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是國慶假期的最後壹天。小夥伴們都結束了2015最後壹個法定假期,回到公司收心開始準備過年的7天假期。而且因為國慶假期出去玩的人肯定會被堵在路上,看不到風景,吃不到美食,所以問題就少了——壹個。然後,不小心忘了是誰問的問題,是什麽問題(摳鼻子)
百科上沒什麽可寫的,周末終於有壹天假,就去湘湖看書,在湖邊曬太陽,裝逼。結果我看到荷葉梗和蘆葦梗上有壹坨粉紅色的東西:
這個產品我很熟悉——福壽螺的卵,我在壹個島上養的。那時,許多小蝸牛出生了。本想炒給朋友吃,可惜帝都爆出蝸牛感染寄生蟲的消息,只好作罷。
福壽螺
福壽螺(Pomacea canaliculata),屬於福壽螺屬,長得有點像我們本地的田螺,大小相同,但食性廣,生長快,適應性強,生長繁殖能力極佳。福壽螺是雌雄同體的,但它異花生殖。也就是說,兩只蝸牛把老二伸進對方的身體裏,然後開始做愛。整個過程至少需要4個小時!據說壹只蝸牛壹年有兩代,壹只蝸牛可以繁殖30多萬只。我的乖乖,我壹年給毛生了壹窩,才三十多。福壽螺原本分布在亞馬遜流域,後來被生物入侵,成為長江以南的優勢田。主要的危害也是他的優點:飲食習慣雜,飯量大。所謂外來和尚會念經,能吃能喝就立馬搶了原蝸牛的地盤。
上圖是蝸牛和蝸牛的對比。區別也很簡單:螺螄塔尖壹些,螺口小壹些,螺螄塔扁壹些,螺口大壹些。從外形上看,蝸牛像壹只大蝸牛,而蝸牛像壹只小海螺。
關於福壽螺的引進,主要是因為可以吃,據說味道還不錯。(什麽?我居然沒吃過飯!然而,像所有的淡水生物壹樣,如果妳不徹底煮熟它們,就會有寄生蟲的危害。但如果妳說蝸牛是因為寄生蟲才成為害蟲,《百科周刊》會認為妳沒有科學精神。如果青蛙沒有煮熟,寄生蟲叫裂頭蚴;如果鰻魚沒有煮熟,寄生蟲就叫頜線蟲;如果鯽魚沒有煮熟,寄生蟲被稱為絳蟲...壹般不把東西煮透,會有寄生蟲感染的風險。所以,作為壹個負責任的美食周刊,百科周刊提醒大家:
生魚片壹定要吃海洋食品!其實重要的事情壹次就夠了,不重要的事情300次就夠了。
比如三文魚,很多無良商家會用淡水虹鱒魚冒充三文魚,這種生魚片吃了會有寄生蟲感染的風險。三文魚音譯:“三文魚”其實只是壹個商品名,指的是大西洋三文魚。但隨著海鮮刺身的大發展,各種三文魚、三文魚都被納入三文魚,為的是不同的魚賣同樣的高價。而海洋生物的寄生蟲基本無法寄生人體,所以吃生魚片沒有風險。但是淡水就不好說了,用淡水虹鱒假冒的三文魚感染風險很高。所以,最好先鑒定壹下,再好好吃壹頓。
有壹個簡單的鑒別方法:淡水虹鱒魚的肉質區間較窄,白色肌間脂肪很薄或幾乎沒有,肉質有腥味,口感較差,沒有入口即化的感覺;三文魚肉質區間寬,肌間脂肪寬,色澤鮮艷,味道香甜。但是,這種方法在三文魚的尾巴或者反復解凍的時候就不太高明了。但是還有更多。既然假裝吃生魚片,就不介意多花點錢找個靠譜的餐廳吧!
還有壹件事:
新鮮的海鮮刺身根本不用芥末!新鮮的海鮮刺身根本不用芥末!新鮮的海鮮刺身根本不用芥末!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回到蝸牛身邊。福壽螺雖然是入侵物種,但作為觀賞螺卻極具觀賞價值——超大的個頭,亮金色的殼,雜食性,繁殖良好。這是我在島上時養的。不要的話就炒。自己家裏不會有寄生蟲的,哈哈。
觀賞福壽螺(Pomacea canaliculata)是壹種黃色的個體,被稱為黃金蝸牛,是水族館中優秀的清道夫。
雖然同屬入侵物種,但相比巴西龜,我對福壽螺並無反感。壹是因為福壽螺本來就是作為食物引進的,所以難免逃避飼養,相對於巴西龜的無知和不道德的放生,還是有壹種道德優越感的;第二,福壽螺是該領域其他生物極好的蛋白質來源。稻田裏可以放養三兩只鴨子或者幾只甲魚,幾乎所有的兩棲類福壽螺都可以分分鐘搞定。而且最近看了壹部紀錄片《南太平洋》,對入侵物種有了另壹種認識。
我自稱看過1000部紀錄片,但面對BBC的質量,我還是不得不驚嘆:傅娟的聲音真他媽的女性化!
