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齒莧,是我國人民自古就喜歡采食的壹種野菜,具有解毒、消炎、利尿、止痛的功效。家庭盆栽馬齒莧,安全、衛生,采食方便。它的技術要點是:
壹、馬齒莧品種選擇。
馬齒莧可分兩個類型。壹種為馬齒莧屬中的野生種,春季及初夏在田間、路旁、原野、菜園采集嫩莖葉供食用,亦可全株采收,氽水後曬幹,冬季作包子、餃子餡料,美味可口,食之不厭。野生馬齒莧常見的有三個品種:寬葉莧,窄葉莧、觀賞莧。窄葉莧耐寒抗旱,但植株矮小,寬葉莧葉大而肥厚,但不耐寒,較抗旱;觀賞莧只用於觀賞,其花瘦小但很鮮艷。用作蔬菜栽培時宜選用寬葉莧。壹種為馬齒莧屬中的栽培種,自2001年來,臺灣省推廣的荷蘭菜就屬此類型。
二、馬齒莧盆土準備。
用於栽培馬齒莧的花盆不宜太小,口徑35~40cm的泥盆最為適宜。馬齒莧生長強健,對土壤要求不很嚴格。但選用疏松、肥沃、保水性良好的砂質壤土栽培,生長加快,莖葉幼嫩,品質特佳。馬齒莧喜肥水,耐強光,尤喜空氣幹燥、土壤潮濕的環境。要註意擺放在陽光能夠照射到的地方,利於莖葉生長。弱光下馬齒莧生長快而幼嫩,光照過強,則易老化。
三、馬齒莧種植方式。
各個地區氣溫超過20℃時,可隨時播種,分期播種,分期上市。
盆栽馬齒莧多采用壓條及播種兩種繁殖方法。壓條就是將植株較長的莖枝壓倒,每隔3節用濕土壓1個莖節,壓土處的莖節生根後與主體分開,形成新的個體。播種要待氣溫超過15℃時進行。播種前,先將盆土澆足底水,待水滲下後,將種子與細沙混勻後撒播,隨後覆蓋0.5cm厚過篩細土。播後應註意保溫保濕。播後2~3天即可出苗。出苗7天後間苗,株距3~4cm左右。當苗高15cm左右時,開始間拔幼苗食用,保持株距7~8cm。生長期間,要保持土壤濕潤。追肥要求薄肥勤施,每周壹次,最好施用顆粒復合肥。
四、馬齒莧采收方法。
播種或定植後30天左右,莖葉已經充分長大,當株高大約25cm,單株重35~40g,莖葉粗大肥厚且幼嫩多汁,尚未現蕾時采收。盆栽馬齒莧采收時要註意在植株基部留3節主莖,便於繼續生長,陸續采收.
五、馬齒莧繁殖方式
馬齒莧有兩種繁殖方式:種子繁殖、無性繁殖。
六、馬齒莧栽培要點
馬齒莧種子細小,故要精細整地,並以條播為好。每畝施腐熟廄肥2000kg,耕翻深度15cm,打碎土塊,畦面達到平、松、軟細的要求,作寬1米的畦,溝寬40cm。畦面開21~24cm寬的兩條播種淺溝,進行條播。為了使播種密度均勻,可在種子中加入100倍種子重量的細沙進行撒播。因種子易掉入土壤孔隙中,播後只需輕耙表土,無須再行覆土。如土壤幹燥,則用灑水壺略噴濕畦面即可。當苗高15cm左右時,開始采撥幼苗供食,使株距保持9~10cm,讓其他苗繼續生長。播後25天左右,株高25cm以上時,正式采收。壹般幼苗單株產量達35~40g。采收時要註意在植株根部留2~3節主莖,以後陸續采收。在生長期間,根據生長情況進行追肥,壹般施用尿素300倍液1~2次,每畝每次用尿素5kg。馬齒莧幾乎不發生病蟲害,也就沒有農藥殘毒問題。
七、病蟲害防治
危害馬齒莧的主要病害有病毒病、白粉病及葉斑病。病毒病用1:1:50的糖醋液葉面噴施防效達80%以上;白粉病常用800~1000倍的甲基托布津、粉銹寧防治;葉斑病用百菌清、多菌靈、速克靈防治。主要害蟲是蚜蟲,用樂果乳劑防治。 (來自書《藥用野生蔬菜栽培與開發利用技術》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