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4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之壹,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壹,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清明節的傳統活動及養生知識,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清明節的傳統活動
祭祖掃墓
在平時生活中清明節比較傳統的節日就是屬於清明節掃墓活動,掃墓祭祖是屬於清明節期間不可以缺少的壹項活動,因為清明節本身就是以紀念過世的親人而出現的壹種傳統性節日,所以在清明節的時候進行祭祖掃墓活動肯定是不能缺少的,所以在平時生活中關於清明節比較傳統的節日就是屬於清明節的掃墓祭祖的活動了,所以在平時生活中的話可以嘗試。
禁火寒食
在生活中關於清明節的相關的活動的要求的話就是屬於寒食節的相關的活動的要求了,寒食節也是屬於清明節期間的傳統活動之壹,在平時生活中出現了壹些祭祀活動之前都會進行改火寒食,這是屬於壹種很傳統也是很嚴謹的祭祀活動之壹,所以在平時生活中的話可以嘗試。
踏青遊樂
在生活中清明節前後也可以適當的進行壹些踏青遊樂,因為清明節前後的天氣都是屬於春天期間,春暖花開的時候,所以在清明節前後的時候也可以選擇約上三五好友來踏青遊玩,所以在平時生活中的話可以嘗試著進行壹些遊玩活動來幫助緩解壹天的工作壓力。
插柳
在清明節的時候也可以選擇進行折柳,因為清明節時候進行折柳活動的話是可以很好的起到辟邪的作用的,有壹種說法在清明時候折柳置於自己家的門沿上或者是制成手環頭環置於頭上或者是手上佩戴都是有著很好的辟邪的作用的,所以在清明節的時候可以選擇用折柳的方式來慶祝清明節。
放風箏
清明節這壹天,人們不僅在白天放風箏,夜間也放。夜裏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壹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天後,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蕩秋千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壹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壹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壹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清明養生小知識
1、多吃些護肝養肺食物
清明時期,飲食方面,有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禁火吃冷食的習慣。但是,有壹部分人群是不適合吃冷食的。清明時節飲食宜溫,多進食蔬菜水果,尤其是時令蔬菜。另外,清明節氣中,可的食品,例如薺菜、菠菜、山藥,對身體有好處。飲食須定時定量,不暴飲暴食。宜少吃羊肉等酸性食物,可適當“增甘”即多食甜食,順應春天養生生機。但肥胖者宜相應減少甜食,限制熱量攝入,多食瓜果蔬菜。
2、宜溫避“發物”
春季體內肝氣隨著春日漸深而愈盛,在清明之際達到最旺。常言道過猶不及,如果肝氣過旺,會對脾胃造成不良影響,妨礙食物正常消化吸收,還可造成情緒失調、氣血運行不暢,從而引發各種疾病。
因此清明節氣中,不宜進食筍、雞等。“動風升陽性發物”指易引動肝風,易升氣升陽的發物,發物會動風生痰、發毒助火助邪,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發物”有海魚、海蝦、海蟹、鹹菜、竹筍、毛筍、羊肉、公雞等,可適當吃些涼性食物,因此“寒食節”也有壹定的養生道理。由於清明雨多濕氣較重,因此在飲食上還要註意選擇壹些溫胃祛濕的食物,如白菜、蘿蔔、芋頭等。
3、不宜吃酸性食物
因為人體內的肝氣會隨著春天而日盛,肝氣在暮春之際的清明期間可以達到頂峰。此時如果肝氣過於旺盛反而容易損傷脾胃。而肝在五味中對應的是“酸”,此時如果再多吃酸性食物,就會不利於脾胃功能,影響消化吸收。因此,市民應少吃羊肉、狗肉、鵪鶉、炒花生、炒瓜子、海魚、蝦、螃蟹等酸性食物。
清明祭祀形式有哪些
清明祭祀
從祭祀的空間形式上看,祭祀可以分為廟祭、壇祭、祠祭、家祭、望祭、墓祭。清明節最主要的祭祀方式還是墓祭,即到埋葬親人或者祖先遺體或骨灰的墳墓前進行祭祀。
在傳統農耕社會,作為壹年之首的春祭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很多宗族觀念強的地區從二月春分起就開始掃墓祭祖,最遲掃到清明結束;在掃墓之前,全族的成年男丁要在祠堂舉行祭祖儀式;祭祖結束後,還會按照家族的支、房掃祭各家墳墓。祠堂祭往往是大規模的祭掃儀式,動鋼是全族乃至全襯出動。傳統上祭祖的主要內容包括族人焚香、叩頭、供祭品.主祭人當眾朗誦格式、內容比較固定的祝文等。而且,按照《周禮·春官宗伯》中記載的古老傳統:“以飲食之禮親宗族兄弟。”洞堂祭壹般以全族聚餐或者分豬肉的方式結尾,或稱為“吃清明”。
家祭
家祭,又稱寢祭,就是在家裏放置神主進行的祭祀。家祭主要的祭祀對象為兩代以內去世的先人,如祖父母或者父母。舉行家祭往往是因為家庭結構相對簡單,或者離開祖墓太遠的緣故。《清嘉錄》卷三有雲:“人無貧富,皆祭其先,俗呼過節,凡節皆然。蓋土俏,家祭以清明、七月半、十月朔為鬼節。
望家山祭
壹種登上高山,望著祖墓所在的方向,將紙錢撤向空中。宋莊季裕《雞肋篇》卷上:“寒食上冢,亦不設香火。紙錢掛於塋樹。其去鄉裏者,皆登山望祭。裂帛於空中,謂之掰錢。而京師四方因緣拜掃,遂設酒饌(zhuan,飯食),攜家春遊。”
第二種就是在水邊祭祀:祭者望著祖墓所在的那個方向設祭,希望祭者的思念,沿著水路,送達到家鄉的祖墓。唐王建《寒食行》所謂“遠人無墳水頭祭,還引婦姑望鄉拜”,就描繪了這壹情景。
不受地理空間限制的“望祭”在現代社會更有特別的意義。隨著華人在全球的分布越來越廣,望家山而祭也成為異國華人的宗族認同方法,如僑居在火奴魯魯的中國人,經常去朝向祖先故土的海濱焚燒紙供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