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素菜食譜大全 - 周邊血管5大征兆 拉警報

周邊血管5大征兆 拉警報

許多人都把焦點放在容易導致中風、心肌梗塞的心血管疾病,卻忽略了周邊血管阻塞疾病的危害。其實,大部分的周邊血管阻塞,雖然不會有立即性的生命危險,但嚴重時,卻可能造成肢體壞死、復原機率低,且有截肢的風險,亦不容輕忽。

文/鐘碧芳

50 歲的王先生,菸史超過 25 年,每天 1 包菸早已稀松平常,本身又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纏身,這陣子除了感覺肺部多痰又常咳嗽外,走路也似乎怪怪的。常常走路壹段時間之後,腳就開始疼痛,必須先停下來休息壹陣子後才能再往前,但也走不遠,還是須走走停停;上個月在家剪腳趾甲時,不小心剪破腳趾頭,傷口壹直無法愈合,經過診斷後才發現是下肢動脈阻塞,所幸及早處理,才免於被截肢的命運。

國人的飲食習慣逐漸西化,三高疾病發生率已經逐年提升,所導致的腦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及周邊動脈血管疾病的盛行率也在不斷攀升。在臺灣,心血管疾病早已蟬聯 10 大死因前 3 名多年,也使得壹般民眾始終將焦點放在心血管疾病,反而忽略了周邊血管阻塞疾病所造成的危害與嚴重性。

周邊血管疾病的危險性

佛教臺北慈濟綜合醫院心導管室主任兼周邊血管中心主任黃玄禮指出,靜脈周邊血管阻塞,包括常見的血液回流異常、靜脈栓塞等疾病,可能是因為血液遲滯不動、內皮細胞傷害以及血液黏稠度上升等原因所造成。佛教臺北慈濟綜合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吳典育則表示,靜脈周邊血管阻塞的狀況最常見於因病臥床太久的病患,或長時間旅行如坐火車、遊覽車、飛機,打麻將或上網時間太久等,所造成的下肢血液回流變差,甚至遲滯不動。而若是因為本身的血液黏稠度過高造成的話,則通常是因為罹患癌癥、外傷或有血管炎等疾病所導致。

造成周邊血管阻塞還有壹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動脈硬化,也就是說,如果體內有過多的膽固醇,當血脂肪雜質囤積在血管壁上,長期下來,會使得血管變得狹窄,就會讓血流不順暢。嚴重時,就會形成血栓堵住血流,促使被供應的組織因此壞死,如果又沒有加以註意或是預防,嚴重甚至會死亡。

周邊血管阻塞 5 征兆

黃玄禮提醒,如果出現下列 5 個征兆,就必須小心有可能是急性周邊血管阻塞所導致,急性周邊血管阻塞的風險不亞於心肌梗塞,務必及早做進壹步的診治。

1. 傷口久久無法愈合

前述案例中的王先生,正是因為長期受糖尿病之苦,腳趾頭破皮後擦藥沒好才就醫,因為癥狀始終沒有獲得改善,後來才演變成傷口附近出現紅、腫、熱、痛,進而出現水腫、紅斑的蜂窩性組織炎。經過醫師詳細問診、靜脈血管超音波檢查之後,才發現是靜脈曲張所引起的靜脈回血淤積,所造成的慢性潰瘍。

當腳部傷口無法愈合,肢體就會逐漸壞死,黃玄禮解釋,當局部組織得不到養分與氧氣時,皮膚就會因為缺血而由粉紅色轉為暗紫色,且在腳趾頭部分會發生潰瘍或是壞疽的現象,並逐漸延伸到足部或腳踝。由於人體的組織壹旦壞死就長不回來,後續處理將更為麻煩,因此,必須及早發現且治療。

2. 手腳老是感覺冰冷

40 歲的丁大仁有些微胖,又沒有運動的習慣,平常並沒有感覺身體不舒服,但手腳末端時常會感覺冰冰冷冷的,尤其到了冬天,四肢更像冰棒壹樣的冰冷。他的父親與叔叔,都在壯年階段就中風或得了心臟疾病,他很擔心會步入長輩的後塵。年初健康檢查的時候,發現血壓、血脂和血糖都超過標準,是三高族群,進壹步檢查後才發現,已經出現輕度周邊血管硬化,所以造成末梢動脈血液循環不良,手腳才會老是出現冰冷的狀況。

