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新年習俗是:第壹天吃餃子,第二天吃餃子,第三天合子繞鍋轉,第四天煎餅攤雞蛋,第五天吃餃子,第六天隨意開派對。
吃完年夜飯,就是過年了。新年吃什麽在這個國家的不同地方是不同的。
湖南的春節第壹餐是吃“年糕”,寓意“壹年比壹年好”,而湖南的少數苗族人春節第壹餐吃甜酒和粽子,寓意“生活甜蜜,五谷豐登”。
在湖北壹些地方,春節的第壹餐是雞湯,象征著“太平清領”。此外,家裏的主要勞動力都要吃雞爪,寓意“過年搶錢”;青年學生要吃雞翅,意味著能飛得高;家人吃雞骨頭,表示“出人頭地”。荊州、沙市壹帶,第壹餐吃雞蛋,寓意“真實、吉祥”。見客要吃兩個半熟的“荷包蛋”,透過蛋白可以看到蛋黃,寓意“金包銀,金包銀,金得銀”。
在廣東的壹些地方,春節的第壹頓飯是吃“萬年糧”,也就是為壹家人準備足夠春節三天的食物,意思是“不愁吃不愁喝”。在潮州地區,第壹餐常吃米粉、蘿蔔幹炒的“爛圓”,喝芡實、蓮子熬制的“五果湯”,寓意“人生甘甜,源遠流長”。
廣西壯族人在春節的第壹頓飯吃甜食,這意味著新的壹年的生活是美好和甜蜜的。
江西鄱陽第壹餐是吃餃子和魚,意為“廣交朋友”、“壹年有余”。有些人在餃子裏放糖果、鮮花和銀幣,這意味著“甜蜜的生活”、“不朽”和“在新的壹年裏發財”。
閩南人春節第壹餐吃面條,寓意“年年歲歲”,漳州人吃臘腸、皮蛋、生姜,寓意“日子越來越紅火”。
在江浙壹些地方,春節的第壹餐是由芹菜、韭菜、竹筍組成的“春菜”,寓意“辛苦壹段時間”。
在安徽的壹些地方,每個人在春節的第壹頓飯都要吃壹口生蘿蔔,稱為“咬春”,可以“殺菌防病,讓新年吉祥”。
初二,初二也是很有講究的。據說第二天的面要用第壹天的餃子面做。而這邊壹定是冷湯。即面條煮熟後,用冷水浸泡,稱為冷湯。現在,人們通常做鹵面或炒壹些醬來做鹵面或炸醬面。但必須用冷水浸泡,以保持“初二吃面條”的習俗
老北京初二,財神借元寶。
第二天早上,我得天不亮就起來煮餛飩,因為它看起來像個元寶。
在北方,財神在正月初二祭祀。這壹天,無論是商業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會舉行祭祀財神的活動。各家各戶向在除夕夜到來的財神獻祭。事實上,買來的粗糙印刷品被焚化了。這天中午想吃餛飩,俗稱元寶湯。魚和羊肉被用作祭品。這壹天,老北京的大商家都要舉行大型祭祀活動,祭祀用的是五大供品,分別是全豬、全羊、全雞、全鴨、紅活鯉等,希望今年能發大財。
初三的菜盒可能是北方的特色。其實所謂的菜盒類似於肉餅之類的。把面團搟開,加入肉,揉成團,然後搟成餅,在餅邊捏出花,再放入鐵鍋烙。翻動的同時,不停的翻,翻過來。
第三天,老鼠結婚的日子
老北京有句話,但不是特別通俗。壹般人都是從南方搬到北方,從農村搬到城市的家庭都有這個習俗。
據說初三晚上是老鼠結婚的日子。所有北京人都很早睡覺,關燈,把鞋子藏起來,以防老鼠把它們拿走。有的把壹些米放在炕窯洞、天花板等地方。這壹天,如果住在平房的孩子聽到有老鼠在天花板上跑來跑去,老奶奶就會說,老鼠要結婚了。
關於初四的民俗,眾說紛紜,各地的習俗也不盡相同。第四年初四,“三羊(陽)開泰”應該是吉祥的,但偏偏有人編造“紅羊劫”騙人,叫人不要出門。還有壹個傳說,竈神第四天要查戶口,不要離家。雖然這些說法都是扯淡,但是符合人們在連續假期中有壹天需要在家調整的要求,所以老北京有個習俗,就是初四不要出門。
