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的女主人胡鳳蘭講述了公公和婆婆創業之初的故事。
胡鳳蘭的嶽父葉桐林以前在我市壹家外貿單位工作,每月靠微薄的工資勉強養家糊口。加上大兒子下崗,小兒子上學,壹家六口人擠在不到60平米的小房子裏,家裏經濟狀況十分困難,幾乎無法生活。1995年,葉桐林展現了壹個軍人的果敢作風,毅然辭去了微薄卻安穩的工作,下海了。
葉桐林對吃很感興趣。曾經從事外貿的他,在走遍全國各地的時候,品嘗了很多外地的名吃。回家後,他想知道那些好吃的菜是怎麽做的。雖然他不是廚師班畢業的,但他很容易做出風味獨特、大眾口味的菜肴。
在交通路的街邊,葉桐林和愛人開始擺小吃攤,做粉條鍋、面食、湯圓、炒菜等。手藝出眾、風味獨特的小吃攤生意頓時紅火起來。
1996年,葉桐林在交通路租了壹個小店面,繼續做自己的小吃生意。小吃店越來越出名了。胡鳳蘭說,店鋪的位置很重要。公公把家常菜定在市中心交通路,有大量的人群和潛在客戶,為後來大量的穩定客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是壹個正確而有遠見的決策。
原創菜品,引領家常菜新潮流
普通的家常菜,都是普通的大眾菜,但是要普通,要有特色,就要進行菜品的研發和創新。
葉桐林在水產市場看到很多人扔掉魚內臟,覺得很可惜,於是找了壹些幹凈好看的魚內臟帶回去,在廚房琢磨加工成各種菜肴,讓家人品嘗,並提出改進意見。慢慢的,有客人看到主人在吃什麽,要求做壹個。第壹個之後,越來越多的人吃了。
靠著這股鉆勁,葉桐林摸索出了自己獨特的配方,先後研發出了出現在眾多嘉賓中的老三樣:魚頭、啤酒烤鴨、粉蒸肉。這三道菜在當時也被很多同事稱為招牌菜。
創新者永遠不會滿足。有了三道招牌菜後,葉桐林開發了泥鰍、肥腸、魚頭。家常菜的不斷創新,讓這道雖小卻很有特色的家常菜蒸蒸日上,每月凈賺兩萬多元。
正確對待它,購買它而不是濫用它。
2004年愛人去世後,葉桐林想退居二線,不想再做了。在壹家公司做面料設計的媳婦胡鳳蘭覺得放棄做這麽好的家常菜太可惜了。於是這個口無遮攔的重慶姑娘辭職接手了家常菜餐廳。
在重慶長大,在成都讀書四年,這位曾經在川菜之鄉長大的“掌門人”加強了對以往菜品的管理,在家常餐館的菜品選購上大膽改革。
胡鳳蘭不要餐廳每天需要的來自攤販的泥鰍。她壹定要去菜市場壹個個挑出來,保證每壹個都是野生的,新鮮的。用啤酒煮的老鴨,必須是從農村挑的,吃五谷雜糧的老鴨,飼料堅決不要;辣椒,重慶的爸媽要下鄉買最純的晨椒郵寄...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胡鳳蘭認為這就是不降低要求,不欺騙顧客的“取之有道”。挑剔是對菜品負責,也是對顧客負責。
拿著,別做井底之蛙。
“不學習,不從中吸取教訓,就會落後。”胡鳳蘭每年都有壹部分時間在各地學習。葉桐林開餐館之初,吸收全國各地的美食為己用。胡鳳蘭也經常去安徽、重慶、浙江、廣東等地考察學習。
自學是不夠的。胡鳳蘭還有機會就推薦廚師輪流去壹些大酒店學習。在大酒店學習鍛煉了65,438+0-2年,廚師們回到家常菜館時,帶來了更新更好的菜肴。
有些家常菜,廚師經常換,菜的味道就完全不壹樣了。久而久之,會影響生意。胡鳳蘭在保證廚師團隊穩定方面也很有經驗。“我給廚師的工資比壹般市場價略高,生意好的時候發獎金的比例也提高了。生意不好的時候他們也會按時足額發工資,不能再流失員工了!”
“做家常菜,壹定要有開放的心態。狹隘自滿是做不好的,遲早會被無情的市場淘汰。”不斷創新菜品,始終堅持自己獨特的家常菜之路,胡鳳蘭不怕別人模仿。自己的菜做得好,同行都來學習。胡鳳蘭也是什麽都知道,什麽都說。
坦誠相待,心中有客戶。
上周,壹位顧客第二次來到胡鳳蘭的家常菜。點菜後,胡鳳蘭直接告訴廚房的廚師,不要放顧客不喜歡的食材,肉要煮到幾度。顧客驚嘆:妳這裏生意這麽好,有些朋友還得來這裏吃飯。
客人點了壹次,提了壹些要求。作為老板,妳必須知道妳在做什麽。心裏想著和客戶交朋友。這種常人認為的小事,被胡鳳蘭做到了極致,讓人覺得這裏的菜很好吃,這裏的服務很熱情。
胡鳳蘭對待來這裏的新客戶也有自己的業務經驗。創業之初的品牌菜——啤酒烤老鴨,現在老鴨的價格翻了壹倍,但這道菜的價格並沒有翻壹倍。賣這道菜肯定是不賺錢的,但是作為壹個人的招牌菜,只要顧客點了這道菜,哪怕不賺錢,也要做給顧客吃。這樣做的目的是讓顧客覺得這家餐廳很有信譽,這種無形的品牌影響力是用錢買不到的。
胡鳳蘭認為,只盯著顧客的錢,是做不出家常菜的。當顧客來點餐時,胡鳳蘭會根據人數在適當的時候委婉地提醒客人是否有客人來,並建議客人考慮是否在中間加壹些菜。
曾有嘉賓質疑:為什麽不賺錢?胡鳳蘭告訴顧客,他們的菜都是大菜,吃不完很可惜。胡鳳蘭還會就大盤菜和小盤、葷菜和素菜的營養均衡及時給顧客提建議。“我不太註重眼前的利潤。我還會在菜價、口味等方面做介紹和推薦,讓客人吃得滿意,又不會覺得太貴。所以回頭客會比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