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蘆筍高產栽培技術

蘆筍高產栽培技術

高產種植蘆筍是每個種植者的夢想。高產的關鍵是掌握好的技術和方法。那麽下面就來看看我為大家精心推薦的高產蘆筍種植技術,希望對妳有所幫助。

蘆筍高產栽培技術

第壹,培育壯苗

為了獲得蘆筍的高產,除了選擇優良品種外,還必須建立苗圃地進行育苗。最佳建圃期為6月,育苗時間為3個月左右。從邊框開始,株距16.5cm?16.5厘米。10-20根的中苗最適合移栽。

二、整地和移植

蘆筍喜歡生長在潮濕的沙壤土中。移栽前要翻耕多次,清除土壤中的雜質。充分曬幹後(約1-2個月)施腐熟農家肥4000-5000斤或餅肥100-150斤,加過磷酸鈣和過磷酸鈣150斤。糞肥撒好後,翻耕,加水分解餅肥8-10天,再與過磷酸鈣、氯化鉀混合,施入30-40厘米深的溝中,然後種植。

第三,合理密植

最適宜的苗期是秋季的8-9月,栽後第二年的3-4月采筍,時間短,成活率高。苗木行距25厘米?160 cm。種植時,將根分成兩半,固定在種植溝穴內,鱗芽朝向畦沿中心線,然後覆土5-6 cm,壓實,噴足根水。

第四,加強肥水管理

1.苗期:栽苗後,如采用溝灌,可每隔20-25天澆壹次,同時要開排水溝擋雨、幹地。栽後20天第壹次施肥,每畝用5公斤復合肥拌1000公斤水,穴施或溝施。種植後每隔25-30天施肥40-60天,每畝施復合肥25-50公斤或尿素10-20公斤,氯化鉀6-12.5公斤。從栽後4個月到采筍前,每25天施肥壹次,每畝溝施尿素20公斤,氯化鉀12.5公斤。施肥後應進行灌溉。

2.收獲期:收獲期每15-20天施肥壹次,每畝施尿素20公斤,氯化鉀12.5公斤。同時要註意四角溝和中間溝的開溝,雨天排水,晴天灌溉。

五、設置母莖

種植後5-6個月左右,幼苗產生最後壹批莖株,當莖粗達到0.8-1 cm時,即可選擇母莖。壹般每個樹樁選擇2-3個成熟健壯、無病蟲害的母莖,然後拔除多余、細小或過粗的莖株。立莖前,每畝溝施尿素30公斤,氯化鉀15公斤。選擇母莖後,應立即整畦栽培,培育成30-40厘米高的箱畦。

不及物動詞病蟲害的預防和控制

蘆筍常見的病害有莖枯病和炭疽病。莖枯病的防治可采用70%甲基硫菌靈600倍液或40%多菌靈500倍液噴施,苗期和成熟期每10-15天噴施壹次,母莖選擇保留期每5-7天噴施壹次;防治炭疽病,可采用70%代森錳鋅5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80%炭疽菌福美雙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每10天噴灑1次,共2-3次,但采摘竹筍前7天嚴禁噴灑。常見的害蟲有地老虎和青蟲。當毛毛蟲1-2齡時,可噴灑安綠寶1000倍液,人工殺滅較老的幼蟲和地老虎。

七、換苗

竹筍收獲3-4個月後,原苗開始老化。這時要把苗全部拔光,只留根筍,然後開壟施肥,攻筍出苗。壹般壹年要換兩次苗。

采摘白蘆筍,每天黎明時分在田裏巡視,發現土面有裂痕,即有幼莖伸出地面的跡象。首先在裂縫處用手撕去表土,確定幼莖位置後,在地下莖附近插入專用挖筍刀並切斷,使幼莖長度大於18 cm。切割時不要損壞地下莖。收獲後的坑應立即用土填滿。采收後期,天氣炎熱,幼莖伸長快,必須每天早晚各采摘壹次。嫩莖應立即放入容器中,以防止光照著色。

收獲期、日期和產量因具體條件而異,如植物年齡、氣候、土壤質量和施肥管理。綠蘆筍在種植後的第二年開始收獲少量嫩莖。當幼莖高21-24 cm時,與土壤平齊切割。每次收獲白蘆筍或綠蘆筍,壹定要把嫩莖全部割下,否則會消耗地下儲存的養分,影響產量。壹般殖民後第6年至12年為高峰期。13年後植株趨於衰老,產量逐漸下降。該植物的經濟壽命約為15年,如果栽培管理良好,可延長至20年左右。

