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節問候的起源
大年初壹,大家早早起床,穿戴整齊,出門走親訪友,互祝來年好運。
關於拜年習俗的由來,相傳古時候有壹種怪獸,頭上有壹只獨角獸,嘴巴像血盆。人們稱它為年。臘月三十晚上,它跳出大山,捕食人。人們不得不準備壹些肉放在門外,然後關上門躲在家裏。直到第壹天早上,年在飽餐壹頓後離開,人們才開門相見,互相鞠躬祝賀。
2.慶祝春節的由來。
守歲,也就是在除夕夜,人們徹夜不眠,打牌,聊天,放鞭炮,包餃子...守歲的習俗始於南北朝時期,梁代的於健吾和許都寫過守歲的詩。“壹夜,妳兩歲,五班分兩年。”在古代,守歲也被稱為“廢光”。人們點燃蠟燭或油燈徹夜守夜,這象征著趕走所有邪惡的疾病和流行病,期待新的壹年好運。這種習俗代代相傳。
3.鞭炮的起源
無論是過年過節、結婚、上學升職,甚至是樓房落成、店鋪開張,人們都習慣放鞭炮慶祝。
這壹習俗在我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荊楚時代的故事》曾記載,正月初壹,公雞第壹聲啼叫,大家就起來在自家院子裏放鞭炮,趕走瘟神邪氣。
當時沒有火藥和紙張,人們就用火燒竹子使其爆裂並發出聲音,以驅逐瘟神。這當然是迷信,但卻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對安泰的美好渴望。
在唐代,鞭炮又叫“爆桿”,大概是指壹根長竹竿壹段壹段地燃燒,發出連續不斷的爆破聲。南昌詩人賴虎的詩《早春》中說:“新歷只開壹半,亭子依舊爆棚。”我寫的是春節燒竹竿的場景。
後來,煉金術士經過不斷的化學實驗,發現硝石、硫磺和木炭放在壹起可以引起燃燒和爆炸,於是發明了火藥。有人把火藥裝在竹筒裏引爆,聲音更大,使古老的燒竹習俗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北宋時已經有火藥包裹的煙花,有單響和雙響之分,改名為“炮戰”,後改為“鞭炮”。
4.除夕各種食物的由來。
除夕夜,無論相隔多遠,工作多忙,人們總想回老家吃頓團圓飯。有時候實在回不了家,家裏總會給他留個位子,留壹副碗筷,以示與他團聚。這種年夜飯,也叫“合家歡”,是人們非常重視的家庭亭宴。根據我國的傳統民俗,年夜飯的食物很有講究,通常有餛飩、餃子、長面、元宵等。
過年吃餛飩取其本義。傳說盤古劈開天地,使“輕清氣為天,重濁氣為地”,結束混沌狀態,創造宇宙。再取“餛飩”與“泥囤”的諧音,意為糧食的充分囤積。
餃子是中國的傳統食品之壹。也稱為平食或煮餅。古代只有餛飩,沒有餃子。後來餛飩被做成月牙形,成了餃子。在唐代,吃餃子的習慣已經傳播到我國的偏遠地區。
在除夕,十二點壹敲,我們就開始吃餃子,所以這是壹年的時間,這意味著新舊交替,壹年的時間到了。
長面,也叫長壽面,過年吃,祝妳長壽。古代的面食都叫餅,所以壹開始面湯也叫湯餅。起初面條不卷不壓,用手將和好的面條撕入鍋內,類似於現在北方吃的“烏鴉頭”、“猴耳朵”的做法。直到唐朝以後,用案板卷面,才陸續出現了長面和短面。很多地方在吃年夜飯的時候都加了壹些副食,為了博得壹個幸運的味道。吃棗(春天來得早)、柿子(萬事如意)、杏仁(幸福來了)、豆腐(全家福)、三鮮菜(三個楊開泰)、長壽果(長生不老)、年糕(年糕壹年比壹年高)。
當然,年夜飯的品種更多,雞鴨魚肉,山珍海味,壹年左右妳能看到的最好吃的菜都上桌了。
