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和小吃的美麗結合
“妳喝茶了嗎?”妳喝茶了嗎?)是廣州人打招呼的口頭禪。在廣州話裏,“喝茶”就是喝茶的意思。中國大多數人喝茶不吃東西,而廣州人不喝茶。茶總是伴隨著小吃。很難知道這個習慣是從哪裏來的。據說是受西餐影響,據說是因為嶺南氣候炎熱,不喝茶不吃零食難以下咽。
小吃由古代小吃演變而來。據記載,唐代宴席上有壹些幹果、糕點等小吃。雖然點心不是廣州人發明的,但壹定是廣州人把它發揚光大,傳播到全世界的。
點心最初是作為配角出現的,後來在飲茶中成為主角。茶點是廣州飲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種類繁多,制作精美。茶點的品種、風格和風味是由皮、餡和工藝構成的。四大類23種皮,三大類46種餡,相互結合,風格多樣。所有有名的茶館都有名牌,體現了茶館的傳統風格。因此,在廣州的飲食文化中,茶點因其精致、豐富而成為不可或缺的壹部分。
廣州自古就有“重商”的價值取向,飲茶也從家庭走向市場,形成了茶室、茶館、茶樓、茶坊等特色飲茶住宅。尤其是到了清代,更是興盛起來。今天,大多數老廣州茶館建於清朝,有100多年的歷史。
廣州人更註重茶葉的品質,點心的質量,茶館的環境。首先,茶館的名字很文藝,比如盤溪、蓮香樓、陶陶居等。,且建築風格獨特,或依池,或依山,或依植物;裝修豪華但簡單。茶館名字越老,對聯和詩詞就越多。壹副對聯或者壹首詩,擺在茶館裏,看起來高雅脫俗,是對茶館的壹種打扮和宣傳。是對飲茶人的壹種欣賞和忠告。
“壹杯兩片”的愜意生活
廣州人喝茶是按時間分的,有早茶、下午茶、晚茶。
嶺南早春,廣州人有早起的習慣。早茶是重頭戲,他們吃完都是新鮮的,所以壹整天都在工作中精神煥發。然而,生活方式正在改變。目前喝茶的多是老年人。老壹輩的飲茶人保持著喝早茶的習慣。他們有充足的時間。早茶是老年人的主要休閑方式。他們也很節儉,壹般都是“壹杯兩個”,也就是壹壺茶,兩塊點心,晨練完就聚在壹起聊天。年輕壹代因為工作方式和生活習慣的改變,主要喝下午茶和晚茶,以休閑、交友、工作為主要目的。
在長期的發展中,廣州茶文化形成了獨特的飲茶禮儀,即叩禮和倒水。別人給自己倒茶時,要用手指敲桌子表示感謝。倒茶的時候,也是有學問的。妳不能先倒自己的。妳必須從別人開始,最後才是妳自己。妳不必喊著要更多的茶,只要打開茶壺蓋,服務員就會把茶倒滿。
也許有人會覺得喝茶是壹種很復雜的行為,其實不然。
進入茶館,女服務員先給壹張記錄卡,先問有多少人,記錄在卡上。這叫茶幾,每個人壹個茶幾。每個茶位的費用從壹元到幾元不等;選個好桌子坐下。首先,帶壹壺茶。茶可選,有烏龍茶、普洱、菊花、菊花等。那妳就自便吧。妳不用自己去拿零食。茶館有專門的服務人員輪流推著車子繞著大廳走。車上有各種小吃和風味小吃。只要車到了,就可以停下來看看有什麽好吃的。女服務員會主動把賬記在記錄卡上,所有小吃分為小點、中點、大點、頂點、特色、超點六個檔次;不同茶館價格有什麽區別?服務員用小印章在記錄卡的相應級別上加蓋小印章,最後結算時再用這些小印章付款。當然其他的東西比如粥都是現在做的,妳得自己選。程序和買零食壹樣。
這樣,人們富裕而節儉,選擇適合自己內心的零食。吃喝之間,妳怎麽了?
好茶的持續影響
如果妳問在外地的廣州人,100%會說癡迷喝茶。喝茶不僅僅是物質消費,更是壹種精神享受,其中是壹個身心自我調節的過程。茶是引子,小吃是用來招待的,最終目的是連接感情。其實喝茶是壹種社交方式。即使是外地的朋友,只要去過幾次茶館,也會被他們征服。
朋友遠道而來,我壹定要請他們喝茶,或者捧杯在老滿清窗下,或者湖邊聊天。雖然沒有周作人的“瓦紙窗下半天閑,抵得上十年風塵夢”那麽空靈,但也能放松平日裏崩潰的神經。
妳可以忽略茶的滋潤,但精致的點心卻是壹門賞心悅目的藝術,品種多得令人眼花繚亂:面粉可以做成湯,也可以油炸;熱氣騰騰的粥;潔白細膩的腸粉;鹹甜套餐;顏色和形狀誘人的糕點;有肉有菜的零食總有味道;西式點心也出現了黑粉色。
往往朋友貪吃的時候,會繼續引導他們去欣賞其他喝茶的茶客。茶館除了具有用餐和娛樂的功能外,還具有商務交流的需要,茶客可以在這裏談論股市和樓市,交流各種經濟和商業信息。茶館曾經是商業談判的最佳場所。然而如今,隨著消費的多樣化,可供選擇的用餐場所也越來越多,所以很多人感嘆茶館文化越來越微小。但是在傳統的廣州,家庭聚會在茶館舉行。
余在《五城記》中說:“從某種角度來說,花市、早茶只是生活的小點綴,社會事件很多。我們怎麽能如此陶醉?”或許余先生也是恨鐵不成鋼,但不知正是這些小小的點綴,讓廣州人始終保持著壹顆清醒的心。
廣州茶館的喧囂最能揭示家庭的幸福:真心為親朋好友挑選美味的小吃;看報,談八件事;憐憫的目光灑在過道裏跑來跑去的孩子們身上:在這世俗的場景裏,茶壺裏裝的茶變得如此親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