這壹天,全家人壹起吃打折的食物。所謂打折食品,就是幾天的剩菜大雜燴。這天晚上,店家會招待大大小小的家夥,派發紅包。北京以前有句老話:“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掌櫃的初四晚上說普通話。”酒席上有酒有菜,酒後習俗是吃包子。店主隨後舉杯祝賀大家,並說“辛苦了”,這叫“官話”。普通話講完,包子上桌,掌櫃親自把包子放到碗裏,誰把包子放進去,就是暗示誰被炒了。被開除的人吃完飯自動收拾行李走人,所以這種非正式的飯局俗稱“吃包子”。
破五是指農歷正月初五。餃子破了就要煮。水煮的。過去叫什麽?例如,如果妳穿了壹雙鞋,鞋子會做得小壹些。又不壯了。跺跺腳打開就賺到了。就拿這個諧音來說吧。
破五節也是相對春節而言的。真正的春節是從初壹到初三。到了第五天,這個節日就快結束了。這種現象在解放前的商業中很突出。當時商業服務業壹年四季都不休息,只有初壹到初五春節過後,初六才正式開業。與第六天開業的各類商店、糧食市場、肉菜市場、人民市場(各類人才集散地、臨時雇主去人民市場招工)相配套。也就是說,正月初六,大大小小的各行各業都恢復了正常。所以要求所有店員在初五回到店裏做開業前的準備。
在第五天的第五天,我們吃餃子。壹個原因是全店員工在節後第壹次聚會,所以我們想在這壹天吃團圓餃子。還有壹個就是中國有句話叫“好吃不過餃子,舒服不過倒掛”,就是躺著的意思。意思是最美味的食物是餃子,裏面有蔬菜,肉和主食。
吃餃子還有壹個意思,因為餃子的制作,有的地方叫包餃子,就是用面團包餡,有的地方叫捏餃子,就是把餡放在面團上,餃子皮擰在壹起。按照第二種說法,捏餃子是捏店員嘴的象征。不說廢話,少說多幹。就目前來說,不要泄露商業秘密就好,比如我們產品的秘方,生產工藝,利潤率。
在第六天的清晨,每個商店都會開門。開業前,家家戶戶都要在門口掛壹副對聯,上書“萬事如意,萬事如意”,櫃臺裏響起清脆的算盤聲,意在來年生意興隆。至此,“年終”已過,壹切又恢復了往常的生活。
老北京的初六,家庭主婦要把節日裏積攢的垃圾扔出去,這叫送窮人。門上掛的紙也可以同時拿下來扔出去,叫做送窮神。這壹天最受歡迎的男孩是年滿12的男孩,12是6的兩倍,可稱為“六六順”。也有人說,劉海,神聖的上帝,是壹個北京人,壹個穿著紅色和綠色的胖男孩。民間流傳著“劉海演金蟾,步步捉財”的說法,他的形象深受大眾喜愛。壹個本命年的男孩,梳著劉海,背著白紙或彩紙剪成的五個小人走上街頭。誰抓住了它,甚至抓住了財神,並被告知扔掉這個可憐的家夥。如果兩個人同年出生,誰先抓住對方背後的小人,誰就幸運。窮人扔出來的小布袋,扔了也有用。雙方都要背壹個小籃子,誰先把小袋子扔到對方背後的籃子裏,誰就先把窮人扔出去,這是吉祥的。今天,傳統的民族體育項目“狩獵”是由“投窮鬼劫財神”遊戲發展而來的。可惜這種活動在遼寧還是有的,在北京已經很少了。那壹天,小販們上街,因為是馬日,家裏要給“扔窮”的男孩買“滾雪球”。
女人直到第六天才出門。
在古代,從正月初壹到正月初五,大多數家庭都不接待女性,這被稱為“禁忌”。只有男性可以出去拜年,女性要到正月初六以後才能出去拜訪,所以拜年的時限可以延長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後。如果妳因為某種原因沒有按照常規的儀式進行,而在將來進行彌補,那就叫“拜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