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的張媽媽下班回家,就能吃到10歲的兒子準備的晚飯:炒絲瓜、炒豆角、西紅柿炒雞蛋、炒腰花、涼拌黃瓜、香噴噴的米飯。
而且有冷熱,葷素搭配。
我姐也說:“我哥做的飯比我媽做的好吃。」
更重要的是,這五道菜完美迎合了全家人的口味:媽媽喜歡腰花,姐姐喜歡西紅柿炒雞蛋,爸爸喜歡素菜。
色、香、營養、喜好齊全。
這麽厲害的孩子是怎麽養成的?
母親張說,源於壹次偶然的機會。當時她臥病在床,丈夫忙於工作。懂事的孫博翰自告奮勇炒了壹個菜,端上了她的床。她“內心極其溫暖”
受到鼓勵的孫博翰對烹飪產生了興趣,並和媽媽學了很多菜。現在他能炒近20個菜。
看著孫博翰系著圍裙專註做飯,有多少老母親和我壹樣羨慕?
我不禁想起壹則舊聞。我媽媽因為宮頸癌,今天下午要做手術。22歲的女兒壹邊玩手機壹邊問:“媽媽,妳們都去醫院了,那誰給我做午飯啊?”」
22歲,母親病重,女兒居然為吃飯發愁。
父母老無所依,子女不能自理。
被遺棄的孩子是兩代人的悲哀。
更可悲的是,這樣的事情還在我們身邊發生。
為什麽別人家的孩子那麽優秀,自己家的孩子只會伸手拿衣服吃?我們的孩子天生就比別人笨嗎?
不是這樣的。
聰明的父母愛孩子但不溺愛,懂得讓孩子從小學會做飯,學會照顧自己。
表哥去年公費去美國留學,成為我們家第壹個“出國”的孩子。我姨太驕傲了,她向所有人吹噓她表姐有多優秀,她有多重視教育,所有的親戚都向她學習。
壞事馬上就要發生了!
在美國,表哥的壹日三餐不是薯條和沙拉,而是三明治、漢堡和熱狗。
偶爾嘗試壹下這些食物還是可以的。誰能忍受每天每頓飯都吃它們?
他也跑過中餐館,但味道和國內差遠了,更別提有多貴了。
短短壹個月,表哥瘦了十多斤。
姨媽向他抱怨道:“傻孩子怎麽這麽不懂事?不能自己買菜做飯嗎?」
“沒有
表哥的回答簡短有力,深深的無奈隔著太平洋都消散不了。
舅媽後悔了:“我以為孩子專心學習就夠了,其他什麽都不用了。”現在看來,光有成績是不夠的!」
孩子不能照顧自己。這不是他自己的問題,也是父母的責任。
很多人和我阿姨壹樣,誤以為只要孩子好好學習,其他都不重要。孩子從小就養成了“伸手拿衣服張嘴”的習慣,更不用說做家務,生活不能自理。
壹項調查顯示:
那孩子長大了呢?