蘆筍春季育苗方法

蘆筍生產壹般采用育苗移栽,集中育苗移栽出苗率高,可節約種子,降低成本,便於集中管理,有利於防治病蟲害,培育壯苗;可以延長種植當年的生長期,提高第二年的產量;栽培時可根據蘆筍的生長方向定向栽苗,便於起壟栽培、竹筍收集和管理操作。

壹、種植季節和播種期

蘆筍通常在春天或秋天播種。春播壹般在2-4月播種,4-6月播種,第二年春天采摘竹筍;8-9月秋季播種,6月10 ~ 11播種,翌年秋季收獲竹筍。根據留茬和苗情,播種期可比定播期提前60 ~ 80天。

二是苗圃地的選擇和苗床的準備

育苗場地應為土質疏松、土壤肥沃、透氣性好的壤土或砂壤土,有水和排水條件,環境開闊通風。因為蘆筍和蔥蒜類蔬菜都是百合科作物,為了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前茬作物為蔥蒜的地塊不宜作為蘆筍的苗圃或栽培地。

3.育苗方法和苗床準備

主要有日光溫室育苗、塑料小拱棚育苗、陽光床育苗、露地育苗等育苗方式。提倡用營養缽育苗,移栽時傷根少,成活率高。

1.日光溫室育苗:育苗可在營養缽中進行,營養缽應在播種前準備好,營養缽直徑壹般為8 ~ 10 cm。營養土由30%的園土、35%的環肥、30%的泥炭土、1.5%的復合肥、0.5%的尿素、1%的磷肥和20%的氯化鉀配制而成,過篩,裝盆,置於畦中。擺放前,每畝苗床用辛硫磷4 ~ 5公斤,加適量沙子制成藥土撒在苗床上,防止地下害蟲。播種前10 ~ 15天,地膜覆蓋,草蓋增溫。

2.小拱棚或陽畦育苗:陽畦可在入冬前準備,壹般做成寬1.5 m,長10 ~ 15 m的陽畦,北墻比南墻高10 cm。育苗可以在營養缽中進行,營養缽的制備方法相同。

3.露地育苗:每畝施腐熟堆肥3000-5000公斤,撒克福復合肥50公斤,均勻撒施,深耕25厘米,精細整地後,將畦埂做成寬1.2-1.5米的畦埂,平整畦埂面,使土壤細碎。每畝種植白蘆筍種子60-70克,占育苗面積20-30平方米;每畝種植綠蘆筍90 ~ 100克,占用苗圃面積30 ~ 40平方米。

第四,浸種催芽

蘆筍種子皮硬,角質化強,吸水困難,發芽慢。為了促進蘆筍種子的發芽,播種前必須加速發芽。播種前可將種子曬幹1 ~ 2天,然後用清水除去谷殼種子和蟲蛀種子,用50%多菌靈300倍液浸泡10 ~ 12小時,用30℃ ~ 35℃溫水浸泡2天,每天換水1 ~ 2次。

動詞 (verb的縮寫)播種

播種前,在擡高的缽內或露地的苗床澆水,之後鋪壹層薄土,露地苗床按10 cm的行距做標記,或用刀劃開10 cm深的土,在網格中心或營養缽中心各種壹粒發芽的種子,用藥土覆蓋2-3 cm,播種後用薄膜覆蓋。妳也可以在開闊地播種或在犁溝中鉆孔。

六、苗床管理

1.溫度:蘆筍發芽適宜溫度為25℃ ~ 28℃,小拱棚或陽畦育苗溫度白天控制在25℃ ~ 28℃,夜間控制在15℃ ~ 18℃。出苗後白天25℃時,最低溫度不得低於8℃,最高溫度不得超過30℃,超過30℃時應及時釋放室外空氣。並逐步增加通風煉苗,使其適應外部自然環境。當幼苗在地面上有3個以上的莖時,就可以種植了。

2.水肥:出苗前要保持苗床土壤濕潤,否則要及時澆水。出苗後,幼苗根系較弱,幹旱時要及時澆水。當苗高約10 cm時,可在苗期隨水施入稀有機液肥,如充分腐熟的人糞或沼液、尿素、氯化鉀等2-3次,使幼苗在生長後期充分積累同化的養分,培育壯苗。

3.中耕除草:出苗後,立即揭去塑料薄膜。播種後疏苗,保持苗距7 ~ 10 cm。育苗時要勤除草,及時中耕松土。適當培土,使鱗片和芽茁壯生長,防止幼苗倒伏。苗木達到栽植苗木的標準即可栽植。種植的標準是:苗高0.3米左右,地上莖3根以上,地下貯藏根5根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