5.舞獅的起源
在春節或其他慶祝活動中,舞獅在中國人中很受歡迎。在鑼鼓聲和鞭炮聲中,幾只大獅子歡快地跳躍著,給許多節日增添了喜慶熱鬧的氣氛。舞獅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
舞獅的記載最早見於漢代的《禮樂誌》,其中提到了“象人”。據三國時期魏國人孟康說,“象人”是壹個玩魚、蝦、獅的藝人。可見舞獅最遲在三國時就已經有了。南北朝時,民間也流行舞獅。
到了唐代,舞獅已發展成為數百人集體表演的大型歌舞,也作為樂言舞在宮廷中表演,被稱為“太平樂”、“五方舞獅”。當時的舞獅也傳到了日本。在壹個日本人的《信西方古樂》裏,有日本古代樂舞的場景,和唐朝的差不多,只是規模小很多。唐朝以後,舞獅在民間廣為流傳。宋代《東京夢》記載,壹些佛寺逢年過節舉行獅子會,和尚坐在獅子上做事情,講經,吸引遊客。阿明人張岱介紹了浙江元宵節街頭巷尾舞獅、鑼鼓喧天、人來人往的盛況。
6.紅色象征著好運的起源。
在中國人眼裏,紅色意味著好運。逢年過節、過年貼紅對聯;娶壹個女人,娶壹個女人;有了寶寶就給紅蛋;禮物應該用紅紙包著;為開業奠基,要剪紅綢。總之,壹切表示幸福吉祥的事物都離不開紅色。事實上,中國從壹開始就沒有用紅色來表示好運。
早在古代,我們的祖先就用黃色來代表吉祥的日子,也用黑色和白色來代表吉祥的日子。在漢朝,漢高祖自稱為“赤帝之子”。紅色就是紅色。從那以後,紅色就成了人們崇尚的顏色。漢代以後,中國各地崇尚紅色的風俗習慣已經基本趨於壹致,並得到了傳承。
7.皇家建築用紅墻黃瓦的由來。
妳參觀過故宮、頤和園和北海嗎?妳註意到這些皇家建築更多使用什麽顏色了嗎?皇家建築壹般是黃色琉璃瓦,紅色磚墻。為什麽喜歡用黃色和紅色?這和我們中國人對顏色的看法有關。
黃色在中國自古以來就被視為高貴的顏色,因為它代表了“五行”學說中的中心地位(中心部分屬土,土為黃色)。在唐代,黃色被定義為代表皇室的顏色,其他人不能采用。到了宋代,封建帝王開始采用黃色琉璃瓦釘,然後就沿襲了這個規矩。其實皇帝的很多東西都是黃色的,比如龍袍、詔令,甚至很多室內的裝飾品都是黃色的。如果人們隨便穿黃色的衣服,真的有謀反篡位的嫌疑。
在我國,紅色被認為是喜慶的顏色,意味著莊嚴和財富。早在公元前11世紀的周朝,紅色就被廣泛應用於宮殿建築,並流傳後世。因為封建帝王的宮殿是最高統治者的活動場所,所以處處都要“至高無上”、“高貴富貴”,所以古代的宮殿大多是紅墻黃瓦。
8.壽桃的由來。
每到生日,尤其是老年人,人們都喜歡送壽桃,祝願壽星健康長壽。據說這種送壽桃慶祝生日的習俗始於孫臏。
傳說孫臏在18歲時離開家鄉,遠赴千裏之外,師從鬼谷子學習兵法。12年後,孫臏跟著師傅刻苦學習,廢寢忘食,連家都沒回過壹次。五月初五,孫斌突然想起今天是他媽媽的生日。老母親80歲了,天天盼著兒子回家。我十二年沒見妳了。我想知道我媽媽怎麽樣了。另外,在孫臏的家裏,老母親的生日會有壹場盛大的宴會。當老母親看到全家只少了壹個孫臏,難過的哭了起來。就在家人安慰母親的時候,孫斌回來了。孫臏看到母親憔悴的面容時非常難過,因為她想念兒子。他趕緊從懷裏拿出壹個桃子,遞給媽媽,說:“今天我請假回來,主人會給我壹個桃子來孝敬妳。”大家看到孫臏的媽媽吃了桃子後變得健康年輕,紛紛效仿孫臏,在父母生日,甚至是普通親朋好友生日的時候,送上生日桃子,表達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