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種技術
鴕鳥的繁殖季節是從三月到九月。繁殖季節到來前幾個月,鴕鳥就要分組,比如1公2母或者1公1母,準備交配。要求禽類不能太胖,否則繁殖能力差。
圈舍應設在僻靜處,場地盡量大而平坦,適當種植可食用的落葉喬木、灌木、苜蓿或草。柵欄要結實,2米高。建築面積也要大,地表用沙覆蓋(水泥底也可防止鼠害),冬季和繁殖期要墊草。屋內應有操作走廊和保溫設施,並註意采光。
鴕鳥交配後1周左右開始產卵。壹般每1 ~ 2天產卵1粒,多在下午3: 00 ~ 7: 00。產蛋率高的每1天產1個蛋,產12 ~ 20個蛋後休息1周左右,然後開始下壹個產蛋周期,有的連續產40個蛋,這與飼養管理有關。卵子的受精率為60% ~ 90%。
人工飼養的鴕鳥日常活動更有規律。所以要根據它的生活規律定時定量餵養。每天清晨黎明,鴕鳥在操場上繞著邊網跑,跑完15 ~ 20分鐘後,交配覓食。因此,第壹次餵食時間為早上6: 30至7: 30。1天餵養4次,每次餵養的間隔盡量相等。飼餵順序可以先粗後細,也可以將精飼料與青飼料混合在壹起飼餵。精飼料的飼餵量壹般控制在每只65438±0.5kg左右,防止因超重而導致產蛋量下降或停產。
產蛋期鴕鳥配合飼料中適宜的粗蛋白含量為18%,代謝能為10.5 MJ/kg。青飼料主要是免費吃的。應特別註意種禽的鈣攝入量。除了在飼料中給予足夠的鈣磷外,還可以在畜舍中設置餵骨粉的食槽,任何鴕鳥都可以自由進食。
鴕鳥產下的蛋要及時收集,防止夏天長時間暴曬,冬天受凍。小心處理雞蛋。回收的雞蛋應立即清洗,以防止微生物汙染。清洗時最好用流動的溫水。如果用盆洗,洗完1雞蛋後要換水,清洗時間不要超過2 ~ 3分鐘,然後自然晾幹,不用濕布擦拭。1%可用於蘇爾消毒。雞蛋存放時間不宜過長,最多不超過2周,L周最佳。長期存放時,溫度應控制在13 ~ 18℃,濕度為30% ~ 40%。壹般都是放在邊上的,存放時不用翻蛋,破損的蛋要剔除,防止交叉汙染。
鴕鳥產蛋的保護方法:
在自然養殖條件下,鴕鳥蛋落地後往往會被土壤和糞便汙染,被汙染的蛋經過清洗、消毒等多道程序後,不可避免地會被細菌感染。在孵化過程中,蛋中的雛雞往往在中後期死亡,甚至出現“煎雞蛋”,導致整盒雞蛋被感染報廢,給養殖場帶來不必要的經濟損失。我們對種蛋進行了多次觀察,發現在孵化中期被汙染的種蛋中有許多細菌斑,孵化後期的種蛋因細菌感染而溫度加快,導致後期死亡。通常在孵化過程中,發現部分鳥蛋後期突然失重,剖檢後雛雞幹枯死亡,屬於典型的細菌感染。經過長期觀察和實驗,壹年捕卵率達85%以上,孵化率比過去提高20%。現在這個方法介紹如下。
壹、負責掌握鴕鳥產期的技術員首先要準備好熏蒸過的塑料袋或幹凈的毛巾。
2.通知飼養員觀察分娩期的鳥。壹般是10天左右,公鳥幫母鳥在圈內“挖窩”。雌鳥經常圍著坑轉,鼻孔紅紅的。當她開始分娩時,她的食量減少,尤其是雌鳥在分娩前在圈內來回走動。此時飼養員要用消毒液洗手,準備好塑料袋或毛巾,在鴕鳥不易發現的地方等待觀察。(鴕鳥壹般在下午2點到7點左右產卵)。
3.產卵前2分鐘左右,母鳥會蹲下,嘴裏流著粘液,翅膀拍動,發出顫抖的聲音,開始產卵。此時捕卵者應立即輕跑,壹手拿毛巾將卵撿起,壹手托起鳥的尾羽,防止尾羽被卵汙染。抓蛋的時候,人要蹲下,防止公鳥撞到妳。
四、蛋幹凈潮濕,飼養員要及時送到孵化室,由孵化機接手消毒保管。消毒只能在蛋表面的水幹後進行。下雨天用塑料袋撿雞蛋,防止雨水汙染。
五、熏蒸或儲存禽蛋時應把末端與氣室朝上。當鳥下蛋時,有氣室的壹端先出來。挑蛋的時候註意通知孵化者就行了。撿蛋可以解決壹個確定氣室方向的難題。
雞痘的癥狀
起初在頭部無羽部位如眼瞼、嘴角、耳洞周圍出現壹個灰白色的小結節,很快增大到灰黃色芝麻綠豆大小。部分結節數量較多,相互融合,形成較大的痤瘡痂。痂呈棕黑色,幹燥,表面粗糙不平。痤瘡痂被剝去,露出壹個出血的凹陷。痂皮脫落後,形成光滑的灰白色疤痕,愈合。如果眼瞼有痘疹,由於皮膚變厚,眼縫可以完全閉合。如果有細菌感染,早期會出現卡他性結膜炎然後出現大量濃縮或纖維蛋白滲出物。腿部、內翼、肛門等無羽部位也可出現痤瘡痂,但病變不明顯。單純皮膚型禽痘全身癥狀較輕,表現為抑郁、食欲差、體溫升高,病程15 ~ 40天。