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中文名:河蜆,別名:河蜆,僵蠶,白僵蠶,釘螺,沙拉,僵蠶,動物界:軟體動物,英文名:Asian Clam,基本介紹,基本信息,產地分布,環境適應,藥用價值,觀賞,養殖技術,基本概況,養殖簡介,基本信息種名河蜆,中文名河蜆,河蜆幼蟲,英文名:軟體動物,瓣鰓類原產地廣泛分布於中國、朝鮮、日本、東南亞國家,蘇聯也有分布。中國的河湖都產。廣泛分布於我國內陸水域,自然資源豐富。它們在水下土壤表層打洞,以浮遊生物為食,生長速度快,繁殖能力強。除了自然資源,也適合人工養殖。俄羅斯、日本、朝鮮、東南亞國家都有分布。環境適應河蜆是壹種雙殼類水生生物,具有很強的環境適應能力。它從周圍的環境介質中吸收元素,並通過其軟件的分泌形成其碳酸鹽外殼。因此,河蜆殼的化學成分應反映環境介質的地球化學特征。對貴陽南明河河蜆殼中微量元素組成與河水汙染的對比研究表明,隨著河水水質的惡化,河蜆殼中Pb、Cd、Cu、Co、Fe、Mn含量增加,其中Pb的增加比例最大,達到285%,其次是Cd、Cu、Co、Fe、Mn,分別為127%、121%、84%和Mn。相反,重汙染河段河蜆殼中Ni、Na和Zn的含量相對較低,其中Ni的還原率最大,占63%,其次是Na和Zn,分別占18%和14%。這壹初步研究證明,河蜆確實在隨著水質地球化學條件的變化而調整其外殼。鉛、鎘、銅、鈷、鐵、錳等微量元素的含量與水汙染的變化壹致,可以用來反映環境介質中的汙染特征。文蛤肉營養豐富,可鮮食、曬幹、罐裝,也可入藥。具有開胃、通乳、明目、利尿、治腳氣、祛濕解毒、醒酒的功效,還可治療肝病、麻疹、發熱。河蜆是底棲魚和家禽的天然餌料。貝殼粉可用作石灰的原料。文蛤還是棘球蚴的第二中間宿主,生吃或煮不熟容易患棘球蚴病。生活習性河蜆三個月即可達到成熟期,壹年四季均可繁殖。性腺最飽滿的時期是5-8月,繁殖高峰期是5-6月。河蜆的壽命約為5年,最佳采收利用期為l ~ 2齡。做工藝品的殼要3年以上。河蜆棲息於河流、湖泊、溝渠、池塘和河口,主要以沙、沙泥或淤泥為底質。生活在水下營地的洞穴中,幼蟲棲息在10-20mm深處,大的可隱居20-200mm,最多分布20-50mm。以鰓過濾的浮遊生物(如矽藻、綠藻、眼蟲、輪蟲等)為食。)是壹種被動的餵食方式。河蜆雌雄同體,但也發現壹些雌雄同體的個體。福建河蜆的繁殖季節是每年的5-8月,此時河床底部出現大量白色粘液。河蜆幼蟲漂浮生活結束後,沈入水底15-30天,然後在1個月左右長成2 mm的河蜆,3個月可長到10 mm,河蜆壽命約5年。生物介紹貝殼中等大小,三角形圓底。壹般殼長3 cm左右,殼高和殼長差不多。兩個殼膨脹。殼的頂部很高,略向前。殼表面有光澤,顏色隨環境變化,常呈褐色、黃綠色或深褐色。外殼表面有粗糙的環肋。韌帶短,突出於殼外。鉸鏈是發達的。左殼有三顆主齒,前後齒分別為1。右殼有三顆主齒,兩顆門牙和兩顆門牙,上面還有小齒。閉殼肌疤痕明顯,被毛疤痕深且明顯。雙殼類1科。全球分銷。代表屬於蜆屬的動物的小到中等大小的殼。殼厚而結實,形狀為圓形或近三角形。殼面有光澤,有同心葉脈,殼內表面為白色或藍紫色。鉸鏈部分有三個主齒,左殼有1個前後齒,右殼有兩個前後齒,側齒上端有鋸齒。腳大,呈舌狀。雌雄同體還是雌雄同體。在水中受精,發育成幼蟲,然後沈入水底生活在底棲生物中。3個月左右可以成熟。也有胎生的種類。棲息於淡水和盂縣淡水。