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低血糖危害更大。
其實低血糖的危害更危險。低血糖可引起交感神經興奮,出現饑餓感、頭暈、心悸、面色蒼白、出冷汗、乏力等癥狀。葡萄糖是腦組織活動的主要能量來源。嚴重的低血糖會引起大腦功能障礙,導致精神恍惚、言行怪異、嗜睡、抽搐甚至昏迷死亡。而且老年人低血糖容易誘發心律失常、心絞痛、心肌梗死、腦血管意外等並發癥,要慎重。急性低血糖還可引起腦水腫,長期慢性低血糖可導致智力下降,加速腦癡呆。
(2)饑餓和低血糖
很多糖尿病患者認為,只要有饑餓癥狀,就意味著低血糖。
其實餓不壹定導致低血糖,也可能是高血糖。很多糖尿病人都有這樣的經歷:血糖控制得越差,饑餓感就會越明顯。壹旦病情穩定,饑餓感就會消失。所以,當妳感到饑餓時,壹定要及時監測血糖,確定自己的血糖是高還是低,切忌盲目治療。還有壹種情況是“低血糖反應”,並不是真的低血糖。這種情況多發生在糖尿病治療過程中,因為患者血糖在短時間內下降過快或過多,導致患者出現心慌、出汗、手抖、饑餓等低血糖癥狀。
(3)低血糖可能沒有癥狀。
事實上,當血糖低於正常值時,有些患者會出現癥狀,而有些患者則沒有癥狀。無癥狀患者多見於老年糖尿病患者和長期頻繁低血糖者,臨床上稱為“無癥狀性低血糖”。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與神經系統的損傷和交感神經對低血糖的感知能力下降有關。有這個問題的患者壹定要加強血糖監測。
(4)癥狀變化較大。
臨床觀察表明,不同年齡的糖尿病患者發生低血糖時的臨床表現並不完全相同。例如,嬰幼兒低血糖可表現為哺乳困難、哭鬧、易怒、面色蒼白、出冷汗、註意力不集中、反復做噩夢、遺尿等。可表現為夜間尿床,癥狀無特異性,必須仔細觀察才能發現。成人低血糖往往有典型癥狀,主要表現為交感神經興奮癥狀,如饑餓、心悸、手抖、出汗、四肢無力等。老年人低血糖癥常表現為神經葡萄糖缺乏癥狀,如嗜睡、意識障礙、偏癱、癲癇性驚厥、昏迷等。,容易誤診為“急性中風”。此外,“無癥狀低血糖癥”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也更常見。
(5)要糾正低血糖,幹糧不是首選
有些患者在不按時進食、活動量過大或註射胰島素後不及時進食時,往往會選擇吃饅頭等食物來緩解低血糖。但奇怪的是,有時候連吃兩個饅頭也不能緩解心慌、出汗、饑餓等癥狀。這是因為我沒吃好!正確的做法是吃糖果、果汁、蜂蜜、甜點等。這些食物都是單糖,吃了之後可以很快被腸道吸收到血液中,所以可以很快糾正低血糖的癥狀。饅頭等澱粉類食物屬於多糖,需要在體內逐步代謝分解成單糖再被人體吸收,所以糾正低血糖的速度相對較慢。
(6)有些低血糖與糖尿病無關。
雖然低血糖多發生在糖尿病患者的治療中,但並非糖尿病患者獨有。其他疾病如胰島細胞瘤、部分胰外腫瘤、慢性重癥肝病、慢性腎上腺功能不全、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等。也會導致低血糖。
區分糖尿病性低血糖和非糖尿病性低血糖非常重要,因為它們的病因不同,治療方法也不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