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單名稱:羊肉燒麥
美食:西北美食
特點:這種燒麥薄餡多,鮮香可口。
生產材料:
材料:小麥粉500克,羊肉(瘦肉)500克。
輔料:香菜30克,
調料:大蔥50g,姜15g,鹽5g,味精3g,醬油30g,料酒20g,茴香粉10g,醋25g,胡椒粉1g,香油30g。
基本做法:
1.羊肉洗凈,剁碎;
2.香菜去根,洗凈,切塊;
3.大蔥、生姜分別洗凈,切成細粉備用;
4.將切好的羊肉放入碗中,加入料酒、蔥花、姜末、精鹽、胡椒粉、茴香粉、醬油、味精和適量的水,朝壹個方向攪拌,直到水和肉混合在壹起,直到稠而濃;
5.加入芫荽粉和香油,攪拌均勻,得到餡料;
6.將100克面粉放入盆中,將適量開水倒入面條中;
7.剩余的面粉倒入適量的水,和成面團;
8.將兩塊面團放在壹起揉透,蓋上濕的清潔布,輕輕舔壹下;
9.揉成長條,切成15g左右的面團;
10.將面糊壓平,搟成邊緣極薄的烤皮;
11.在賣包中加入適量的羊肉餡;
12.放在抽屜上,大火蒸15-20分鐘,然後蘸香醋。
回民蒸餃
蒸餃也是回族的傳統食品。南方回民在材料和制作方法上與北方回民略有不同。在蒸餃中,北方回族壹般以牛肉或羊肉為主餡,配以其他調味品(如大蔥、蘿蔔)。蒸餃,南方回族,以糯米為主餡,牛羊肉為輔。另外大小也有區別,北小南大。雖然味道有些不同,但是好吃,吃不膩,這是南北回族的共同特點。
北方回族蒸餃的制作方法;
先選壹個大的,水汪汪的蘿蔔,洗凈切片,放在鍋裏煮到可以用手掰碎。然後,用白布包好,擠幹水分,切碎。
第二,選擇較肥的羊排,剁成沫。
第三,選擇白色長蔥,去皮去葉,切成薄片。
第四,選擇最好的醬油,五面,好的香油,優質的味精。
5.肉餡中加入花椒水、蘿蔔、蔥、香油、鹽等調料拌勻備用。
6.選取優質精粉,用溫水攪拌反復揉搓作為調制,用糯米粉作為輔助面粉,用搟面杖搟成薄薄的餃子皮形狀,邊搟邊加入糯米粉,包餡時將所得餡料放入皮中,捏成石榴形蒸餃和燈籠形,放入籠中蒸20分鐘。
吃的時候從蒸餃上面的花嘴加入適量的蒜汁和香油,味道更佳。
老北京蒸餃
配料:小麥粉、牛肉餡
輔料:胡蘿蔔和木耳(幹)
調料:鹽、蠔油、香油、胡椒粉、雞汁和水。
工作方法
1.攪拌牛肉餡,加入白胡椒,蠔油,鹽和雞汁攪拌。
2.在調味後的牛肉餡中加入香油,朝壹個方向攪拌均勻。
3、邊攪拌邊放少量水,朝壹個方向用力攪拌,做成水餡。
4.將泡好的黑木耳切塊。
5.將胡蘿蔔去皮搓成絲,然後用刀切成片。
6.將切好的木耳和胡蘿蔔放入肉餡中,加鹽調味,攪拌均勻,淋上香油封香。
呼和浩特蒸餃
據說早些年呼和浩特的蒸餃都是茶館裏賣的,喝茶的人餓了總要加點東西吃。然而,茶館是壹個優雅的地方。不像飯店不怕濃油濃煙,只能準備蒸面餅,配菜都是茶客帶的。他們最多只能幫著把茶客帶來的肉菜熱在餅裏,用幾塊面團,向他們收錢。時間長了,連蛋糕裏的菜都拿來了,但還是按照面包的重量來定價,“賣”就這樣誕生了。所以正宗的蒸餃館都是按照皮的重量來定價的。在呼和浩特,“蒸餃噎死漢人”,不要按餃子的數量點菜。
乾隆皇帝有句詩提到了蒸餃:“餛飩菜很多,加了新湯圓。”。乾隆皇帝吃蒸餃的時候,要把這個東西的來龍去脈問清楚,所以把“賣”作為名字的正宗出處是沒問題的。這裏的“寄售”就是現在的“蒸餃”。
《隨園通誌稿》中有這樣壹段記載,完成於1937:“不過,在房間裏賣壹個是美食的特色,因為茶鋪自己賣。俗話說‘附帶’就是取,所以叫賣。並歸化於蒸餃(呼和浩特),歷代皆知。其他縣或鎮也有模仿者。而且味道略遜。”配料:白面粉和羊肉。要求選料上乘,以新鮮羊肉為餡,蔥姜為調料。
面條要用細面粉拌好,用特制的略美的杵滾,面團要薄,用花邊卷好,羊肉塞在略美的袋子裏。“略美”這個名字其實就是由此而來。“微微”看起來很美,像壹朵花。
將餡料輕輕揉成石榴狀,入籠蒸7至10分鐘。出籠時,突然聞到香味,形狀晶瑩剔透;吃其味,清香爽口,濃而不膩。皮薄如蟬翼,柔韌而不碎。用筷子夾起來,像個荷包壹樣掛著。
從黑木耳中分離的棘白菌素具有抗真菌作用。下面為大家介紹黑木耳的栽培方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黑木耳栽培方法:第壹次栽培土:鋸末78%,麥麩20%,蔗糖1%,石膏粉1%,尿素0.4%,水1: * * 1 ~ 1.3 * *,每公斤原料。
第二:棉籽殼80%,小麥皮18%,石膏粉2%,石灰0.3%,料水比為1:* * 1.2 ~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