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小黑魚》用壹個簡單的故事講述了這個道理。
《小黑魚》這本書壹面世就被無數光環圍繞:
榮獲1964年凱迪克大獎;
《紐約時報》年度繪本;
1965年德國繪本大獎;
1967年布拉迪斯拉發插畫展(BIB)金蘋果獎;
……
它的作者是李歐·李奧尼,這是壹位才華橫溢、不受拘束的藝術天才,他開創了繪本的新時代。《紐約時報》曾這樣評價他:“如果繪本是我們這個時代壹種新的視覺藝術,李歐·李奧尼則是這種風格的大家。”
翻開此書,作者用了壹整頁寫了三個字“小黑魚”,沒有任何圖畫和其它文字,給人壹種非常奇怪的感覺。
在這壹頁,作者感謝了他的朋友阿爾弗裏多·塞格雷,感謝他起了“小黑魚”這個書名。
從這頁開始講故事,說是在大海的壹個角落裏,住著壹群快樂的小魚。他們都是紅色的,只有壹條是黑色的,黑得就像淡菜殼(青口貝的殼)。他比他的兄弟姐妹們遊得都要快,他叫小黑魚。
壹個可怕的日子,從海浪裏突然沖出壹條又快、又兇、又餓的金槍魚。他壹口就把所有的小紅魚都吞到了肚子裏,只有小黑魚逃走了。
(為什麽只有小黑魚能逃走呢?壹方面他遊得比所有其它魚都要快;另壹方面他的膚色可能也沒引起金槍魚的註意。)
他逃到了大海深處,既害怕,又孤獨,傷心極了。
(兄弟姐妹都被吃掉了,只剩下他自己孤苦伶仃的壹個人,在茫茫的大海深處,不可避免地會感覺非常孤獨與害怕,作者在這裏的配圖也是整頁使用了灰色,整個畫面顯得非常黯淡,襯托出小黑魚此時的心情。)
大海裏到處都是各種各樣奇妙的生命。小黑魚遊啊遊,碰見壹個又壹個奇跡。於是,他又高興起來了。
他看到,水母像彩虹果凍……
(隨著時間的推移,小黑魚漸漸走出了悲傷,這也是小孩子的天性,他們的註意力會很快被轉移,他看到了水母,像彩虹果凍壹般,很漂亮,應該也很好吃。)
大龍蝦走起路來像水下行走的機器……
怪魚像被壹根看不見的線牽著……
森林似的海草長在糖果般的礁石上……
海鰻的尾巴有多長連他自己都搞不清……
海葵像粉紅色的棕櫚樹,在風中起舞。
後來,他看到了壹群和自己壹樣的小魚,躲在礁石和海草的影子裏。
“來遊吧,壹起玩兒,到處 看看 !”他快樂地說。
“不行,”小紅魚說,“大魚會把我們通通吃掉的!”
“可是,我們不能老躲在那兒吧?”小黑魚說道:“我們壹定要 想想 辦法。”
(遊歷之後的小黑魚的思想已經發生了變化,遇到事情不再逃避而是開動腦筋解決問題。)
小黑魚想啊,想啊,想啊。
突然,他說:“有了!”
“我們可以遊在壹起,變成海裏最大的魚!”
(小黑魚想出了壹個好辦法。)
他教他們各就各位,緊緊地遊在壹起。
(小黑魚現在變成了大家的老師。)
等到他們可以遊得像壹條大魚了,小黑魚說:“我來當眼睛。”
(眼睛是整個大魚的靈魂。)
他們在清涼的早上遊,在陽光燦爛的中午遊,把大魚都嚇跑了。
(小黑魚的策略取得了成功,他們終於不用整天躲在海草和礁石裏了,可以在大海裏自由自在地玩耍了。)
在整個繪本裏,作者對於壹開始小黑魚的悲傷和孤獨,以及最後的成功,沒都有描述得太多,反而是對小黑魚從金槍魚嘴裏逃脫之後的經歷作了濃墨重彩的描述。
他在大海的深處看到了水母、碰到了大龍蝦、遇到了怪魚等等,這些經歷無疑豐富了他的閱歷,增長了他的見識。
小黑魚壹個人流浪的時候,肯定也遇到過種種危險,在遇到危險時,他能逐漸發現敵人的弱點,譬如大龍蝦雖然兩只鉗子非常有力,但行動緩慢,像機器人壹樣;譬如海鰻尾巴很長,躲在他的尾部就不容易讓他發現;譬如海葵像粉紅色的棕櫚樹,看起來很漂亮,卻不能太靠近它,否則就會被它吃掉……
經歷過太多生與死的考驗,小黑魚也越來越善於觀察、善於思考,知道怎樣能夠躲避危險,怎樣才能戰勝敵人,所以最後他能想出辦法,將無數的小魚集合在壹起組成壹條大魚從而嚇走了掠食者。
他在大海中的各種經歷其實也就是壹種學習的過程,觀察、思考、實踐;再觀察、再思考、再實踐,擴大眼界的同時也最終提高了自己的思想維度。
所以小朋友們除了在書本上獲取知識之外,也要盡可能地豐富自己的閱歷,多親近大自然、多交壹些好朋友、多參加壹些社會活動,並學會觀察、思考和實踐,提高自己的眼界後思維肯定也會獲得相應的提高,這樣也更有利於理解書本上的知識,更有利於提高個人能力和學習成績。
另外這本書的繪畫也很有特色,除了小黑魚是用筆畫出來的,其他的圖案都是采用拓印的方式,用拓印的方式畫畫也是小朋友們非常喜歡的,因為即使沒有任何繪畫基礎的人,采用這種方式也能畫出漂亮的畫。
這所以小黑魚是用筆畫出來的,也是為了突出小黑魚這個個體,包括第壹頁中整頁只有“小黑魚”三個字也是為了起突出作用,讓讀者把註意力完全放在小黑魚身上,同它壹起快樂、壹起悲傷、壹起成長。
強烈推薦小朋友們都看壹看這本《小黑魚》,大家可以從中學會脫離恐懼、忍受孤獨、善於觀察、獨立思考,並最終開闊自己的眼界,讓自己的思想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