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豆腐是誰發明的?
相傳清康熙八年,從安徽來京趕考的王致和,金榜末位,住在會館,想回老家,交通不便,沒有路費;我想去北京讀書,準備再考壹次,離下壹次考試期還遠著呢。無奈,只好暫時在北京謀生。王家境並不富裕,父親在老家開了壹家豆腐坊。王致和小時候學過做豆腐,就在安徽會館附近租了幾間房,買了些簡單的器皿,每天磨幾升豆豆腐,沿街叫賣。現在是夏天,有時候吃剩的豆腐很快就會發黴不能吃,但是又不舍得丟棄。苦思對策,他把豆腐切成小塊,稍微晾幹,找了個小壇子,用鹽腌起來。之後我就關了生意專心學習,漸漸就忘了這件事。
秋風送爽,王致和想重操舊業,做豆腐去賣。突然,我想起了腌豆腐的罐子,我趕緊打開了缸蓋。壹股惡臭撲鼻而來。當我拿出來的時候,豆腐是藍灰色的。我用嘴試了壹下,感覺裏面含有濃郁的香氣。雖然不好吃,但也耐人尋味。我把它給了我的鄰居,並稱贊它。
王致和多次失敗,所以他不得不放棄學業去做生意,按照他過去嘗試過的方法加工臭豆腐。價格便宜,可以隨餐食用,適合低收入勞動者,因此逐漸打開市場,生意興隆。籌到錢後在延壽街中路買了壹套鋪面房,自產自銷,批發零售經營。按照購房合同,那是康熙十七年的冬天。王致和獨創臭豆腐後,經過多次改良,逐漸摸索出壹套臭豆腐的制作工藝。生產規模不斷擴大,質量更好,信譽更高。清末,傳入宮廷。傳說慈禧太後也喜歡在深秋初冬吃它,也把它列為禦膳,但因為名字不雅,就根據它藍、方的特點命名為“方清”。
臭豆腐哪裏有特產?
在中國和世界各地,臭豆腐的制作和食用方式都有地域差異。以下是壹些著名的臭豆腐,供吃貨們品嘗。
長沙臭豆腐
據專家介紹,長沙街頭油炸出售的並不是正宗的臭豆腐,而火宮殿、榕園飯店才是臭豆腐真正的“產地”。長沙臭豆腐的“師傅”是已故的老廚師姜二蝶,他的兩個直系弟子劉濤雲和勝春分別入駐火宮殿和榮園飯店。據介紹,正宗臭豆腐的制作關鍵在於發酵水,發酵水是用香菇、鮮冬筍、曲酒、瀏陽豆豉(其他地方都是死水)特制而成。老嫩豆腐坯在這種發酵水中浸泡後,放入小油鍋中用文火炸制,再鉆蘸花椒粉、味精、醬油、香油等調料,即酥而不粘,嫩而不膩。
紹興臭豆腐
紹興臭豆腐是浙江紹興漢族的民間小吃,文化底蘊豐厚,屬於浙菜。它已有近千年的歷史,最美麗的時候可以追溯到清朝康熙年間。康熙皇帝有壹天吃了王致和臭豆腐後非常有激情,用筆寫下了“方清”二字,這使得臭豆腐立即聞名天下。據史料考證,慈禧太後也有吃臭豆腐的嗜好,並將其列為禦膳。
南京臭豆腐
南京的臭豆腐有兩種,壹種是灰嫩豆腐,壹種是瓦灰豆腐幹。當嫩臭豆腐在油鍋裏炸至金黃色時,就可以出鍋了,吃的時候淋上壹些辣椒醬、芝麻醬、蒜汁、香菜、小蔥、姜末。吃起來外酥裏嫩,吃起來很香。乾子是壹種灰色的臭豆腐,需要在油中炸久壹點才能徹底炸透。隨著誘人的香味擴散,豆腐幹表面會出現小氣泡,當顏色變為灰黑色時,就可以食用了。這種臭豆腐在乾子通常被切成小塊,串在竹簽上,油炸後直接刷上攤主準備的醬汁,趁熱吃。香脆可口,還蠻有嚼勁的。
臺灣省臭豆腐
臺灣臭豆腐起源於中國大陸,據說是1949年湖南老兵李明川帶來的。後來被臺灣省人逐漸改良,形成了今天的臺灣省臭豆腐。它的表面很脆,但裏面有很多洞。真的是外臭裏臭,跟中國北方的臭豆腐不壹樣。中國北方的臭豆腐聞起來很臭,但吃起來沒那麽難吃,和裏面的未發酵嫩豆腐差不多。臺灣省臭豆腐要配特色泡菜,泡菜是白菜做的,吃起來脆脆的,酸酸甜甜的。醬汁也和中國大陸的不壹樣。桌面臭豆腐的醬料是分開澆的,有蒜末汁、醬油、香油、辣椒醬等等。臺灣省的臭豆腐,我最喜歡泡菜,很脆。至於臭豆腐,也差不多。
臭豆腐的營養價值
在過去,臭豆腐被認為是不健康和非常臟的。但經過研究發現,臭豆腐是壹種具有營養價值和抗病功效的美味食品,經常吃臭豆腐是有益的。尤其是最近發現臭豆腐富含植物乳酸菌,對調理腸道、健胃有很好的效果。
有“植物乳酸菌研究之父”之稱的日本東京農業大學教授岡田早苗發現,臭豆腐、泡菜等食物中含有高濃度的植物殺菌物質,包括單寧酸和植物堿,植物乳酸菌在腸道中的存活率高於動物乳酸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