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山東後,劉會平每天吃大白菜和饅頭,和十幾個人住在壹個不到20平方米的棚子裏。因為他壹個月只能進壹次澡堂,所以每個人身上都長滿了疥瘡。冬天有時候要在大雪的戶外洗澡,頭發上都是冰。在惡劣的生活環境中,劉會平生平第壹次感受到了生存的艱難。
這種難民生活持續了壹年多。劉會平不願壹輩子如此平庸。1995年初,向師傅辭職。當年,壹個離家跟師傅謀生的徒弟,是不能拋棄他的,否則會被扣上“背叛師門”的帽子。看著歸來的兒子,父母怒不可遏。親朋好友也覺得他是個不爭氣的孩子。
全家人都很生氣,他們決定把劉會平送出去學手藝。就這樣,劉會平跟隨壹位老師傅學習制作糕點。起初,劉會平很高興飲食至少不是問題,但他沒想到會這樣。糕點比畫畫更累。每天晚上十壹點十二點才能睡覺,淩晨兩三點還要起來在昏暗的燈光下和面。在那段時間裏,睡個好覺是劉會平最奢侈的願望。漸漸地,劉會平適應了高強度的日程安排。從那以後我也喜歡上了糕點。並且學到了很多面制品的專業知識。回顧那些艱苦的歲月,劉會平滿懷感激之情。那些艱難困苦使壹個少年養成了堅韌的品質,使他受益匪淺,樹立了崇高的理想。"
每天中午營業高峰過後,員工可以小睡壹會兒。從小就喜歡讀書的劉會平,這段時間都會在書店裏度過。
附近有幾家書店,劉輝平時去的那家叫“傻大姐書店”。老板傻大嫂在店裏開了個免費閱覽室,有壹些自己訂的報刊,還提供了小凳子讓顧客坐著看報。“這不是自毀嗎?就算贏得了客戶的好感,客戶看完書後誰來買單?”劉會平剛剛來到“傻大嫂書店”,就有了這樣的疑問。他驚奇地發現這家商店的生意並不差,而是非常好。他在這裏已經混熟了,還向傻嫂子討教。傻大嫂笑著說:“妳也覺得我是個窩囊廢吧?”是的,有些人看完我的書後拒絕付錢,但人們來閱覽室回看的次數更多了。總會碰到喜歡的書,會從我這裏買回來。買這樣的書。讀者不會後悔,自然對我的店有好感。他下次買書還會再來。這樣,我就有了壹批長期穩定的客戶。事實上,我今年的生意比去年好得多。難道我的‘損失’沒有得到回報嗎?"
“傻大嫂書店”啟發了還年輕的劉會平!也就是那次談話之後,劉會平對生活中的弊端有了新的認識,他在心裏暗暗發誓:等壹天。我也想開這樣壹家賺錢賺口碑的店。1998期間,糕點行業新手劉會平聽姐姐說,上海的餐飲生意很傲人。初生牛犢不怕虎。他毅然收拾行囊,帶著借來的幾千元,獨自踏上了去上海的火車。
年僅19歲的劉會平剛出火車站,就突然亂了方寸:這樣壹個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的國際化大都市,能容下自己的包子嗎?
在壹個炎熱的六月天,劉會平踩著壹輛舊自行車到處尋找門面。壹天,當他路過遵義路上的雲霧山菜場時,壹塊“出租”的牌子引起了他的註意。熙熙攘攘的人們提著菜籃子路過這裏,賣早餐的攤位依次散開。劉會平喜出望外,聯系了店主。“我要訂這個地方,妳交給我吧!”為了防止別人先“下註”,他把唯壹壹塊值點錢的手表給了對方作為定金。兩天後,劉會平的饅頭店開張了。
因為我不太了解上海人的飲食習慣,劉會平的生意沒有想象中的好。每天的營業額只有200元,但是攤位的月租金卻是6000元。兩周後,劉會平不得不關閉商店。面對創業失敗的殘酷事實,血本無歸的劉會平走在高架橋上,看到橋下洗車的景象,心情極度沮喪。不遠處壹家音樂商店播放的音樂飄進了他的耳朵。“我不能隨波逐流,為了我心愛的親人。再苦也要堅強,只為那些期待的人。心在,夢在。這首激動人心的歌曲。讓劉會平熱淚盈眶。
我姐姐在江蘇工作,聽說劉會平經商受挫,專程來上海。她拉著他的手說:“做生意怎麽能不吃苦呢?鼓起勇氣,我永遠支持妳!”說著,她從包裏拿出4000元錢,塞到劉會平手裏。“拿著吧,繼續做,光想辦法回去還不夠。”
那時,生煎店在上海很受歡迎,所以劉會平也跟著做。然而好景不長。由於健康原因,上海吃生煎的人逐漸減少,店鋪生意蕭條。最初積累了壹些資本的劉會平不願維持現狀。開始尋找新的出路。
在上海工作了幾個月後,劉會平發現壹杯豆漿通常賣5毛錢,但在永和豆漿店卻可以賣到5元!從那以後,劉會平每天都去城隍廟,那裏是上海各種特色小吃的聚集地。他反復品嘗和琢磨上海人的口味,想在以飲食精致著稱的上海開壹家自己的專賣店。他意識到,只有擁有自己的特色,才能在日新月異的上海站穩腳跟,才能賣出自己的風格。
