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特殊文化背景對烹飪菜肴的影響
要想了解美國的飲食文化必須先淺談壹些美國的歷史、地理及風土人情。 壹個國家民族飲食文化的形成與發展有兩大主要因素,壹個是鄉土性的地緣因素,壹個是多元性的人為因素。對美國而言,多元性的人為因素比鄉土性的地緣因素更具有關鍵性的影響。在歐洲意大利,由於地形、土壤、氣候等原因有南方菜與北方菜的分別,但之間的差異性不大,主要原因是這個國家的老百姓都是同文同種,人為因素的差異不大。法國、西班牙、英國、德國這些國家境內都有壹些不同的地域性菜肴,但彼此之間差異性也不大。但唯獨瑞士的情況就不壹樣了,瑞士的北部是德國人,南部是意大利人,西部是法國人,各自有獨特的烹飪菜肴,所以要想界定什麽是真正的瑞士菜就比較困難了。在亞洲中國,有四川菜與湖南菜、吉菜與遼菜、京菜與魯菜、蘇錫菜與淮揚菜、杭州菜與上海菜等等,彼此間的風格與口味雖有不同但差異不大,原因是地緣因素與人為因素都相似。但廣東粵菜、四川菜、魯菜、淮揚菜彼此之間的差異較大。漢、滿、蒙、回、藏、苗各族由於民族性不同,居住地區不同,菜肴出現差異,原因是人為因素與地緣因素的雙重影響。但中國人都是炎黃子孫,屬於同宗同源。美國的情況則比較特殊,土地廣闊、歷史短而且有壹百多個國家不同種族的人移民到美國,總人口約三億多,其中西班牙語系的居民約有四千三百萬,黑人約三千六百萬,亞洲來的移民也已經超過壹千萬,這麽龐大的外來族移民在美國,成家立業,落地生根,讓美國成為世界人種的大熔爐。所以,美國食品菜肴的形成也就來自這個“大熔爐”。
美國人日常生活接觸到最多的食品如漢堡包、炸雞、比薩、醬汁面條、塔可卷餅、三明治、熱狗、炸薯條,這些全都是早期從西歐各國傳入的舶來品,牛排、羊排、豬扒、魚排也不是美國最早發明的食品,因此有許多人用嚴厲的眼光、嚴格的尺度來衡量,認為這些都不能算是美國菜。那什麽是真正的美國菜呢?
這種迷惑直到2003年秋季旅行到深圳市有了體會與領悟。我從廣州、順德、中山到達深圳之後,向酒店服務員以及前來接待的友人提問,想去吃頓好吃的深圳菜,但是他們很驚訝地看著我說:“哪有什麽深圳菜,從來沒聽過”,後來我才了解到深圳是全中國引民人口最多的城市,絕大多數居住在深圳的人,包括出租車司機都是從中國各地來的,據說全中國五十六個民族,三十二省市的人都有,我沒有求證這個說法是否誇張,可是我們在深圳停留的那些天確實吃到了很滿意的快餐及面點小吃,非常物美價廉的廣東茶飲及海鮮,非常正宗的東北燉菜及水餃,非常香辣地道的四川菜、湖南菜,讓我這個生在重慶的住在舊金山的吉林人大飽口福,過足了癮,不但精神振奮,連舌頭裏的味蕾好像都靈活起來了,肚皮也似乎更具彈性,不但三餐吃的飽飽的欲罷不能,有人邀約喝下午茶和晚上吃夜宵也都半推半就勉為其難的欣然接受。整天吃下來累得不得了,晚上回到酒店躺在床上,在電視上看到的、聽到的“港式粵菜、港式川菜、海派川菜、海派滬菜、新派京味、迷宗菜……”,但從未看到或聽到“正宗深圳菜”的宣傳廣告,這給了我深深地感受和啟發,在吃的方面深圳很像是美國的縮影,可是居住在深圳的,不論是燒菜的人還是吃菜的人都是同文同種的炎黃子孫,中國各地菜肴來到深圳在主觀上和客觀上都不會產生太大的變異,但是在美國又不壹樣了,在美國居住的人群不是同文同種,不是同宗同源,世界各國傳到美國的風味菜肴日久天長就發生了“因地制宜,因人而異”的變化了。 由於受到早期移民(英國清教徒及美國拓荒者)的影響,傳統的美國菜就如同傳統的美國佬,它的特色是“粗狂實在”,食用新鮮的原材料,不靠添加劑,調味劑,食物保持原汁原味,烹調的過程不拖泥帶水,無論是烤、煎、炸都沒有很復雜的做工,也不講究細火慢燉(除了少部分的地方菜肴),沒有太多的花俏裝飾,放在盤子裏的食物都能吃下肚裏,痛痛快快、實實在在地吃個飽。美國食物的主要結構是壹二三四制,如同三角形狀,最主要的壹是牛肉,二是雞、魚,三是豬、羊、蝦,四是面包、馬鈴薯、玉米、蔬菜。