黃玄禮說,壹般在臨床診斷上,會觸摸患者雙腳的溫度與脈搏的強度,如果溫度低、脈搏減弱又伴隨著手麻腳麻的情況,就表示血液循環出問題了,不過仍須安排動脈血管超音波檢查來做確認。

3. 走走停停,休息後腳才不痛

當周邊性動脈阻塞的時候,常有的壹個典型征兆就是間歇性跛行,黃玄禮形容,患者常常是走路了壹段時間之後,下肢因為血流不足而感覺疼痛,必須停下來坐著休息壹陣子、等血流恢復正常後才能繼續前行,但又走了同樣壹段距離之後,還是會出現同樣的癥狀,這就是間歇性跛行。如果缺血嚴重的時候,甚至連休息之後或是晚上睡覺時,疼痛都沒有辦法緩解,此時就必須特別小心了。

4. 皮膚變薄、腿毛脫落、趾甲碎裂

周邊動脈血管壹旦阻塞,血液循環就會變差,下肢腿部就會有營養不良的情況出現,這時候也會出現包括腿毛容易脫落、皮膚顏色變白或是變薄,還有腳趾甲也比較容易碎裂等狀況發生,這些也都是周邊血管阻塞的征兆,都必須特別留意才行。

5. 腳突然腫脹,摸起來熱熱的

吳典育提及,如果是靜脈周邊血管阻塞的急性期,患者的腳部會突然間腫脹得很厲害且脹到很大,觸摸皮膚會有熱熱的感覺。如果單純只有壹只腳的血管阻塞,從外觀上,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兩只腳粗細上的差別,此時就要有警覺,趕緊就醫檢查。

周邊血管阻塞的危險因子

黃玄禮表示,周邊血管阻塞的成因與全身動脈粥狀硬化的危險因子相同,包括糖尿病、高血壓、抽菸、高血脂癥、年齡老化、慢性腎功能不全及血液黏稠度過高或有發炎情況的人,都是周邊血管病變的高危險族群。

1. 男性: 黃玄禮進壹步說明,除了上述高危險族群外,在臨床統計上,也有男多於女的趨勢,以輕癥患者來看,男女比率約為 2 : 1 ,推斷與男性抽菸人口較多有關系。

2. 年長者: 年紀大的人,多數是因為器官出現退化所致, 55 歲以上的壹般民眾,有周邊動脈血管疾病的盛行率約 5% ,在臺北慈濟醫院新成立的周邊血管中心所做的統計中,分析過去 8 年因較嚴重的周邊動脈血管阻塞接受血管內介入治療的 550 個病患, 40 ~ 59 歲的年齡層中,其發生率為 3.5% ,而在 80 歲以上的年齡層中,周邊動脈血管阻塞的發生率也占 25.6% 。

3. 抽菸族群: 抽菸也會增加周邊動脈血管阻塞的風險達 2 ~ 6 倍,且有超過 4 成周邊動脈血管阻塞的患者皆有抽菸史。

4. 糖尿病患: 糖尿病患所導致的周邊動脈血管阻塞,更高達 8 成左右 。

註意肢體末端變化,避免截肢

根據統計,有將近 80% 患有周邊血管疾病的病患,好發處大多集中於髂動脈以下部位的下肢動脈血管,而罹患此類疾病的患者,也常會合並心臟冠狀動脈、頸動脈或腎動脈狹窄阻塞等問題。

總而言之,無論是動脈或靜脈周邊血管阻塞,都是非外傷下肢截肢的主要原因。黃玄禮表示,在健保局的資料中,臺灣因周邊血管阻塞而截肢的患者,壹年大約 5000 例左右,所耗費的醫療成本高,對患者而言,生活品質也會跟著下降。況且,周邊血管阻塞疾病更與心肌梗塞、腦中風有高度的相關,下肢動脈血管阻塞的程度愈厲害,日後發生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就愈高,存活率也愈低。

因此,及早發現、確定診斷且積極治療,才能有效防止疾病的惡化,改善生活品質且降低死亡風險。而在治療上,除了使用藥物之外,也應該積極戒菸、控制血壓、血糖及血脂,持續且規律地復健。另壹方面,若藥物治療效果不彰,也可考慮血管重建手術,以避免患肢截肢的風險。

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