經過壹番調查,他得出的結論是,雖然有大大小小五家面館,但在經營生產上各有短板:小攤雖然價格便宜,但衛生條件不好;大店有利可圖。餡料是機器拌的,不夠好吃。大店和小攤的差距讓劉會平的信心倍增。
2001年3月,在黃浦區繁華地段開了壹家“劉師傅大包”。他讓朋友請了壹個在上海工作多年,熟悉上海人口味的師傅。不知不覺中,買包子的人排起了長隊,成了劉會平商店前壹道獨特的風景。
好景不長。很快,劉師傅大包周圍就開了幾家包子店,對劉會平的生意構成了很大的威脅。有了開壹家生煎店的教訓,劉會平知道如果他不努力改進,他最終會再次倒閉。
就在大家抱怨老板“自找麻煩”的時候。劉會平的包子在壹點壹滴的改進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皮薄:皮薄質輕,入口即化;大餡:餡料豐富,細而不膩。湯濃:純正渾厚,滋補可口。
面對成本上升的問題,劉會平很快用事實給出了強有力的回答。經過改進,業務發展很快,很快就開了幾家分店。每家店高峰時,每五分鐘就有兩籠饅頭,50個饅頭5元,壹分鐘純利潤1元。像這樣的高峰,壹天至少要五六個小時。按照劉會平的包子利潤計算方法,壹家店壹天可以賺300多元。壹個月就是幾萬。“原來小籠包也能做大生意!”劉會平露出了得意的微笑。2003年,當劉會平的生意如火如荼的時候,壹個白領的話給劉會平帶來了新的思考。“妳的包子很好吃,但是每次我拿到辦公室。同事在吃蛋卷餅幹,我不好意思拿出包子。我得溜出去吃點東西再回辦公室。”
壹句話驚醒夢中人!鑒於上海人對時尚的追求和海派心理,劉會平決定將自己的包子店打造成品牌連鎖店,像麥當勞、肯德基壹樣爭取時尚消費者。於是,“巴比饅頭”(在南方,饅頭被稱為小籠包)應運而生。這是上海第壹次給壹個包子賦予註冊商標。劉會平投資建設了上海最大的無塵全封閉餡料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嚴格控制餡料質量,每天用冷藏車將餡料運送到各分店,確保每家店使用新鮮壹致的餡料。
為了保證“巴比饅頭”的口味純正,劉會平嚴格控制餡料的供應,確保餡料用完,當天賣完。有壹次,所有的樹枝把預期的餡做成包子。估計到下午5點基本就賣光了。沒想到,那天下午突然下起了暴雨。每個分店還剩下近千個包子。
工作人員把這些饅頭放在冰櫃裏,準備第二天拿出來賣。
劉會平了解情況後,立即要求各分店將當天剩余的包子收走,統壹傾倒銷毀。有員工不理解:“這樣倒掉不可惜!”劉會平對員工們說。雖然不會有什麽衛生問題,但是冰鮮的味道肯定和生鮮不壹樣。顧客壹吃就能吃。為了保證‘巴比饅頭’的口感,虧也沒什麽。“員工們被劉會平說服了。
劉會平在經營上的巨大成本和苦心經營,使“芭比饅頭”逐漸成為滬上知名品牌,獲得了包括白領在內的消費者的良好口碑。
2004年底的壹天,劉會平突然接到壹個投訴電話,對方怒氣沖沖,說他被“鮑比”騙了。原來,有人打著“波比”的旗號到處招商,向有加盟意向的人收取高額加盟費後,卻未能兌現相應的承諾。
劉會平,壹個溫和的人,被激怒了,把騙子告上了法庭。壹石激起千層浪。上海各大煤體爭相報道。訴訟進行得如火如荼。劉會平辯論並贏得了這場官司。經過鋪天蓋地的“免費廣告”宣傳,“巴比饅頭”在上海幾乎家喻戶曉,要求加盟的人也是絡繹不絕。
目前,劉會平在上海有54家加盟商,在海外有17家加盟商,下壹步他準備去日本開加盟店。如果“闖入地攤”成功,“巴比饅頭”將走向歐美市場,與麥當勞、肯德基等洋快餐展開競爭。
壹位專門研究過劉會平《饅頭經》的經濟學家總結說:“劉會平能把饅頭作為壹個品牌賣出去,賣出巨額財富,這是壹個奇跡。但在奇跡的背後,我們不難發現,他的每壹次改進,其實都是壹種損失,壹種損失,壹種損失。但是,正是他深刻透徹的失和哲學,幫助他創造了今天的輝煌成就。”
在2005年“上海國際綜合博覽會”上,“芭比饅頭”榮獲兩項金獎和壹項特別獎。劉會平在中國也被稱為“饅頭王”。
摘自《溝通與口才》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