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塗魚
可以用胸鰭和尾鰭在水面、沙灘、巖石上爬行或跳躍。大型彈塗魚可用作內鰓腔、皮膚和尾巴中的呼吸輔助物的食物。只要身體是濕的,就可以離開水活很久。是壹種溫性、廣溫性、廣鹽性的魚類。塗泥的魚如果在淡水中停留超過十天就會死亡。水溫14 ~ 30℃時生長較快,14℃以下隱居洞穴,要求食物少,生長緩慢。
彈塗魚是彈塗魚的總稱,俗稱跳鯊、跳魚、跳魚等等。是壹種暖水性、暖溫性近岸小魚,廣泛分布於非洲西海岸、印度、太平洋水域、新赫布裏底群島熱帶、亞熱帶近岸淺水區(非產於美洲),以及中國沿海全部。彈塗魚種類不多,中國沿海主要有3屬6種。浙江沿海共有***3屬4種,分別是彈塗魚、巨彈塗魚、藍彈塗魚和大藍彈塗魚。彈塗魚是壹種小型食用魚,肉質鮮美,食物鏈短,養殖成本低,投資成本低,魚病少,易養殖,活魚耐長途運輸,營養豐富,具有滋補功能。它被浙江、福建、臺灣省和廣東的人們普遍認為是壹種很好的食品補充劑,國際和國內需求量很大。彈塗魚是彈塗魚養殖中最重要的物種。
壹、大彈塗魚的形態特征
大彈塗魚(Boleophthalmns pectinirostris,Linnaeus)身體長,前部近似圓柱形,尾部扁平,背部和腹部平直。頭大,略扁。吻短而鈍,比眼睛大。眼睛高,彼此靠近,從後腦勺突出,下眼瞼遊離,眼間距相當窄,像壹條縱溝。嘴大,近末端,半裂扁平,上頜骨長,上頜骨延伸到眼睛後邊緣以下。兩頜呈單線狀,上頜齒細,前方有2 ~ 4對尖牙,下頜齒大,水平齒,斜切齒,交界處有1對尖牙。犁骨、腭骨和舌頭上沒有牙齒。舌大而厚,圓而不自由。上唇皺襞發育良好,幾乎達到中央,下唇皺襞較短,位於嘴角,鰓孔較大。鰓蓋與峽部相連,峽部較寬,鰓尖較短。
身體和頭部覆有圓鱗,前鱗小後鱗大,胸鰭基部也覆有薄圓鱗,無側線。
背鰭有兩個,第壹個背鰭高,鰭棘呈絲狀;第二背鰭較低,基部延伸,鰭尖延伸超過尾鰭基部。臂鰭低而細長,最後幾個鰭細長;胸鰭長而略尖;腹鰭整合成邊緣完整的吸盤;尾鰭是圓形的。背部藍褐色,腹部淺色,第壹背鰭深藍色,有不規則白斑;第二背鰭為藍色,有4排小白點,臂鰭、胸鰭、腹鰭為淺灰色,尾鰭為青黑色,有時有白斑。
第二,生活習慣
(1)居住習慣
彈塗魚可以利用胸鰭和尾鰭在水面、沙灘和巖石上爬行或跳躍。大型彈塗魚可用作內鰓腔、皮膚和尾巴中的呼吸輔助物的食物。只要身體是濕的,就可以離開水活很久。是壹種溫性、廣溫性、廣鹽性的魚類。塗泥的魚如果在淡水中停留超過十天就會死亡。水溫14 ~ 30℃時生長較快,14℃以下隱居洞穴,要求食物少,生長緩慢。
塗泥魚對惡劣環境中水質的耐受力比普通魚類更強,與淡水鰻魚習性相同,能爬入河道棲息,灘中可見散布的無數小孔。通道內壹般要有兩個以上的小孔,壹個是前小孔,壹個是後小孔(俗稱後氣泡孔)。前口為出入動脈,後口為水流通暢,空氣流通。洞穴中的洞是不規則的,通常呈“Y”或“U”形。通道的深度和長度根據基底的性質而變化。軟泥塗層深而長,可達50 ~ 70厘米。壹般來說,孔是排他的。但在繁殖季節,往往會出現雌雄同體的現象。彈塗魚的洞也被用作產卵室。
(2)大彈塗魚的食性
彈塗魚生活在沿海和河口漲潮區下方的海灘上。它們在晴天跳出洞外,在泥灘上覓食,以泥灘上的底棲藻類、小昆蟲和其他小生物為食。根據胃內容物分析,彈塗魚主要吃附著的矽藻。在退潮時或排水的池塘底部,經常可以看到彈塗魚以底棲藻類為食,即下顎接觸海灘表面,像犁地壹樣,頭部左右擺動,向前爬行,以底棲藻類為食。泥包魚沒有自相殘殺的壞習慣。人工養殖利用施肥培育基礎餌料,促進泥鰍生長。
(3)繁殖和生長
彈塗魚的成熟個體為12~15cm,體重30~40g。繁殖季節為4-9月,高峰期為5-7月。在海灘上的洞穴中自然產卵,在其中排卵,將受精卵深藏並自然孵化。性成熟期,雌魚生殖孔紅腫,大而圓;雄魚的生殖孔很窄,呈尖形拉長。卵巢是黃色的,產下的卵粘稠、圓形、淡黃色、透明。雌魚有65,438+0 ~ 25,000個卵,卵膜的壹端有壹簇附著絲,可以附著在其他物體上。卵徑0.565,438+0 ~ 0.665,438+0 mm,受精卵在水溫26.5 ~ 29.0℃,鹽度25 ‰ ~ 27 ‰條件下孵化87小時。雄魚的精囊有2個,淡紅色,在腹側呈細條狀。
巨型彈塗魚生長迅速,早期仔魚環境條件好。底棲藻類富集區當年可長到12 ~ 13 cm,達到商業規格。壹般兩年後能達到商品規格。彈塗魚的平均壽命為3 ~ 5年,最長壽命為7年。
第三,大彈塗魚文化
(壹)選址和建池
沿海漲潮區的海灘和鹽堿地可以用來建造大型彈塗魚繁殖地。
建池要求:池底平坦,淤泥良好,便於大型彈塗魚建穴。多沙或過於多沙,洞穴容易坍塌,不適合彈塗魚的洞穴生活。養殖面積應該在10畝左右,不要太大,方便日常生產管理。池塘內挖深約0.3-0.5米的十字形中心溝和環溝,用於高溫下曬太陽和大型彈塗魚的棲息。溝的面積壹般為1/4 ~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