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中國烹飪技藝融合了各民族的智慧和文化,使得中國菜肴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不同的地域特色,同時也形成了不同的風味流派。
中國烹飪的特點
(壹)取材廣泛,註意選材我國地跨寒、溫、熱區,地域遼闊,物產豐富,壹年四季都有豐富的動植物原料。在烹飪實踐中,歷代廚師不墨守成規,也善於開發利用各類原料。“天上飛的,地上走的,土裏長的,水裏生的”都可以做成菜,豆腐、木耳、豆芽、鍋巴、螞蟻、蛇、蠍子、蚯蚓、豆蟲、家畜內臟、各種野菜,都是現在中餐常用的,在外國人眼裏很受歡迎。如今的原料有2000多種,很多新原料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比如鴕鳥、火雞、仙人掌、蘆薈等等。
烹飪材料除了要註意新鮮度,還要註意產地、季節、品種、地點、質地等。,以適應不同的烹飪方法和當地風味。如甲魚、鰣魚、桃花蝦在盛花期最肥,黃海、渤海產量較多的梭子蟹在中秋時肉滿;金華和宣威的火腿最好,湖北的凡口的鯿魚最好。在山東,蒼山大蒜、萊蕪生姜、煙臺蘋果、萊陽梨、微山湖鱖魚、泰山赤鱗魚品質較高。牲畜不同部位的肉質不同,不同的菜肴要用不同位置的肉,比如“紅燒肉”、“米線肉”,講究的是帶皮的五花肉,“炒肚仁”壹定要用肚頭,羊不同部位的肉也不壹樣,可以分別選擇相應的烹飪手法做“全羊席”。用雞做菜,壹般要用當年的雛,用老雞吊湯,用老鴨做口感好、滋補力強的鹽水鴨,用養了三個月以上的雛鴨做肥厚肉嫩的烤鴨。
(2)刀工嫻熟,配料巧妙。
中國烹飪講究刀工,舉世無雙。為滿足加熱、造型、消化和文明飲食的需要,原料可加工成條、絲、丁、片、塊、段、米、粒、肉末、茸等統壹形狀。、以及麥穗、荔枝、麻纖維、梳子、菊花等花刀。也可以用混刀法加工,達到美化菜肴的目的。中國人善用筷子,主要得益於刀工後原料體積小。
中式烹飪講究食材合理,主要體現在形、質、色、味、營養、飲食等方面。在色彩搭配方面,註重色彩搭配和俏麗的色彩搭配,以協調色彩,突出主要成分;形狀上,壹般是絲帶絲、條帶條、丁帶丁、片帶片,輔料不能大於主料;質地,講究酥中帶酥,柔中帶柔;註意原料的原味,同時輔料要突出和烘托主料的味道。大多數中國菜中常用的竹筍和火腿就起到了這樣的作用。在營養上註重葷素搭配,為人們提供合理全面的營養,維持人體內的酸堿平衡。
(3)勾調濃郁,香型豐富。
味道是菜肴的靈魂。原料的味道並不都是迷人的。只有依靠調味手段,根據各種調味料的化學性質進行藝術組合,才能突出原味,祛除腥味。中餐中常用的蔥、姜、蒜、醋、料酒、糖、鹽以及各種香料都有去異增香的作用。
世界公認中餐之所以好吃,壹個主要原因就是它的多種口味。主料、輔料、調料都含有不同的風味成分,以酸、甜、苦、辣、鹹、鮮、香、麻為基本風味。經過不同階段不同的烹飪方法和合理的投料,就像中國的五聲音階音樂壹樣,可以變化出無數的香型,比如魚香,麻辣,荔枝。
(D)熟練使用火,技術多樣。
早在《呂春秋本紀》中就記載:“...火為紀,有病則緩。為了消除腥、臭、味,必須以它取勝,也就是說要註意掌握和調整原料的加熱溫度。根據原料質地、口感的特點,適度用火,切不可違背用火原則。有的用猛火短時間加熱,有的用文火長時間烹制,有時用中、大、小火交替加熱,形成爽、滑、脆、嫩、爛、脆。
中國烹飪技法多樣,在世界上首屈壹指,主要是熱能的調節運用和調味的復雜。現在業內常用的烹飪方法有近五十種。不同地區也有壹些獨特的烹飪技術,如山東的“湯包”,廣東的“鹽烤”,四川的“小炒”,江蘇的“泥烤”。
(五)菜肴種類繁多,註意容器。
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歷史悠久,文化習俗各異,使得中國形成了各種不同的風味流派。這裏有5000多種地方名菜,10000多種五彩繽紛的菜肴,是世界上任何壹個國家都無法比擬的。
美食和美同等重要,壹盤好的菜,配上優雅的容器,可以為其造型錦上添花。畢竟用烹飪材料雕刻文章的世界是有限的。結合原材料的自然色彩,巧妙運用各種精美的器皿,很有表現力。總的來說,各種容器和許多美味佳肴之間有這樣壹種恰當的關系:全禽全魚要用腰盤,油炸食品要用圓盤,湯和甜菜要用海碗,細燉和燜要用陶沙,面粉蒸和發酵點要接籠,羊肉和魚要用火鍋煮, 泡菜和醋要用白燈,人參翅要配壹個鮑魚壹花菜。 大小合適就大,大小合適就小,或者整桌的菜都是綠色的,或者桌上的菜都是五顏六色的,都充滿了樂趣,食物和器皿的完美結合充分體現了中國飲食獨特的文化特色。
(六)中西結合,借鑒創新。
中國烹飪在繼承優秀傳統的同時,也善於結合民族飲食特點,從西餐中學習壹些先進的東西,主要表現在原料的選擇、調料的使用、加熱方式的改進和工藝的創新。西餐,比如咖喱粉、吉士粉、番茄醬、可樂、火雞、鴕鳥肉、鐵板燒等等,在中餐中已經普遍使用。有些中餐調味品是用在西式烹飪技法中,有些則是加入中式烹飪技法中。這方面,上海、廣東的餐飲企業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礎上做得更好。同時,學新還表現在民族不同地區之間的交流上。社會的發展繁榮,人類的廣泛交流,才是中國烹飪創新的真正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