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黃的功效和作用,這種食物的原料地黃營養豐富,但它的其他功效和作用我們了解不多。它富含碳水化合物,功效非常強。只有了解它本身,才能利用好它的功效。下面是地黃的作用和適應癥。
地黃1的功效與作用地黃1具有清熱涼血的功效,用於治療熱入血,熱盛昏厥,口幹舌赤的溫病。如清營湯。
治療熱病後期,余熱未盡,陰液已傷,夜熱早寒,舌紅脈數,如青蒿鱉甲湯。
可用於治療熱病,如熱入血、血熱有毒、吐血衄血、斑疹紫黑等。如四生丸;
滋陰生津的功效,用於津傷內熱引起的口渴。治療熱病傷陰、腸燥便秘,如增液湯。
性味取向
地黃味甘、苦、寒。心、肝、肺經。
地黃的功能
地黃中含有有效成分(R-BP-F),經實驗研究證明對糖尿病患者降血糖有效。
地黃也有止血的作用。實驗研究證明,地黃可以縮短血液凝固所需的時間,從而達到止血的效果。
地黃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凝血酶的作用,從而在血管中產生抗凝作用;
可治療肝炎,生地黃可與甘草同服。臨床實踐證明,具有治療肝炎的功效。
地黃的功效與作用,其功能與主治2。地黃的禁忌。
壹般來說,生地黃當中藥煎服,用量為10至30克,鮮地黃用量會增加壹倍。但是需要註意的是鮮地黃性寒,脾虛濕阻的人不能用。
寒性,所以脾胃濕熱陽虛的人要忌食生地。《雷公罐頭論》:不要犯銅鐵之罪,會使人的腎消失,頭發變白,損害榮衛。地黃性寒、滯,會影響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所以不適合脾胃虛寒(虛弱)、大便稀薄、胸悶少食、氣滯痰多者食用。
論藥性:忌三白,即生地黃與蘿蔔、蔥、薤白混合。
地黃與熟地黃的區別
地黃,中藥,為玄參科植物的根莖,曬幹後形成地黃。地黃是以砂仁、酒、陳皮為輔料,反復蒸幹地黃,直至顏色變黑,質地變軟。生地黃和生地的藥理作用不同,兩種藥物壹定不能互換使用。
1,形狀差異
地黃
多為不規則、快形或長方形,中間膨大,兩段略細,長6~12cm,直徑3~6cm。有些又細又長,略扁且彎曲。表面為棕黑色或棕灰色,極度皺縮,有不規則的橫向曲線。
重量,柔軟堅韌,不易折斷,棕黑色或深黑色,有光澤,有粘性。它嘗起來有點甜。
熟地黃
是大小粗細不壹的不規則碎片和斷片。表面呈暗黑色,有光澤,有粘性。軟而韌,不易斷,暗端面,有光澤,香甜。
2、功效的差異
地黃:性寒,有涼血、滋陰補腎、生津止渴之功,常用於治療熱入血、骨蒸耗傷、咽幹疼痛、痰中帶血等癥。六味地黃丸以生地黃為主要原料,是歷代補腎名方,也常用於治療慢性腎炎、高血壓、神經衰弱、肺結核等疾病。
地黃:性溫,功能也有變化,為補血之藥。當歸、白芍、川芎配伍是著名的“四物湯”,常用於治療血虛。
熟地黃加白芍可以養肝,柏子仁可以養心,龍眼肉可以補脾,麻黃可以活血。但地黃養脾,有礙消化。所以脾虛的人要少吃,便溏滿胃者不宜服用。
所以生地黃和生地還是有壹些區別的,無論是外觀還是功效,購買的時候壹定要多加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