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古代彜園的歷史演變

古代彜園的歷史演變

古沂園,原名沂園,是明朝萬歷年間河南判官閔世貞所建。它是由明代嘉定著名竹刻家朱設計整理的。以“壹園十畝,壹屋五畝”的規模,亭、臺、樓、閣、柱、椽、長廊都刻有各種竹制的景觀圖案。

閔死後,萬歷末年,此園轉讓給之子所有。明末清初,怡園先後為陸和李所有。

清乾隆十壹年(1746)冬,洞庭山人葉筋買下了怡園。次年春,重修重修,乾隆十三年秋竣工。因為隔了壹個朝代,所以改名為古漪園。據清代沈《古藝苑集》記載,該園位於光復寺西,大門正對曹家浜,南面為良田。園中有孤山曲廊,香亭綠樓,石船水榭,奇形怪狀的假山,都是受明式建築的啟發。

乾隆五十三年(1788),嘉定當地人捐資買下古李園作為城隍廟的廟園,香客可入內參觀。嘉慶十壹年(1806)再次籌錢整修。

鹹豐十年至同治元年(1860 ~ 1862),太平軍在南翔與清軍及“洋槍隊”多次激戰,園內部分建築被毀。同治至光緒年間,南翔各貿易所陸續修復了壹些可使用的建築,並增加了壹些行業會議場所。後來,公園裏開了餐館、茶葉店、點心店和照相館。此時,寺廟園林已名存實亡。

民國二十壹年(1932),日軍於三月三日占領南翔,古漪園被侵略軍占領兩個多月。日軍撤退後,公園內房屋倒塌,假塌方倒塌,樹木被砍倒,鮮花枯萎。

1933年5月,朱壽鵬、等60名當地愛國人士報名成立古園修繕委員會,集資6000元進行局部修復,並新建壹亭填補空白,為國恥起見命名為“缺角亭”。此時整個園區的面積為654.38+0.8萬平方米。

民國二十六年(1937),南翔再次爆發“八·壹三事變”。除了角亭、小雲鬥、五老峰,園內大部分建築被毀,壹葉堂成了日軍的馬廄,花草樹木、古玩壹點不剩。

抗日戰爭勝利後,鎮政府將其開放為公園。當地人還聚集在壹起討論修復古彜園,並先後籌集資金重建了缺角亭和船(畫船),修建了印偉亭、南館和白鶴亭,並種植了壹些樹木和花卉。

1957年,南翔鎮集資5807元修繕古園,3月開工,當年6月65438+10月1竣工開園。

1958年,上海市園林管理處撥款13萬元對公園進行大規模改擴建。園區邊界向西部和南部擴展,整個園區面積增至58400平方米。

6月1959 65438+10月1公園重新開放。同年,南翔鎮政府將壹對唐代石塔和壹座宋代石塔從原雲翔寺遷入園中。此後,陳少雲捐贈的戰國劍、諸葛鼓等壹批文物移交給古藝苑,在南館長期展出。王明義向公園捐贈了壹株百年以上的重瓣大紅牡丹,並將其移植到武曲走廊的北面。

1962梅花堂改造。截止1963,園區占地面積7.8萬平方米。

“文革”期間,石經樓、石塔上的佛像被毀壞,古建築的邊角被砸碎,明代萬歷年間“嘉定四傑”之壹李(之叔)書寫的石碑被毀壞,豐子愷等名畫及其他文物被毀壞或沒收,公園名稱由1967 65438+10月改為南翔公園。

1973後,陸續進行了修復,重修了飛宇玄月、小松崗假山、白鶴亭、南亭、鵲角亭、復雲亭。

1977恢復古漪園名稱,投資28萬元進行了改造。主要是重修公園圍欄,重修彩月廊,柳代軒,插花。

1979年又投入78萬元進行新建擴建。園區占地92畝(61300平方米)。重點是建假山,建瀑布,挖河池,種松竹,把石塔搬進荷塘,新建鶴壽軒,重修柳蔭橋。

1981年,南門整修,北門壹對石獅子移至此處,門內建有磚雕照壁。同年,33畝(22,000平方米)土地被征用到東部。

1982葉儀音樂廳重建。1983年,據清乾隆十壹年沈所撰《古壹元記》記載,重修北門,建幽亭,植桂花、竹。

從1985到1987,市政府撥款60萬元對公園東側2.2萬平方米的青青花園進行擴建,使整個公園面積增加到91900平方米。市景觀設計院謝佳芬負責擴建工程的規劃和綠化設計,張永來負責建築設計。青青園以竹子為裝飾,園內建有蓮風竹亭、君子堂、翠艾樓、青青園等景點。

1985熊山改建為龜山。

2006年,古漪園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