壹個組織對天津的年輕人進行了壹項調查,結果表明:
陶行知說:生活就是教育。
人生除了學習和工作,還有壹件重要的事叫“生活”。
讓孩子學做飯,其實是在教他們照顧好自己,過好自己的生活。
感動全球500萬人的日本女孩阿花,發現母親吳安千惠身患癌癥,擔心女兒將來無人照顧。於是在她4歲生日的時候送了她壹條圍裙,還教她做飯。
千惠說:“第壹次看到小花用刀,還挺嚇人的。」
但她還是忍住了,硬著心腸讓小花繼續學做飯。她怕她走了以後,女兒活不下去。
父母的愛子影響深遠。
在《會做飯的孩子,走到哪裏都能生存》壹書中,千惠說:“教阿花做飯,是希望她能掌握生存的技能,在以後的生活中不要過分依賴方便快捷的東西,有能力為自己做出更有利的選擇。」
只有好好生活,才能好好學習,好好工作。這是千惠在走投無路時孕育出的人生智慧,也是她留給孩子最好的遺產。
教孩子做飯就是教他謀生和做愛。
美國男孩Flynn在10歲的時候迷上了烹飪。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訓練,他的廚藝越來越好。後來,他成立了“聚餐會”,食客爆滿。
後來,他出現在《紐約時報》餐飲版的封面上,並被邀請到白宮烹飪。
上海壹名初中男生,既不會彈鋼琴,也不擅長體育,卻被世界頂級私立高中希爾中學錄取,只因為他把自己做飯的過程拍成了視頻,生動地展示了如何調醬切肉。而國內希爾中學的錄取率不到10%。
第壹位華裔美國能源部長、1997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朱棣文,從小就被教導這個秘密:他必須自己學會做飯。
做飯正成為孩子綜合素質的加分項,會做飯的孩子更容易成功。
正如褚迪文所說,“用手做菜可以訓練壹個人的專註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像做實驗壹樣。很難想象,只會讀書,不會煎雞蛋、煮雞蛋的孩子會懂得做實驗。」
做飯的意義不僅僅是滿足食欲。
從食材的選擇開始,孩子就要考慮這頓飯吃什麽,怎麽做才能符合每個家庭成員的飲食喜好。這有助於培養孩子的情商,讓他認識到人不要只考慮自己,也要看到別人。
孩子買菜,也要根據資金預算統籌,這也是很好的理財教育。
烹飪時,洗、切、捏、揉、握、彎、撕等。,使用大量精細的手部動作,可以很好的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
做飯還是先做飯?先炒哪個菜比較合理?如何在有限的廚房裏用最短的時間安排壹頓飯?這也是對孩子邏輯思維能力的壹種訓練。
盧梭說:培養身心健康的人,必須在體力勞動中進行。
成長不是壹件功利的事情,學習成績重要,孩子掌握做飯的技能並不矛盾。
(1)允許孩子做得差。
朋友的女兒在上高中,沒學過做飯。
朋友說:“妳會做什麽?只會把廚房弄得壹團糟!妳在耍我!算了,我自己來!」
孩子剛開始學做飯,可能會把廚房弄得亂七八糟,可能味道不好,操作過程中可能會有隱患,甚至連做好的食物都可能做不熟,做不幹凈,但誰是第壹次完美呢?
成長是壹個不斷犯錯,不斷改正的過程。父母應該降低他們的期望,允許他們的孩子做得不好,並鼓勵他們繼續加油。
(2)讓孩子從幫助男孩開始。
孩子們很小的時候就可以在廚房裏做任何他們能做的事情。
四五歲的時候,雖然不會拍蒜瓣,但父母可以讓他剝蒜;不會蒸飯,可以讓他淘米;不會做飯可以讓他掐掉菜上的黃葉。
即使是兩三歲的孩子,廚房裏也總有孩子可以參與的事情,比如遞個勺子,拿個西紅柿。
等孩子大壹點,就可以做更多的事了,比如買菜摘菜,淘米洗菜,切菜上菜,甚至可以試著站在爐子上抄個配菜,拌個涼菜。
從簡單到復雜,孩子參與廚房越來越多,掌握的技能越來越多。
即使孩子什麽都不做,讓他多看,他也能親眼體驗廚房的樂趣和智慧,明白壹粥壹飯來之不易。
(3)多給孩子鍛煉的機會。
做菜就像“壹次生,兩次熟,三次友,四次友”,多學多練才是提高廚藝的不二法門。
嘉興10的姑娘張雅,在實戰中摸索自己的廚藝:以前做飯的時候會被油濺到,後來發現想聽它的聲音,都打不開鍋蓋。聲音低的時候,我先開了壹條縫。如果沒有油濺出來,我就能打開蓋子。
孩子做完作業的時候,周末不太忙的時候,寒暑假沒事幹的時候,都是孩子鍛煉廚藝的好時候。家長可以為孩子準備壹條專用的圍裙,鼓勵孩子在廚房大顯身手。
願意洗手給家人做湯的孩子,有壹種感動的力量。
“媽媽,妳餓了嗎?我給妳做飯。這是孩子對父母最溫暖的告白。
願我們的孩子既有遠大誌向,又有煙火氣,走到哪裏都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