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圖片呢,都是在網上找的,因為之前的照片不見了,不過那些 美食 的味道還是縈繞在我腦中,現在想想也還是挺饞的,也許這就是家鄉的味道吧,好久沒回家吃家人做的飯了。
學校的飯好吃,其實吃的是壹種氛圍。
在家天天對著父母,不是跟妳討論學習就是談人生。家裏的菜永遠是按照喜歡的口味燒制,還壹定講究營養搭配。雖然這壹切不至於讓人反感但也毫無新鮮感。在家的時間也很少有出去跑跳,毫無節制在籃球場上揮灑汗水的機會。不出去消耗點能量似乎對進食也不是那麽的渴望,好吃的 美食 魅力似乎也大大下降了。
在學校,同學之間有的是同齡人之間的***通點。不用擔心在父母面前不能顯露的本性,可以痛快的在運動場上奔跑。也可以運動過後暢快的喝完冷飲然後去食堂吃那些平時在家很少吃的飯菜。不因為飯菜是不是合乎自己的口味,只因為這裏其他同學也吃得津津有味,又或者這個時候是真的很餓。談笑之間飯吃得特別香也特別快,沒有在家的拘束。
也許多年以後回想起來自己都會覺得是那麽的可笑。雖然我們多年以後也還會懷念學校的食堂和同學的親密無間,但我們會更願意回家吃飯。不為家裏準備的 美食 ,只為壹起吃飯的人。
我從上學的時候就覺得食堂的飯菜好吃,後來上班了,我還是覺得食堂的飯菜比家裏的好吃。我願意吃壹輩子食堂的飯菜
感覺不是在學校裏面,而是在餐館裏面吃飯,每個學校都有幾個食堂,每個食堂都會有好幾個菜,品種有很多,並且食堂輪換著口味,所以感覺學校裏的飯比家裏做得好吃,反正每個人食堂都有自己的特色並且,也會有好吃的菜。但是家裏的菜有家的味道。
學校的飯做的比家裏好吃其實是心裏因素。從小到大,都是在家裏吃飯早習慣了家裏的口味,換壹個環境,換壹種口味,換壹種吃飯的方法,感到特別新奇,吃什麽都感覺好吃,我記得我讀初中那時,學校吃的是包谷飯,壹個青菜湯,大家同學圍在壹起,那個時候吃的真香,壹大碗飯雖然只有壹個青菜湯照樣全部吃完(那個時候每天由生活委員統計吃飯的人數,然後按人頭收取相應的飯票交到食堂)。後來條件好了,想吃多少,想吃什麽菜,就自己做主。那時的感覺,就是人多,熱鬧,吃著開心,沒多規矩,不知道,現在的學生是否也有我當時的感覺。
那得是當家長的心多寬,才做的飯不如學校哈
這樣就更愛上學了[捂臉]
人多,搶著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