肉很好吃,營養價值高,可以吃。它也是魚類和水禽的天然飼料。也是中藥,有通乳明目,利尿除濕解毒的功效。貝殼可以用石灰煆燒。蛤蜊是棘球絳蟲的第二中間宿主。我國常見的河蜆殼長約40毫米,高約30毫米。殼厚而硬,略呈正三角形,兩側略對稱。殼面黃綠色、深褐色、黑色,有光澤,殼內表面呈淡紫色、亮紫色、瓷器光澤。棲息於江河湖泊。可食用,也可作為魚、禽的餌料,還可作為農田肥料。形態特征貝殼中等大小,底部呈圓形三角形。壹般殼長3厘米左右,殼高和殼長差不多。兩個殼膨脹。殼的頂部很高,略向前。殼表面有光澤,顏色隨環境變化,常呈褐色、黃綠色或深褐色。外殼表面有粗糙的環肋。韌帶短,突出於殼外。鉸鏈是發達的。左殼有三顆主齒,前後齒分別為1。右殼有三顆主齒,兩顆門牙和兩顆門牙,上面還有小齒。閉殼肌疤痕明顯,被毛疤痕深且明顯。河蜆養殖的價值和經濟價值不僅適用於大中型湖面放流增殖,也適用於小規模水面或池塘投餌施肥養殖。養殖河蜆成本低,產量高,易捕撈,當年放養,當年收獲,經濟效益顯著。河蜆肉鮮美,營養豐富。除鮮食外,還可加工成幹制、罐頭、冷凍或鹽漬的河蜆肉。這不僅在中國流行,在日本、韓國和東南亞壹些國家也很流行。出口商品河量表壹般殼長25 ~ 36mm,殼高22 ~ 33mm,殼寬16 ~ 28mm。個體重4 ~ 7克,每公斤160 ~ 220。河蜆還可以用作農田肥料。應用碎蚌肉和碎硯殼可以改良酸性土壤。藥用價值近年來,隨著河蜆出口量的增加,河蜆的價格不斷上漲。日本和韓國每年向中國進口數萬噸新鮮的河蜆,用於醒酒護肝。河蜆不僅可作為中藥藥材,還具有開胃、通乳、明目、利尿、祛濕毒、治療肝病、麻疹退熱、止咳化痰、解酒等功效,還是畜、魚的天然餌料。將粉碎後的蛤肉和蛤殼與配合飼料混合,可促進畜禽的生長繁殖,提高家禽的產蛋率和家畜的產奶率。河蜆也可以作為壹些特種水產品的新鮮餌料。近年來,隨著鱉、鯉、鰻、蟹養殖的發展,人們開始關註河蜆養殖。觀賞河蜆可作為觀賞貝類飼養,在水族箱中可作為“過濾器”凈化水質,吃水中的單細胞植物和微生物。要滿足河蜆的食欲,需要定期補充綠藻和螺旋藻。養殖技術基本概述河蜆肉營養豐富,飼養簡單,可作為池塘養殖的餌料。養殖簡介:河蜆在體外受精,卵發育成盤狀幼蟲。完成漂浮的生命階段後,貝殼開始生長並沈入池塘底部,貝殼被埋在池塘底部的淤泥中。只有吸管被放入水中呼吸和吞食誘餌。養河蜆的池塘不能註射農藥和肥水,最容易造成河蜆死亡。水質不能太肥沃。沙子適合作為池塘的底部材料。水深保持在1米左右。每畝可放養60~130公斤河蜆苗。河蜆不能在池塘中持續繁殖,第二年投放的苗種可以適當減少。河蜆苗規格為800~4000尾/公斤。如果從外地買蛤蜊,可以用麻袋或者草袋運輸。為了減少途中死亡,要保持壹定的濕度,不要堆得太厚。放養前要將池水排幹,在陽光下暴曬2~3周再註水。池塘養殖時,要餵豆粉、麥麩或米糠,也可施雞糞或其他農家肥。河蜆的生長速度取決於飼養條件。魚苗平均重量約為0.11 g,投餵1.5個月後可增重4倍,達到0.45g;3個月可以達到0.91g;4~4.5個月可達2.25克;5-6月可達4克,7-7.5月可達5.4克,重量是原魚苗的50倍,此時即可收獲。釣河蜆時,可用帶網的鐵耙。捕撈後用鐵篩出大小,較小的個體仍放回原塘繼續攝食。河蜆也可以和鰱魚、鱅魚、草魚混養,不能和青魚、鯉魚混養。粉碎後的河蜆是黃鱔的良好餌料,小河蜆可直接投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