20世紀末,隨著美國文明的發展與經濟的逐步富裕,加上資訊與交通的發達,美國人對吃的要求也逐漸提高,特別是從1965年開始美國放寬了移民政策,各層次各行業的人士從世界各地大批地湧入,這些龐大的新移民對於美國社會及文化結構產生了巨大的沖擊。新移民帶來的烹飪方式及菜肴特色如同燎原的星星之火,使得美國家庭和餐館的餐桌上出現了豐富而多元化的食物。
毫無疑問的,美國人全都承認歐洲菜是美國菜的祖先,美國菜是用歐洲菜作為“根”,再經過自己的培育、發芽長出枝葉,逐漸茁壯茂盛,樹立了自己的主體,甚至還播種接枝,傳播到世界各地。美國西部有豐富的太平洋海鮮及各種河鮮,全美品質最新鮮、品種最繁多的蔬菜類水果,有著名的加州菜及具有亞洲菜特色的融合菜。南部有墨西哥特色的德州菜,具有法國、西班牙、非洲特色的路易斯安那菜,具有古巴、巴西熱帶島嶼特色的佛州菜,中西部有德國、荷蘭、及北歐特色的芝加哥菜、賓州菜,東部有英國、法國、愛爾蘭特色的新英格蘭菜系及紐約菜,還有大洋洲東部島嶼、葡萄牙及日本特色的夏威夷菜……總之,歡迎各位親自來美國實地品嘗,保證不會令您失望。 最近的25年,高科技行業突飛猛進,美國人特別是年輕壹代,不但經濟收入增加,工作壓力也隨之增加,因此更重視休閑與美食。尤其是晚餐這頓飯,願意花鈔票享受輕松的美味佳肴並挑選香醇的葡萄美酒相搭配。由於市場的強烈需求,各種類型的餐館不論是壹般消費的快餐店,或是中等消費的家庭餐廳,或是高級食府,如雨後春筍在全美各地迅速崛起,美國餐飲行業出現了蓬勃朝氣的趨勢。
我個人認為美國餐飲行業能迅速地大展宏圖,在美國在世界範圍內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有兩個主要的成功支柱,壹是註重研發,壹是講求效率。美國企業願意投入大量的資金聘用學者專家,不但把牛、羊、豬、雞、鴨、水產品、農產品等各式各樣的原材料加以品種改良,提高養殖與種植的技術,提升產量與質量,同時將世界各國暢銷的食品菜肴用客觀性的標準配合地域性的需求,給予適度巧妙的改變,諸如品牌文化再配上歡樂時尚的包裝,有計劃地推出物美價廉、品種與口味均具特色的產品,受到廣大消費者的歡迎。另壹方面美國人非常重視效率,特別是商人,他們非常嚴格要求把質量提升與市場推廣緊緊地捆綁在壹起,又采用科學化的方法把產品質量與管理方式加以規格化,用精準的行銷手段推廣到各地,形成了區域性連鎖、全國性連鎖,甚至全球性連鎖加盟式的超級企業。每個加盟店都有壹本內容詳盡的管理手冊,全店的每壹位員工都有明確的分工與職責,廚師也必須遵照手冊中的規則烹制食品菜肴,除了講究品質美味還要懂得控制成本追求利潤,增強企業的生命力。這套經營方式配合人性化的管理是值得學習的。 美國烹飪是當今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美食之壹,全美各地的烹飪專科學校,兩年至社區學院及四年制大學設有烹飪廚藝系的有壹千多所,是世界上烹飪廚藝教育最高、最多、最全、最普及的國家,培育出眾多出類拔萃的餐飲廚藝人才。旅美華人甄文達、蔡明昊、司宛春都是美國主流廚藝界的佼佼者。美國高級廚師對全世界數十種民族美食註入新概念,把各民族固有的飲食文化優點與美國的日常生活現實相結合,因地制宜地、相得益彰地創作出許多無國界的融合菜肴(fusion cuisine),讓世界各國的菜肴手連手、心連心和諧的調配在壹起,我菜中有妳,妳菜中有我,把烹飪藝術推向壹個新境界。美國的烹飪股市永遠沒有完結篇,美國的烹飪曲目還會壹集又壹集的精彩上演。來源於另壹個國家的食物不但可以在美國成為換換口味的有趣享受,並且還能牢固地成為美國主流飲食的臺柱。烹飪廚藝在美國永遠會有變革的過程,但最後端出來的終究是美國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