尿祛濕、鎮心安神、降氣平喘、消食導滯的作用。盛衰對指導臨床用藥也有重要意義,其基本應用原則是同病位,逆病勢。病變在表面的地方,應該是起伏而不是沈降;如果病竈在室內,應該是沈降而不是漂浮;若病則相反,應降而不升反降;如果病變下沈,它應該上升而不是下降。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往往會導致不好的後果。大起大落和性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性味就在於毒品的性味。性味辛、甘、溫的藥物大多具有升降功能;大部分苦、酸、鹹、寒性的藥物都有沈降作用。
歸經
歸經是指某些藥物對機體某些臟腑經絡病變的選擇性作用,即主要對壹條經絡(臟腑)或幾條經絡(臟腑)有明顯作用,而對其他經絡(臟腑)作用很小或沒有作用。歸經指出了藥物治療疾病的適用範圍,說明了療效。
由於臟腑經絡不同,臨床癥狀也不同。比如每次看到肺經病的氣喘咳嗽,每次看到肝經病的肋痛驚風,每次看到心經病的心悸失眠。根據藥物對臟腑經絡疾病的特殊療效,可以確定歸經。如桔梗、杏仁治咳嗽、氣喘、胸悶,故入肺經;羚羊角、鉤藤能熄風止痙,故入肝經;朱砂、茯苓能安神定誌,故入心經。有些藥物的適用範圍比較廣,所以歸經比較多。比如黨參既能補脾肺之氣,所以屬於脾肺經;山藥可引起脾虛泄瀉、肺虛咳喘、腎虛遺精,故歸肺、脾、腎經。
毒性
在古代,人們對藥物毒性的認識是不壹樣的。他們把藥物的毒性看作是藥物的偏愛,把毒藥看作是所有藥物的總稱。也有人認為毒性是藥物副作用大小的標誌。所謂毒性現在專門用來表示藥物的毒副作用。主要指藥物對人體的危害。中藥的毒性不容忽視,也不能誤認為大部分中藥直接來自天然藥材,所以毒性小,安全系數高。建國以來,中藥中毒的報道大量出現,雖然有文獻記載大量劇毒藥物致死;小而微毒甚至無毒的藥物,如果服用不當,也有中毒病例,臨床應用壹定要註意。中藥中毒的原因主要有:劑量過大或服用時間過長;加工或準備不當;沒有錯;藥不對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