BBC出品,這部紀錄片的質量肯定是沒得說的。看完國家地理和探索頻道的紀錄片,再看BBC的,BBC的完全是壹場視覺盛宴。同樣的器材,但是BBC的片子能拍出不壹樣的觀感,視角小,卻給人非常宏大的畫面感。仿佛在那浪花之下,我擡頭看到了整個南太平洋。作為這部電影的第壹個賣點,傅娟的配音堪稱完美。標準的“倫敦口音”,平和的語氣,紀錄片客觀科學的基調,讓人看得極為過癮。據說很多人還把這部片子作為口語聽力練習的教材。
《南太平洋》共六集,每集約50分鐘,標準紀錄片時長約50分鐘。本文主要介紹了南太平洋獨特的海洋和島嶼生態文化、令人驚嘆的自然景觀和奇特的生物物種。與其他單壹角度或視角的紀錄片相比,《南太平洋》幾乎涵蓋了太平洋所有的自然景觀和生態文化,也更深入地探討了人類與自然關系這壹永恒主題。本期《百科周刊》寫福壽螺的重要原因是看了《南太平洋》,對生物入侵有了另壹種認識。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南太平洋的2萬個島嶼幾乎是離大陸最遠的地方。只有距離,沒有詩意。但大自然的偉大在於在最不可思議的地方創造出最美的和諧。不知道什麽時候,有了第壹個椰子,第壹只蜥蜴,第壹個人。雖然是紀錄片,但還是無法避免導演的主觀想法和對拍攝地點的理解。相對於國產科教片,BBC的高明之處在於讓道理來解釋,用畫面來表達。我們不會聽到那些生硬的說教,也不會看到煽情的場景。壹切都平靜而自然地發生了。讓我們潛移默化地接受某種觀點。導演的思路可以被不同的人看到,完全像是在享受壹部優秀小說的閱讀感。想起《舌尖上的中國2》那笨拙的模擬和擺拍,人造的文字引導觀者進入壹個不真實的故事。紀錄片的成功取決於達爾文的後代!
與電影和其他影像作品相比,紀錄片更註重真實的呈現,而不是刻意的呈現。展現真相後的南太平洋,讓人在不經意間感受到:太平洋上星羅棋布著那麽多島嶼,每個島嶼都有著不同的生物,而且在分類學上聯系如此緊密,讓人在驚嘆大自然的神奇時不禁疑惑:抵達加拉帕戈斯群島的第壹只海鬣蜥是生物入侵嗎?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火山爆發後那些小島不再負責制造生物。所有這些動物和植物都來自過去。當達爾文到達那裏時,他發現這些生物在長期的拜訪後進化成不同的物種:壹些退化,壹些進化,壹些甚至滅絕。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在現代文明還沒有到來之前,在這些火山巖中是極其奇妙的。當某種生物作為優勢物種入侵另壹個島嶼時,是否也導致這個島嶼較早登陸的物種被淘汰、滅絕?還是促進了其他物種的進化和發展?當然,答案是肯定的。那些不適應自然環境,無力對抗優勢物種的“第壹批殖民者”,必然只能作為化石存在於火山巖中。進化出更強生存能力的動物在與後來者進行生死競爭後,自然成為另壹種生物。所以所謂的生物入侵,某種意義上也是生物進化的實現。不同的是,有了人的參與,時間的分離就很迫切。
當然,作為生物入侵的最大影響者,人類在自己的進化史上壹直扮演著壹個不光彩的角色:物種毀滅者。從古代的猛獁象到現代的渡渡鳥和白暨豚,都或多或少與人類的發展有關。所以不能說人為的生物入侵是錯誤的,也不能判斷這種入侵是正確的。就像蝸牛壹樣,生物控制完全沒有問題。青山綠水把原來的水鳥和烏龜帶回來。這種殼脆味美的蝸牛不就是蛋白質的最佳來源嗎?唯壹的錯誤可能是廚師想早點下班,沒有把麻辣蝸牛煮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